“说理”,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窗口
2021-08-10黄乐芸
黄乐芸
厦门市松柏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当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顾名思义,“说”是表达、讲解;“理”即理由、道理。数学说理,就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道理与数学思维,是学生思考后的交流,冲突后的释疑,思维点的碰撞,环环说理,直逼数学知识的本质,为提升学科素养铺就扎实的“明理”之路。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1)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激发说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性的情境,给数学问题注入浓浓的童趣,并会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重视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说。
以三上《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为例,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天,牛伯伯买了一个蛋糕请小猴、小兔吃。牛伯伯问他们:“你们谁想吃这个蛋糕的1/2?谁想吃这个蛋糕的1/4?”小猴抢着说“我要吃多些,要吃它的1/4”小兔说:“那我就吃它的1/2吧!”牛伯伯就按它们各自的要求把蛋糕分给了它们。可是小猴一看这两块蛋糕,大喊着:不对不对,我要吃的是大块的,要吃蛋糕的四分之一。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小猴说得对吗?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的锅一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探讨。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很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
故事情景使学生童趣顿生,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升腾起来。这便成为了学生探索的动力,数学课堂也真正呈现了生命力。
(2)设置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开展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小学数学课渗透说理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而恰当地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在四上《笔算除法》240÷26,这题就是以“怎样能很快想出商”为核心问题开展讨论。
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做法,有些孩子把26看成30来试商;有些孩子直接根据数感,想到商是10太大了,改成9来试商;还有些孩子把26看成25来试商。最后通过对比,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来梳理得到规律,整节课就围绕着“怎样能很快想出商”来进行学习讨论的。孩子在核心问题开放的讨论中,不仅充分积累了试商经验,而且还提高了逻辑推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爱说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容错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爱说。
(1)注重团体合作,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给足时间让学生表达,可以同桌、四人小组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如:在二年级上册《排列组合》中有这么一题:三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一共要握几次手?通过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实际操作,一起思考,自主探索,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给予每个学生“说”的机会。
(2)组织课堂思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课堂上可通过辩论的形式激起学生“说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寻理”的过程中“说理”,促使学生深度理解知识,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如: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一课中,在学习完新知,明确方程的意义之后,进行巩固练习:( )―13=60,被减数被墨汁给遮住了。这个算式到底是不是方程呢?学生展开激烈地辩论,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方程,并举例:73―13=60,有的学生认为是方程,当遮住的是一个未知数的时候就是方程。通过学生的辩论,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这题可进行分类讨论:当遮住的数是含有字母时,是方程;当遮住的数不含有字母时就不是方程。所以它是无法确定的。
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思辨、分析、说理,不仅可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说理能力,并在辩论过程中体会数学说理的趣味性。
(3)及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及时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不仅要对正确的表达进行认可,对错误的表达也要多引导,多鼓励,让学生想说、敢说,并利用错误资源进行纠正和规范。适时的鼓励、表扬,可以使孩子建立学习自信,进而敢于在课堂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让孩子有想说、爱说的欲望。
三、规范引导,让学生会说
让学生规范说理的语言,是学生提高说理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要爱说,还要会说,说得规范、标准。而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反映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1)计算问题,教会学生说算理。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口算乘法》12×3,可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先借助摆小棒,数形结合,让学生“说”算理。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手指着小棒图,有理有据地叙述每一步计算的是图中哪一部分。其次,把小棒图抽象成数位,把小棒抽象成数字。让孩子直观看出个位是2×3,十位是1个十乘3,就是3个十,3写在十位上,积是36。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口算算理的理解,而且感悟到计算实际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也为后续学习笔算奠定基础。
(2)概念问题,训练学生说本质。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初步让学生知道半个月饼,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二分之一是怎么来的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与同桌说一说,感知二分之一的由来。交流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把分饼的动态过程说出来。
(3)应用问题,重视学生说思路。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数量关系。以一年级为例: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解决问题的题目是以简单的情境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而低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对题目的理解不完整或理解混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数学信息和问题,结合数的运算的意义,正确表达答题思路。
总之,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说理”,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