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公园城市下的慢行旅游交通模式分析

2021-08-10唐俊丽周玉清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步行交通旅游

唐俊丽 周玉清 李 健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四川 成都 610400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城市对各类人群的吸引力急速增大,各类人群涌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其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更多的人有意愿也有能力到更多更大的城市旅游。许多的大型城市都被冠以“旅游城市”的称号。旅游带给城市各种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大打开了城市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旅游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某些城市居民们的质疑。通过大量调研得知,一个城市的旅游带给城市居民生活上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现城市的宜居性与城市的旅游性有着一定的关联。调查发现,传统旅游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影响。

1 旅游带来房价的增长

我国一些的旅游城市都有非常多的5A级景点,随着城市景点带来的客流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到这个城市,除了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以外,也会因为城市的知名,一部分人选择涌入该城市定居。需求人数的增加,带来房价的逐年攀升,也就渐渐变成了大家眼中“高不可攀”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

2 旅游带来城市设施设备的不足

旅游人数的增加,使得城市的既有设施需要为更多的人服务。游客带来的餐饮、宾馆以及交通工具的需求随之而来,在交通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城市的交通问题在各大大型城市非常常见。城市旅游者通常会对城市的核心区域,如步行街、CBD较为感兴趣,旅游的人群大量涌入城市中心。同时由于大多数游客对城市的不熟悉使得其使用出租车等方式出行的占比较大,加上城市中心区域原本较为严重的交通压力。较大程度的导致城市景区周边的交通拥堵,使得城市居民生活出行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的增加,带来幸福感的降低。

3 旅游带来治安隐患的增加。

大量游客进入城市,使得城市中流动人口增加,因此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过去在很多城市的景区周边,流动人口使得人的群体多样化,周边的治安等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管理,但也依然存在各种可能的隐患。

4 旅游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

旅游刺激的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了让城市更好的发展,政府管理者通常会用更多的途径去吸引游客。其中不乏存在着某些城市恶意开发,带来原有资源的破坏。也存在部分城市因过度的修建使得城市的生活环境在很长时间都处于较差的环境中。

因此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到,旅游对城市的各方面都有着一定影响,如何将旅游与城市的宜居性有机结合,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内容。

201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表文章“成都:一座公园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文章中提到,“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努力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在公园城市的打造中,围绕服务“人”,以人为本,延续城市文脉,发展天府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出行,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智慧城市,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成都“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中,可以看到在城市特别是宜居城市发展中的最重要因素为“人”。城市是为人服务,如何给“人”构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是城市发展中所必须要研究的。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宜居;提供就业的目的,也是为了人的宜居,同时,旅游城市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服务。

因此,在本文中,将为“人”服务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绿色公园城市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城市居民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同时,让更多的人去享受这样的生活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慢行旅游”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所提出。也是在大量的调研中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不再是简单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模式,而是更多的想要去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的生活风貌,沉浸式旅游会让旅游变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深度。让旅游慢下来,也让人慢下来,用更环保的方式去感受城市的风貌。

但现实中大量的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几乎都被机动车侵占,使得行人和骑车者没有安全的环境——我们需要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更好的提供慢行旅游的服务。为了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愿意用“慢”的方式去感受城市的风采。城市服务者需要提供慢行旅游所必备的配套设施,以及提供较为有效的管理。

4.1 提供更佳的慢行交通空间 步行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步行会让人慢下来,也让人的眼睛慢下来,在路途中去欣赏宜人的城市,这些都必须从宜人的步行环境开始。同时,步行又是最自然、最经济、最清洁的出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环保、也实现对交通压力的缓解。与之对应的,我们需要构建宜人的不行环境,通常人们最需要的是合适的步行街道,街道的平整、街道的宽敞、以及街道周边协调的街景设置,都会吸引更多的“人”愿意慢下来去漫游城市,甚至会使得漫游城市的不仅是游客,还会有城市的居民。

4.2 建设步行优先的交通系统 大多数旅游城市的经济自身都非常发达,其机动车保有量也数量庞大,不管是居民还是旅游者,其对机动车出行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保持较高的某一水平。同时受步行的舒适距离影响,通常在出行中需要辅以其他方式共同完成出行活动,不管是采用“步行+公交”的方式还是“步行+小汽车”的方式,都需要提供较为完善的配套交通系统,如确定较为合理步行街道长度,同时在步行街道终端配以地铁或公交车线路;以及在街道周边配备规模较大的停车场。同时,针对目前大量的停车管理较为混乱。一方面地面停车拥挤,侵占慢行道;另一方面,地下车库空置的现象,还需要城市管理者理顺停车管理机制,加强停车管理机构建设,并通过采用先进的停车管理技术手段规范停车,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改善交通状况。在较好的配套交通系统下,还需要辅以较为醒目的引导牌,更好的帮助游客实现步行+的慢行旅游。

4.3 加强宣传,鼓励自行车等健康出行方式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有各种共享单车存在,也有较大一部分群体愿意使用自行车辅助出行,调查发现,使用自行车出行的原因占比最多的是因为其便利性(62%),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其优势明显,还有部分群体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原因是为了健康(18%),以及部分是为了省钱(7%)或环保(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自行车的使用量,可以构建更良好的基础设施,如:提供专用的自行车道,设置有利于自行车的交叉口,划定专有的自行车停车区等提升自行车出行的便利性,同时还可以更多的从健康及环保的角度增加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健康问题和环保问题。

4.4 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迅速、交通压力增大后,大多数城市较多采用的缓解交通压力的方式。而构建完善的城市共同交通系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目前城市中较常见地铁、公交、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已基本构成体系。但城市交通系统的融合目前在很多城市都还未实现,公交、地铁各成体系,使得出行者的便利性不高,同时尽管大多数城市的地铁服务水平已经较高,但在传统的公交系统中,城市交通服务设施、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高质量的站台、实时的信息系统、以及较为舒适干净的交通工具都能提升出行者的幸福感,也会更好的吸引出行者选择该种方式出行。

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从服务、理念、设施、管理等多方面,为慢行交通提高更优的空间,会使得更多的游客愿意在城市中慢下来,感受城市的生活气息、文化气息,创造一种更新的更环保的旅游模式,也同时让城市的原有居民一起去享受慢行旅游中的街道,将街道、街景同生活融合到一起。在下班之余慢下来,使用慢行方式并成为城市新的旅游者。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城市宜居生活的打造,实现“绿色公园城市”与“旅游城市”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步行交通旅游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