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学生劳动教育理念、内容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1-08-10吕朋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劳动小学生教育

吕朋辉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0 引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基本内容、劳动教育评价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等六大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和规划。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家长特别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城市小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劳动、农村小学生不愿参加劳动的现实逼迫基础教育的参与者重视劳动教育。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马小雯(2019)认为小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欠缺;学校劳育目标不明确;学校劳育内容机械单一;学校劳育途径比较分散;学校劳育评价相对笼统。赵洋洋(2019)提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淡化、边缘化,价值理解片面化,发展畸形化,教育过程有劳无教、劳大于教、教劳分离以及劳动的教育功能被消解等。赵莹(2018)认为劳动教育的问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问题重视不足,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劳动能力锻炼。张蕊(2018)发现许多农村孩子没有了淳朴的气质,懒惰不喜欢参加劳动,学生劳动素质比较低。江潮(2017)发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看重学生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张俊峰(2015)认为我国虽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实践教育的原则予以确立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中予以体现,但我国的实践教育仍然存在“重智轻德”“重智轻体”以及学生的“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劳动观念薄弱等诸多问题。众多研究谈到了我国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到了具体应对建议。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没有充分理解家庭是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极为重要的阵地;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够具体明晰。

1 劳动教育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和微观的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劳动教育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劳动是人们衣食的来源。当前我国城市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欠缺,最为严重的是小学生群体都对劳动本身的价值与劳动的教育价值认识都还不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好逸恶劳现象并不鲜见,国家层面对此也多次出台政策。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2020年3月30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文章,提出“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的观点。中小学要夯实基础,打好爱劳动的底色。劳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还有道德意义。

1.2 劳动教育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此有着深入的探讨。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教书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劳动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劳动教育重要的不是关于劳动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进行锻炼和受到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劳动教育有利于个体品德的健康发展、谋生能力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劳动能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1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智力发展

“劳动是道德之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进行劳动,特别是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努力后取得成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劳动技能,还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而当今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某些青少年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力图通过劳动和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与乐趣,影响其精神生活。劳动促进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双手劳动能够增进智慧,在人的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双手劳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离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

1.2.2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最终落实到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上。比如陶行知认为,烧饭是美术生活的一部分,饭菜可口,会给人带来愉快舒服,是一种艺术与生活融合的体现。通过劳动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味觉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生活。洒扫、整理、栽种同样是将改造环境与生活融合,用劳动创造优美的环境,符合人们对审美的诉求。劳动可以让劳动者感受到自然之美、田园之美。劳动后拂面的晚风,收工回家时的晚霞,瓜果蔬菜庄稼新发的幼苗,收获时的果实都会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

1.2.3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体格的发展

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超重与肥胖率逐年上升。据教育部统计消息: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学、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肥胖率为8.8%和9.7%,比2015年分别上升了1.9个和2.2个百分点。劳动能使人“身强力壮”,学生在参加体力劳动中锻炼自己的身体,这同体育锻炼作用是一样的,甚至有些体力劳动还显现出了优于体育的特点。“出力流汗”将和体育锻炼一样有助于小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从而减少“小胖墩”的比例。

2 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导原则。科学的原则能够促使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效果的实现。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养成珍惜劳动成果,亲近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的品格。因此,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2.1 尽早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7-12岁的区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要尽早开展劳动教育。幼儿教育名家陈鹤琴多次谈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特别是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像穿脱衣服、洗脸刷牙、整理玩具等这样的劳动小学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2.2 量力适度原则

量力适度原则是任何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儿童经过努力可以接受并能不断提高知识能力。

2.3 经常性和连续性原则

劳动教育的价值依赖于经常性劳动和持续性劳动,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一曝十寒”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当避免的。

2.4 与生活技能、现代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

我国以往的教育原则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生产已经高度分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应与生活技能相结合。比如扫地、拖地、使用洗衣机洗衣服、使用电饭煲煮米饭、浇花等应该是主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电话联络、微信沟通、电子贺卡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查收、简单PPT的制作,应该是劳动实践的主要内容。

2.5 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教育原则

家庭劳动应该与学校劳动紧密结合,家庭内部的卫生清洁与学校班级的卫生打扫是一致的。家庭生活劳动应该与劳动实践基地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相联系,学校里劳动观念的养成和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家长的言传身教、社会劳动相协调,使劳动认知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3 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

3.1 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主张“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说劳动要与农业、工业生产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学生在学习的间隙安排学生进行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陶行知在其文章《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列举的生活劳动,包括“种菜、种麦、种树、养鸡、养鱼、纺纱、扫地”。时代在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变化。名家以往的论述对于生活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环境中的小学生来说只是部分适用。我们认为今天小学生的劳动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表1: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

3.2 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劳动教育是指由多元主体在多种场域中对学生开展劳动动机、劳动情意和劳动能力等方面培养的教育。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动机、劳动情意和劳动能力等,劳动教育的场域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以及各种劳动实践场所。综合众多文献,我们认为小学生劳动教育有以下三个途径:

3.2.1 把劳动融入日常生活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把校内日常劳动与家务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劳动”做起,在校能完成值日扫除等日常基本劳动,在家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让劳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3.2.2 学校开设劳动课程

课堂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劳动知识、形成劳动能力的主渠道,是实现有效劳动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落实课程设置要求。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分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小学开设劳动课程是对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劳动课,让课堂成为重要阵地,对劳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3 社会提供劳动实践基地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劳动实践基地是进行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因地制宜开辟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

4 结语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实践“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内涵应与单纯的劳作分离,劳动教育的目的应是“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陶行知进一步批评中国教育:“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田,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从小学生阶段就开始养成自立的生活能力,不要做只会坐享其成、失去了自立能力的少爷、小姐。要让每一个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人人参与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懂得珍惜劳动成果。陶先生的话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吃得劳动之苦的人,往往会懂得生活、珍惜生活,尊重别人的劳动,体谅别人的辛劳。好逸恶劳往往是恶的开端,贫穷的时候会偷盗抢劫,大权在握的时候往往会为了非分的利益贪赃枉法。所以,劳动和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从来都不只是动动手,出出汗的行为,而是关系到做人、关系到美德、关系到品行的大事儿!

猜你喜欢

劳动小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