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

2021-08-10吴威龙方振东董灵文冯小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协同教学模式专业

吴威龙 方振东 常 胜 董灵文 冯小霞

([1]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2]湖北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3]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根源又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一直着力于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乡村发展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是顺应国家和民意的时代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地方高校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目标定位和实践教学模式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一种“校—地—社—行”多方协同推进,多种学科专业联合开展,地方高校能够广泛参与的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教学模式。

1 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背景

1.1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乡村振兴需要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产业、组织、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和智库保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集中体现和必然选择。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处位置更接近于广大乡村地区,更是承担着为乡村振兴服务的重要职责。

(2)高校需要乡村振兴提供机遇和教学平台。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任,要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要以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时代需求,从乡村振兴需求导向出发,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多元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一直以来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广大乡村地区也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应牢牢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好乡村这一平台,才能够培育出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接地气”的人才。

(3)高校与乡村振兴应协同共进。

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其首要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乡村振兴,关键又在于人才,“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发挥引领作用,二者应协同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种优秀的专业性、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保持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长效性和持久性,才能进一步提升其认可度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振兴是衡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检验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能够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和进一步发展。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后,许多高校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了乡村振兴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各高校纷纷成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成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或机构,进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同济大学和黄岩校地联合,设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了乡村生态系统、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20多个课程的教学培训工作;团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全国率先筹建了乡村振兴高校服务联盟,实行了包括“2115”综合服务体系、“轮值主席制”等在内的多项举措,促进了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制定了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的来看,这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运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高校整体参与度不强。主要表现在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的高校数量及专业类型较少,多以农林类高校和涉农专业为主。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服务不光是农林类高校及专业的事情,还需要更多高校和专业的参与。

(2)教学组织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没有进行系统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服务活动仍以学生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为主,在寒暑期或特殊日子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实践,没有形成系统稳定、长效运行的机制,可持续性较差。

(3)开展内容与形式单一。当前地方高校开展乡村振兴服务还是以学生参观、调查及个别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主,很少有系统将相关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乡村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教学实践。

(4)整体开展效果不理想。一是对乡村振兴服务过程和教学效果不重视,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要求不严,成绩考核随意,使得乡村振兴服务教学成果质量不高;二是高校跟地方特别是乡村之间缺乏互动机制,教学成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村里,没有对乡村发展起到实质性帮助。

1.3 基于乡村振兴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当前社会越来越看重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今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将“协同”理念引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助于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利于高校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协同教学就应运而生。

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纷纷探索出了“校企”“校政”“校社”及“校际”等多种协同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乡村振兴涉及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乡村振兴教学服务时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跨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实践教学,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指高校在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教学服务过程中,以广大乡村为平台,“校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全面覆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融合校内多种学科专业,协同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及行业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

2 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2.1 紧密联动:乡村振兴类学科专业构建

根据乡村振兴内容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结合地方高校办学实际,全面分析乡村振兴与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乡村振兴—学科群类—相关专业”的乡村振兴与高校联动模式(图1)。

图1:乡村振兴与高校学科专业关系图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又涉及无数内容,与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紧密联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求乡村三大产业的全面发展,分别涉及高校农林科技类、工程技术类和三产服务类等学科专业;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是指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实现乡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与高校教育类学科专业相对应;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这些为高校文化艺术类学科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乡村绿色发展,这与高校生态环境类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工作类的学科专业积极参与(见图1)。

2.2 科学分类:乡村发展与乡村类型划分

“乡村类型”是指乡村聚落由某些共同点抽象出一些集合体,这些集合体涵盖了一定地域内乡村聚落的全部,并且内部呈高度一致性,互相之间呈高度差异性。划分乡村类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也是高校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参考龙花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的研究成果,将乡村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服务型、乡村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生态保护型及多元发展型七大类型,每种类型下面又涵盖若干小类(表1)。

表1:乡村发展与分类

2.3 校村共建: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了“校企”“校政”“校社”等多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而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将基地建设重点转向乡村,以便更好的开展乡村振兴服务。为此本文提出“校—地—村”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模式,即高校、地方政府和村协同创建乡村实践教学基地。地方政府可以是县或乡镇,根据属地原则,地方政府对所辖村进行宏观分类和政策指导,校村具体负责乡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4 全面覆盖: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内容组织

根据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相关指导意见,参照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验、实习、实训三大环节。其中,实验环节主要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实习环节则包括课程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环节涉及专业技能大赛、学科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在乡村振兴实践教学过程中,地方高校应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大环节充分融入其中,全面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实践教学模块,丰富乡村振兴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2.5 联合创新: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教学模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最终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则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重点,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则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强强联合,即突破学科边界的限制,将学科边界模糊化,实现学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以乡村类型划分为基础,构建“乡村—学科—专业—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多元联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整体模式。在该模式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组建学科群类,开展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服务;每个学科群类包括若干与之有关的专业,不同的专业之间可以联合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比如农学、林学、园林等专业之间可以针对农业主导型村庄联合开展课程实习、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内容;在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内,不同专业可以进行有机组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学科专业的设置情况,同时考虑乡村振兴的动态发展和多元需求,在该整体教学模式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变化,形成多种衍生模式(见图2)。

图2: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整体模式

2.6 四方协同: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机制运行

在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协同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和行业领域共同参与,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保障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运行。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统筹学校乡村振兴类学科专业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地方政府对属地乡村进行整体分类和宏观指导,在乡村发展的社会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创新项目和平台,行业领域则派出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四方协同”,共促乡村振兴服务实践教学的稳定开展和长效运行。

图3:乡村振兴“四方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3 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3.1 二官寨村概况

二官寨村位于恩施市盛家坝镇,全村国土面积37.6平方公里,总人口3020人。二官寨村是土家族聚居的村落,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文化遗存,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森林乡村”。根据二官寨村实际情况和前文乡村分类原则,我们将二官寨村定为文化传承型和乡村旅游型村落。

3.2 协同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2018年,在课题组《地方高校“综合设计类”专业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的推动下,湖北民族大学与盛家坝镇人民政府签订了乡村振兴实践服务战略协议,在二官寨村挂牌成立了“湖北民族大学规划设计类专业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与规划设计相关的乡村振兴实践教学服务工作。

湖北民族大学规划设计类专业涵盖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园林、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六个专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相应专业进行有机组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截至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实践教学活动:一是联合城乡规划、旅游管理和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开展了二官寨村“旅游主题形象设计大赛”;二是联合规划设计类六个专业,一起开展了2019届规划设计类专业“乡村振兴联合毕业设计”;三是联合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展了二官寨村“美丽乡村规划”课程设计。

3.3 实施效果

从二官寨村实践教学结果来看,教学效果和成果是非常显著的。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交流协作能力;二是参与的各专业老师都从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包括二官寨村的旅游主题形象和美丽乡村规划成果,这些成果反馈给二官寨村和盛家坝镇,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肯定,必将对二官寨村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 结语

乡村振兴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及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高校长期持续的开展服务。经过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对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促进地方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值得推广应用。但是乡村振兴涉及的层面广、内容多、要素杂,且随时间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乡村振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以适应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协同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