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20-59岁人群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2021-08-10欧乐佳戴申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统计表体育锻炼问卷

欧乐佳,戴申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20-59岁的人群,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本次问卷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调查,收到问卷510份,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显示研究对象有以下属性,男性187人,女性323人;年龄集中在25-40岁,一共315人;职业分布是以事业单位人员为主188人;学历分布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本研究群体具有在体育锻炼习惯,对身体健康的意识较强。

图一 研究对象学历分布情况图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采用《中国群众体育锻炼现状调查》[1]的相关内容,满足问卷的效度要求。问卷题目涉及调查对象在疫情和非疫情两个时间区间里,体育锻炼时间,频次,强度,形式,目的,锻炼障碍等14题项,并通过问卷星平台编制成网络问卷。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方法,时间间隔2周后,对20名调查对象重测计算得出重测信度为0.832.满足重测信度标准。

1.2.2 调查方法

本问卷用问卷星的网络平台编制成网络问卷并形成相应的二维码,将问卷的二维码转发至微信群(本人的同事群和同学群为主),以及朋友圈,收集问卷填写者数据,调查事件2020年2月26日。

1.2.3 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平台的相关数据导入到excel中形成相应的表格,再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有数据描述统计,卡方检验以及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对疫情期间和非疫情期间的同类问题做卡方检验,得出的结果如表1,疫情期和非疫情期的数据大部分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除了运动技能获得的途径之外。其中运动场地(χ2=349.6),锻炼项目(χ2=136,8),运动同伴(χ2=258.2),运动障碍(χ2=187.3)这几个维度的差异性尤为显著。疫情期间和非疫情期间最大的区别是人的活动空间减少了,然而运动场地,运动项目,运动形式与人的活动范围的相关性很强。所以差异性更加显著。

表1 卡方(χ2)检验表

2.1 疫情与非疫情下,研究对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变化

在疫情期和非疫情期,研究对象是否是经常锻炼人群(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2])分析,根据.2得出在疫情期间 “ 经常锻炼人数 ” 出现了下降,由52.9%下降到39.2%,说明疫情期间研究对象的锻炼行为出现了相应的减少。

表2 疫情期与非疫情期 “ 经常锻炼人群 ” 情况统计表

2.2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研究对象锻炼频次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得出,疫情期间没有锻炼的人群增加了14.7%,其他锻炼频次区间的人数都在下降,说明疫情期间研究对象的锻炼频次是下降状态,也契合 “ 经常锻炼人群 ” 下降的现象。

表3 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锻炼频次统计表

2.3 在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研究对象锻炼时间分析,

将30分钟以内取中间值15分钟,30-60分钟取45分钟,60分钟以上取75分,然后在与相对应的百分比相乘得出非疫情期的平均锻炼时间是37.17分钟,疫情期锻炼时间是27.63,可见在疫情期间的锻炼时间也是有显著的下降。

表4 疫情与非疫情期间体育锻炼时间统计表

2.4 在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研究对象锻炼强度分析

通过表5得出疫情期间小强度的人群有70.4%,相对于非疫情期间增加了25.7%,中等和大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都出现的下滑,可见疫情期间研究对象的体育锻炼小强度锻炼是主要锻炼强度选择。

表5 疫情期与非疫情期体育锻炼强度统计表

2.5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研究对象的体育锻炼场所有显著型的变化,对比两种时期的体育锻炼场所的主要差异是自家和庭院选项的差异较大,这也是疫情对人群活动范围的限制,研究对象在家隔离,所以在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增长了39.6%。

表6 疫情期与非疫情期体育锻炼场所统计情况表

2.6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分析

疫情前后,研究对象体育锻炼形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研究对象与朋友和同事的锻炼形式大大减少,下降了39.5%,独自和与家人一起的体育锻炼形式明显增加了。

表7 疫情期与非疫情期体育锻炼形式的统计情况表

2.7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疫情前后调查对象参加体育锻炼目的差异性不显著,两个时期增加体力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减肥。

表8 疫情与非疫情期体育锻炼目的统计情况表

2.8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分析

研究对象未参加体育锻炼障碍具有显著性的变化,在非疫情期间未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是缺乏时间(25.6%),惰性(22.1%),在疫情期未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是缺乏场地(25.9%),惰性(23.6%),在两个时期阻碍研究对象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在非疫情期是缺乏时间锻炼,在疫情期是缺乏场地,但是主观环境没有显著变化,研究对象的惰性是阻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在因素。

表9 疫情与非疫情期,参加体育锻炼障碍情况统计表

2.9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体育锻炼的项目的结果分析,

在非疫情期间,健身跑,走和球类运动是主要锻炼项目,在疫情期间,主要锻炼方式有健身跑或走以及跳绳,通过访谈调查其他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运用一些运动APP(keep)进行体育锻炼,健身跑和走也是减少了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室内或者小区附近完成体育锻炼。

表10 在疫情期与非疫情期体育锻炼项目统计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外部环境因子、自身压力与健康因子、自身动机与能力因子是影响研究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3个主因子,疫情期间,3个主因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所以疫情前后的研究对象的体育锻炼情况有显著的差异。

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体育锻炼行为容易被促发条件需要有强烈的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的场地,体育锻炼的伙伴,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足够的体育锻炼的资金,疫情期间除了体育锻炼时间有增加,其他体育锻炼的条件相应的在减弱,所以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次数有显著性的下降。

体育锻炼的阻碍因素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同时存在,外部因素可以影响内部因素的改变,例如体育场地的不足或者体育伙伴的缺失,会降低体育锻炼的动机,所以内部与外部因素是相互作用,共同阻碍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

3.2 建议

养成稳定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具有锻炼过程痛苦,见效较慢,需要持续时间长,这些特点往往也会降低人们的锻炼动机,动机下降到行动阈值以下,往往就不会再运动了,所以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对体育锻炼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更加强的运动动机。

形成体育锻炼条件的多元化,运动时间的机动性强的运动,运动项目较多样化,运动场所的依赖性弱的运动,对运动同伴的要求不多运动。例如小明一直以来都是以篮球运动作为自己体育锻炼项目,在疫情期间,由于人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那么小明的体育锻炼就被迫停止。小张有掌握多种体育锻炼项目(篮球,减肥操,力量训练,游泳),在疫情期间仍然可以减肥操或者力量训练。可见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可以保证在特殊情况下运动继续体育锻炼。

发动体育锻炼的飞轮,要启动体育锻炼的飞轮,就要不断地强化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要增加自我效能感,那么就需要不断给予正反馈,网络游戏往往让人沉溺于其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的反馈机制非常的及时而且准确,每完成一个任务都有量化的结果反馈。人的行为是需要不断给予反馈才能更具有持续性。然而体育锻炼又是一个反馈慢,难量化的行为。所以养成持续体育锻炼的习惯难度较大,启动体育锻炼的飞轮就要将体育锻炼的结果及时反馈给锻炼者,随着一些运动科技产品的普及,这种运动的反馈变得越来越及时,所以体育锻炼者可以借助一些运动手环,运动APP来监测和反馈自己的运动数据。其次可以加入相应的运动社群,用社群里其他成员的行为来带动和强化自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从而形成体育锻炼到运动反馈,共享运动数据,社群成员带动自身体育锻炼,收获体育锻炼的益处,激发下一次的体育锻炼。从而启动了体育锻炼的飞轮。

猜你喜欢

统计表体育锻炼问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