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漏洞不是免罪借口
2021-08-10陈若松
陈若松
近日,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引发关注。据报道,某“买菜平台”两名前员工,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虚拟账号注册新用户,骗取大量新用户优惠券及邀新优惠券,后利用大额“优惠券”以较低价格大量购入实体商品,转卖后赚取差价,非法获利45万元。目前,两名“90后”嫌疑人已被浦东新区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新民晚报》7月13日)
该案引发了广泛讨论,有网友谴责这种违法行为,但也有人不解,这不是平台漏洞吗,为什么也算违法?
诚然,利用平臺漏洞获利并不一定违法,这本是一种常见的“薅羊毛”行为。近年来,电商平台为吸引用户、流量,往往会进行形式多样的优惠促销活动,其中或多或少存在规则、技术等方面的漏洞。一些用户利用这些漏洞,通过注册新用户、刷单等方式获得平台的优惠返现。这种行为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犯罪,可如果是恶意“薅羊毛”,并且使用非法手段,获利达到一定额度,就可能触及法律红线。
而本案中,两名嫌疑人利用平台漏洞获利45万元,属于数额巨大,而且两人明显带有“恶意”获利的目的。与以获取实惠为目的的普通“薅羊毛”行为有本质区别,是明显的犯罪行为。现实中,因类似行为而构成犯罪的案例并不罕见。如2019年1月,上海一名外卖骑手在网购平台恶意注册、刷单,骗得平台优惠券及奖励金9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金人民币6000元。该骑手的行为与本案中两名嫌疑人的行为类似,都具有明显的非法性和欺骗性。因此两人被逮捕无可争议,等待他们的将是牢狱之灾。
这两起案件对于当下的“羊毛党”们是一次警示。随着电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购物促销活动越来越多,“薅羊毛”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人以此为职业,专业“薅羊毛”。这其实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构成犯罪,得不偿失。退一步说,即使未构成犯罪,这种行为也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并且容易让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值得提倡。
同时,类似案件对于电商平台也是提醒。平台应以此为戒,在推出优惠促销活动时避免出现漏洞,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须知,漏洞不仅会给自身带来损失,也可能诱发犯罪。当然,对于那些触及犯罪的“薅羊毛”现象,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打击力度,如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打击非法倒卖虚拟手机号的产业链等,以此保护商家合法权益,维护好健康市场秩序。
恶意“薅羊毛”获利是违法行为,平台漏洞不是免罪理由。每个人都要避免陷入“利用漏洞无罪”的认识误区,在参与类似促销活动获得实惠的同时,也要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约束自己的行为,千万莫逾越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