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利用与开发研究
2021-08-09王夕倩
摘要:在全球性的共享经济思潮驱动下,“共享”这一概念已经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迅速发酵。与普通的物品共享不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结合共享理念盘活城市闲置空间资源,激发人们的交往积极性是设计师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共享经济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共享型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和设计手段,并且结合实践案例,剖析共享空间在城市空间形式的变革中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空间;城市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1 共享经济理论研究
1.1 共享经济的基本概念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人们面临社会资源极度短缺的境遇,各行各业为了克服这一现实问题,开始推陈出新。2010年后,由于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实物共享平台应运而生,共享开始由单一的物品和信息的共享转向多元化的共享[1],一时间,共享交通、共享短租、共享办公、共享医疗、共享教育等共享模式纷纷出现,带领人们迈入共享经济时代。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激活闲置的价值,为过度的个人消费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供解决方案,其本质在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而今,共享经济对全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所具有的冲击力和生命力不容小觑,共享经济不仅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对城市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共享经济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急速增长及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大,城市空间资源已出现紧张、短缺等现象,此时,共享经济对城市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师陈立群分析:相较于普通物品的共享而言,城市空间有着诸多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空间性、权责复杂性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正因如此,“共享”这一概念将赋予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3]。
共享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但城市中的共享餐厅、共享社区、共享菜园等公共空间使用模式的转变还处于初步探索与挖掘阶段。如今,中国城市空间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更多私有空间得以释放,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功能与定义,共享模式向社区、商业、校园等不同空间蔓延。共享城市成为共享经济概念的扩展,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城市空间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空间模式。
2 共享型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2.1 共享型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共享”一词近年来风靡全球,人们已经将无形的知识分享转变为了有形的物质分享。不同于普通物品的共享,公共空间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存在,它是由社会属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共同产生的,同时也是城市实现功能运转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社会交往、公共活动、大众服务、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系统性的空间机能[4]。
近些年,共享空间理念的应用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城市空间转变的无数可能,越来越多的共享空间形式被打造与挖掘出来,比如共享社区、共享庭院、共享办公、共享公寓、共享养老等,多种业态的叠加让共享空间成为一種新的社会交往综合体[5]。
2.2 共享型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共享空间的形成让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在未来的生活中,人口扩张给城市空间资源带来的压迫感将会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中,人口密度和空间资源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满足更多人的使用需求,是共享空间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与以往常见的公共空间不同,共享型的公共空间具备更加优化的功能特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同时也更加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
2.2.1 开放性原则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发生新的变革,从垄断到开放,从私有到公有,从社区到社群[3],种种尝试和探索让更多公共空间得以释放出来,城市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力参与公共空间的使用中,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空间改造的直接受益者。
公共空间不再像以前一样被个人占有,成为特定群体的私有化产物。如今土地所有权留下的“边界”特征已越来越模糊,公园的围栏被拆除,校园的大门被打开,公共建筑在非工作时间对外开放……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大大提升了开放性。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共享空间的实践探索趋近成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香灰莉木山的改造设计就是在保留原有地形和树木的基础上,利用流线型阶梯状硬质景观,打造一个可用于聚会、交往、互动的共享型校园景观。香灰莉木的成功设计提升了整个大学城及周边的环境品质,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的学习体验空间,诠释了“共享范式”的真正内涵[6]。
2.2.2 包容性原则
共享空间既然是一种具有公众属性的空间形式,它必然具备面向大众的包容的场所精神。共享空间的存在不应该只满足少数人的活动或情感需求,而要为大部分人提供平等的空间。因此,设计师必须融入更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和设计思路,综合考虑文化、历史、自然、宗教等多方面设计因素,营造出一个完美整合的共享空间。
2.2.3 参与性原则
大众参与度是评价一个共享空间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因为空间规划不合理、设计存在弊端、景观设施陈旧而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公共空间比比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极度稀缺的当今社会,这些被遗忘甚至废弃的角落十分可惜。因此,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互动性景观,增强场地体验感,丰富活动空间内容是每个设计师在前期规划中就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一个空旷无趣的空间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此时共享就显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 共享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手段
虽然共享空间是受共享经济的启发而衍生出的公共空间模式,但与共享经济具有逐利性的特征不同,共享空间完全是非营利的[2],其目的是为每个公民都能提供相对平等的活动场所。怎样将共享经济与共享空间有机结合成为当代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公共空间不仅在建造初期需要得到市民的支持,更应探索一条持久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让场所始终保持良好的秩序。
3.1 空间共享
共享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为场地的转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共享空间的使用中。共享空间的形式也从一些大型城市公园中的公共用地脱离出来,而存在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城市小空间中,如共享庭院、共享菜园以及共享图书馆等。这些基于旧城改造下的城市微更新项目就像一缕春风注入原本破败且无力的城市夹缝中,营造了生机盎然的艺术氛围。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共享空间项目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有了很多有趣的尝试,也为后续城市小空间的改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例如,上海黑石公寓及其公共空间的修缮项目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黑石公寓为原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官邸,与上海交响乐团隔街相望,已有百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黑石公寓及其公共空间亟须保护性的修缮和改造。Lab D+H公司面对此次微更新项目的挑战,创造出了颇具实验意味的艺术新空间,并且重塑了有温度的社群生活。主创团队以音乐为主题,在修缮旧设施的同时,巧妙应用隔离墙、石材肌理等为视线引导,再加入跌水、音乐喷泉、灯光等元素,让新的设计语言融入历史建筑中,在保留原场地特色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与自然的气息。全新的黑石公寓及公共空间融入了更多的业态形式,集艺术表演、休憩、交往活动于一体,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社交互动新平台。原本的历史街区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再封存于记忆中,而是鲜活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让人们感受到共享空间所具有的人文魅力。同时,公共空间的重新打造,也让老居民和游客在互动中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群关系,而这种微妙的人际关系也为未来城市的创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2 协作机制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传统里弄社区大面积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高墙竖起的新式门禁小区,人们不再与街坊邻居打成一片,层层防盗门的背后是戒备而又冷漠的心墙。这在社会空间上具体表现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私人空间及其心理模式充分发展,而公共空间及邻里交往急剧“萎缩”[7]。此时,利用新型共享空间模式,可以激励人们走出内部空间,将协作机制带入景观实践中,让参与者在社区进行活动的同时,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加强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将土地使用权归当地居民,让他们获得场地归属感。
上海的创智农园就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开发的社区花园实践场地。创智农园所在地本是几个小区间的废弃空间,经过设计团队的精心打造,它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共享农园,其中有步道、菜园等,还有供亲子活动的树皮软木坑和沙坑[7]。创智农园能够吸引周边居民,使他们聚集到农园中,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在菜园劳作和玩耍的过程中产生互动,增强对彼此的熟悉感和信任感。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长期发展后,能将大部分居民从封闭的家中解脱出来,参与室外活动。同时,改造后的农园也将菜农从周边农贸市场吸引过来,形成每周一次的农夫集市,甚至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创智农园周围有自然教育课堂、公益沙龙,还有各种手作市场等,丰富的活动内容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而这就是社会组织和民众相互协调机制下所形成的城市区域激活模式,是一种城市更新模式下的新形式。
不同于共享经济的经济价值回报,公共空间产生的是社会价值,其回报和效用很难被量化或货币化[3]。城市空间是一种资源,只要它被合理利用,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场地本身,更能扩大到一个区域。
3.3 管理模式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公众性与开放性的功能属性,很难界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空间的权责不仅有使用,还包括管理、经营、占用,因此共享所涉及的空间问题不仅是简单的使用问题,还包括诸多具有一定排他性和独占性的权责[3]。这就需要职能部门、开发机构以及民众组织间的共同配合与制衡。
无论任何类型的空间都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杰出的设计成果也需要使用者的自觉保护和秩序维持。城市公共空间如同碎片一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就导致空间管理的碎片化。在现代设计中,常常能看到很多空间因为长久的冷落与忽视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变得破败不堪。因此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不能只存在于项目前期与落成过程,后期的项目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应当成为权责部门关注的焦点。只有对共享空间进行有效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才能保证共享空间的长期繁荣与发展。
4 结语
在共享经济的影响下,共享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城市共享空间的开发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活动、交往和互动体验,越来越多的城市共享空间模式被探索与挖掘出来。虽然空间信用体系以及空间管理模式方面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将在更多维度、多元化的角度下实现发展与创新,解决人口急速增长下的空间资源紧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鹏波,刘思加,王军,等.浅析共享经济理念下的共享景观模式[J].山东林业科技,2019(3):101-106.
[2] 诸大建,佘伊爽.从所有到所用的共享未来——诸大建谈共享经济与共享城市[J].景观设计学,2017,5(03):32-39.
[3] 陈立群.从空间视角看共享经济时代的城市[J].景观设计学,2017,5(03):40-51.
[4] 郑亚楠.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景观设计——以新密市休闲公园为例[D].南昌:江西財经大学,2020:8-9.
[5] 林楠.城市的客厅:共享空间[J].设计,2018(24):88-93.
[6] STX景观设计事务所.打造永恒之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的共享景观层设计和场所营造[J].景观设计学,2017,5(03):100-111.
[7] 邹华华,于海.城市更新:从空间生产到社区营造——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J].新视野,2017(06):86-92.
作者简介:王夕倩(1989—),女,山东寿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