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1-08-09马静李抒燃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服饰图案

马静 李抒燃

【摘要】受到现代化冲击,传统的花腰傣服饰样式和图案语言正在逐渐消亡,其保护和传承情况堪忧,尤其是缺乏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的保护亦缺乏切实有效的手段,这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针对花腰傣服饰图案传承和保护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研究方案,寻求花腰傣服饰图案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方式。

【关键词】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81-04

【本文著录格式】马静 李抒燃.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81-183,210.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玉溪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2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市场调查的花腰傣旅游商品设计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24)。

花腰傣聚居在滇中南地区的新平、元江、通海等县,主要居住在新平县的戛洒、漠沙、水塘和腰街镇,人口占花腰傣总人口的61%以上,其余居住在元江、通海等县。花腰傣服饰按支系划分为傣雅、傣卡、傣洒。由于支系不同,服饰也不尽相同,每一种款式又有其独特的穿戴方式。据相关文献记载,花腰傣的织锦历史悠久,新平在明代已普遍种棉、种桑养蚕,还能用棉和蚕丝纺织出精美细致的傣锦。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新平县志》索面会的民族图谱中,“摆夷图”所绘的就是一幅花腰傣少女精心纺线的场面。花腰傣服饰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其纺织技艺精巧古朴,刺绣纹样丰富,花腰傣服饰图案无论构图、技法、题材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傣族服饰项目早在2009年就已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平县也积极在各地建立了相应的传习馆进行传统手工艺如织锦、刺绣的传承。然而,现场手工艺展示表演仅限于当地传习馆,难以真正达到广为人知、传承和发展的目的,且尚未对花腰傣服饰尤其是其服饰图案进行数字化的保护研究。

一、花腰傣服饰工艺和图案概述

(一)花腰傣服飾工艺和图案简介

花腰傣华美厚重的服饰,是要经过纺织、染布、刺绣、织锦、剪裁、缝制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穿上身的精美服饰,其服饰纹样图案丰富,色彩绚丽,服饰结构复杂,整套服饰颇具装饰艺术风格。尤其是装饰在花腰傣服饰上的刺绣与织锦图案最为引人瞩目。在漠沙流传着一句话:“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刺绣和织锦是花腰傣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花腰傣妇女从小便要跟长辈学习纺线、织布和刺绣针法,并以自织自染的土布为底,织绣上缤纷多彩的图案,上面缀以银泡等装饰,制作一套花腰傣服饰需数年甚至数十年,工序考究繁琐,意蕴厚重,十分珍贵。

(二)花腰傣服饰构成

花腰傣服饰尤以女子盛装服饰最为华美,整体由多个部分组成,服饰主要由头饰、衣、裙三部分组成,包括包头、帽、内褂、外套、腰带、围裙、筒裙、绑腿等,并用银泡、玻璃珠等进行装饰,层层叠叠,缀满银饰,穿戴繁复,因此在着衣时颇费周章,耗时数十分钟才能穿戴完毕。花腰傣的傣雅、傣洒、傣卡支系服饰结构大致相似,但是不同支系的服饰各有不同,其中,展现花腰傣服饰特征更主要是由装饰在服饰上的织绣图案来区分。

花腰傣服饰图案大多用于包头、衣领、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袖口、裙边、绑腿等作为装饰,并成为区分地域、支系、年龄、婚姻状况甚至贫富的标志,是织锦刺绣工艺原功利目的遗风的体现。花腰傣服饰中很少有单独的适合纹样,大部分是二方连续纹样,一整套花腰傣服饰中至少绣有数十个图案,花纹秀气细碎而工整,用色鲜艳,然而衬以黑色的底布,对比强烈,反而显得大方。花腰傣服饰图案题材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所见之物,如动物植物八角花、芫荽花鳝鱼骨头、狗脚花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生产工具等,纹样以三角形、菱形、矩形、线条等抽象几何纹居多,目的是为了后期织缝在服装上。尽管花腰傣没有文字,但是他们把祖辈迁移的历史、抵御外敌的经历、民族传说以及千百年凝聚的智慧、日常生活所感悟到的美,都通过织锦、刺绣工艺记录在自己的民族服装上,表现在服饰图案中。

二、花腰傣服饰图案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如今,花腰傣服饰图案传承与保护处境异常艰难,传统的花腰傣服饰样式和图案语言正在逐渐消亡。区别于其他傣族,由于花腰傣本身没有文字,其服饰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服饰的各个要素只能靠口传心授,以最原始和古朴的方式世代相传,现在,仅有少数上年纪的人还在坚持制作传统服饰,懂得织锦刺绣且能说出花腰傣服饰图案寓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普遍不会说普通话。以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为例,村里大部分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村中,村里仍在织布、织锦和刺绣的只剩下老人,而且普遍高龄,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花腰傣服饰制作的技艺;传统花腰傣服饰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剧烈冲击,小孩和年轻人已经不再经常穿着传统服饰,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只有到盛大节日、活动才会穿着传统的本民族服饰;由于传统花腰傣服饰穿着特别繁琐,手工织布、刺绣、织锦效率极低,现在的一些花腰傣服饰都经过改良简化,服饰纹样图案也基本由机器替代,改良后的服饰更为简单和低廉,却丧失了花腰傣服饰穿戴繁复的灵魂之美;机器化逐渐替代了手工,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老人也年事已高,传统技艺织锦、刺绣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系统的收集、整理、归纳,传统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堪忧,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的保护研究亦缺乏切实有效的手段,长此以往,随着老艺人去世,传统花腰傣服饰图案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种种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求花腰傣服饰图案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方式。

三、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方面,傳统花腰傣服饰工艺后继乏人,仍然坚持传统服饰织锦、刺绣的只有上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基本不愿意从事传统花腰傣服饰工艺,如今受到疫情影响,传习馆现场的织锦传习表演不得不取消,传承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知晓花腰傣服饰图案寓意的老人逝去,花腰傣服饰图案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困境。有着深厚历史的花腰傣服饰图案保存遇到诸多问题,采用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其衰落。针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首先,针对花腰傣服饰传统的织锦、刺绣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数字化处理这些文化资源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维护和保存花腰傣服饰制作、穿戴顺序及服饰图案的原生态特色和活态的传承过程。

其次,花腰傣服饰图案的整理、归纳、保存和图案寓意的问题,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为花腰傣服饰图案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空间,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后,可以让物质文化遗产花腰傣服饰图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傣服饰工艺传承得到更加安全地保护和更加全面地展示,让花腰傣服饰及其图案纹样的信息永久保存,真正地为后人持续利用,为后续保护与研究持续进行提供科学的基础。

再次,由于传统花腰傣服饰图案的文化传播受到地域和认知度的限制,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够打破花腰傣服饰图案文化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让更多人了解花腰傣服饰文化并产生兴趣,主动参与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展示、研究和传播,进而让花腰傣服饰图案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

四、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方案

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信息获取、多元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数据永久存储、大数据价值挖掘、分析和可视化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高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提供了可能,使其凭借数字技术而重获新生。面向“十四五”,文化遗产从专注保护转向多元活化,将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转化成信息产品开发为社会共享、全民可用的发展要素。进入信息时代后,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将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展现提供了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之后,其文化资源和信息变成无限的、可共享的和可再生的信息技术资源,从而成为受众随时可欣赏和共享的人类文化财富,围绕花腰傣服饰及其图案的价值认知、保护、传承和利用,本着用技术保护艺术、艺术还原哲学的根基,探索针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的最佳数字保护模式,构建出一个以保存、展示、介绍花腰傣服饰图案为主的数字化保护方案。

1.花腰傣服饰图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审美思维、工艺技术、使用方式等方面反映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因此,在进行花腰傣传统服饰图案研究时,要注重田野调研的重要性,前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土锅寨、大槟榔园、漠沙镇大沐浴村、下汉田村、南碱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进行了村寨调查、艺人走访、村民访问、拍摄影像、录制影音资料、服饰测量等工作,对花腰傣服饰图案的研究,要从其载体花腰傣服饰入手,先从其历史来源、地理环境、生产劳作等方面入手,对花腰傣服饰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前期文献性的、田野调查式的调查,对不同支系花腰傣服饰的整体结构研究、穿戴顺序都逐一梳理,对制成图案的传统刺绣、织锦手工艺的流程进行研究,包括材料、工具、技巧、方法、适用对象等,以及工艺流程进行了完整、准确和真实的记录,将花腰傣服饰工艺及其图案进行拍照、影像记录、影音采集的原真记录,保存花腰傣服饰工艺及图案的电子图像、视频音频素材等数字资源。

2.对花腰傣服饰图案本身及其背后文化进行梳理,花腰傣服饰图案主要应用在花腰傣服饰装饰上,花腰傣由于支系不同,服饰也不尽相同,服饰结构复杂,需要对不同支系、服饰不同部位的图案进行分门别类的逐一梳理,整理花腰傣服饰图案的造型、装饰、色彩、题材、技巧表现,并整理其不同支系的名称、来源、内容含义、色彩搭配、演变过程,然后对花腰傣服饰图案进行系统收集、归纳、整理,包括其样式、类型、造型、结构、特性、用法装饰、色彩、题材、技巧表现等进行梳理,以及花腰傣服饰图案背后反映出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的深入剖析,通过对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花腰傣服饰图案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具有花腰傣服饰图案对该民族文化的深远寓意,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和采集的数字资源,根据花腰傣不同支系图案的形态、名称、来源、内容含义、色彩搭配、演变过程,将花腰傣服饰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花腰傣服饰及图案的矢量图像,再将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以便后期大量输入形成花腰傣服饰文化资源数据库;运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花腰傣服饰、采集服饰和图案的数据,留存花腰傣服饰及图案纹样资料档案;将采集到的花腰傣服饰及图案纹样的数字资料和数据进行梳理、整理和归纳。为花腰傣服饰数据和图案资料永久保存了数字档案,可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档案馆等公共平台使用,为下一步建立花腰傣服饰图案数据库、数字化资源库和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做准备。

3.对花腰傣传统服饰传承人进行了专访,拍摄了包括传统花腰傣服饰的制作过程、穿戴服饰的流程、织锦刺绣工艺的纪录短片,留下了一手的数字视听和影像资料,维护和保持花腰傣服饰图案原生态特色和活态的传承过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展示,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文化资源可通过网站、微信推送、App等媒体平台与访问者分享,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向世人展示花腰傣服饰工艺与图案文化和传承人的活态化传习状态,使访问者认识花腰傣民族文化并感受花腰傣服饰图案的魅力,以活态文化的方式保护花腰傣服饰图案的艺术精髓,达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傣服饰的活态传承的目的。

4.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吸引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文化精髓得以快速共享,有效改变了知识沉淀和文化传承的固有模式,成为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全新途径,并且成为创新和设计的一个新工具。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对花腰傣服饰图案进行创新设计,除了对花腰傣服饰图案进行保护,更要学会从中汲取蕴含着的民族智慧,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在新时代呈现新的发展状态。对花腰傣服饰图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将其数字化处理,后期可大量输入形成花腰傣服饰图案数据库,分类便于查找,可供多方学者、设计师、艺术家等调取查阅,为进一步研究花腰傣服饰文化提供资料,更可以发展为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高校多媒体教材、民间文化数字化数据库,随着5G、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使受众更广泛的了解花腰傣服饰图案文化并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五、结语

花腰傣服饰图案数字化保护,不仅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傣服饰,更重要的是,使用数字手段高效的传播了花腰傣服饰图案的文化艺术价值,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数字传播方式向世人展现花腰傣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花腰傣服饰图案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扩大花腰傣服饰图案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对花腰傣服饰图案增加了解,增强艺术兴趣,引发文化关注度,让花腰傣服饰图案借由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艺术手段融入当代,将花腰傣服饰图案的文化基因延续和传承下去,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马静(1986-),女,云南昆明,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民族艺术研究;李抒燃(1988- ),女,云南玉溪,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服饰图案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猜朝代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