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反思

2021-08-09张君曼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0期
关键词:女团综艺姐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0..075

1. 选秀综艺同类型节目概况

2020年的炎夏,女团选秀综艺的赛场上异常火热。就在《青春有你2》(下面简称《青你2》)和《创造营2020》两档综艺为了争得“今夏最火女團综艺”的桂冠而相互较劲时,首个年龄突破30+的女团成长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为《乘风破浪1》)却未播先火,仅凭一份嘉宾名单就占据知乎、豆瓣热搜,节目播出后,更是无须卖力营销就有层出不穷的粉丝和准时送达的节目路透照。节目采用逆势操作,改写女团定义,使之变为2020年一档现象级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

节目爆火的背后,除了节目组的精心运营和姐姐们自身积累的名气外,节目所宣传的女性独立价值观的传递、节目标新立异的戏剧性取材、别出心裁的混搭选角、主题曲的全网破圈等,或许是让节目突破同质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未播先火的局面而独领市场的重要原因。

2. 探析《乘风破浪的姐姐1》的创新之处

2.1  设置社会议题:聚焦女性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学者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用以指代那些为了消费而生产的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在阿多诺看来,阿多诺眼中,文化工业的产品一方面是通过简单模仿达到追求更多利润的目的;另一边又必须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让产品标新立异,而使得受众去购买更多产品,因而其本质具有伪个性化、标准化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档接一档的养成系选秀节目,无非都是遵照着某套标准运作的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乘风破浪1”仅靠着一份嘉宾名单就吸引无数观众,究其本质是它大胆地向一套只被盲目遵从而从不被质疑的年龄标准发起解构挑战。尽管仍然要披着“女团选秀”的外套才能博得公众的眼球,尽管仍无法摆脱女团工业的这条流水线,尽管未来“大龄女团”也可能会被纳入文化工业的标准当中。但至少作为第一个试图颠覆年龄标准的“吃螃蟹者”,“乘风破浪1”正在为女团和女性多元化开辟更多的可能性。这可能是繁忙的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所发出的一个悦耳音符。

2.2  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引发情感共鸣

“乘风破浪1”的第一期中,39岁的选手郑希怡谈到“自己最好的年龄就是现在,因为我更了解自己,比以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有责任心去照顾所有爱的人”时,一条“有点不那么害怕变老了”的弹幕划过,令人动容。心理学上的“投射”概念指出,一个人会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偶像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偶像是粉丝内心渴望成为但又暂时无法成为的“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映射,这种映射或是外型,或是性格,或者兼有。也就是说,偶像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是给我们树立起了一个“遥不可及”的自我提升的目标。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我呈现”的理论,提出“自我呈现的本质就是个体不断展示自己,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而这种印象和评价,是以自己的愿望为基准的”。受众通过观看 “姐姐”在舞台的自信演出以及节目采访中透露的出众性格,满足了受众对于中生代女性的各种想象。一定程度上,通过姐姐们的表现缓解在现实生活中年轻女性对于迈入“中年危机”的年龄焦虑。节目的氛围感染,有助于强化中年女性的暗示心理,即年龄不是局限,中生代女性可以活得更有漂亮。

2.3  创新宣传手段:“未播先火”

2.3.1 嘉宾阵容强大,自带热点流量

节目组在选择女星时对知名度、年龄和职业都做了有意的分化,30位女星性格迥异,各有所长。30位已经具有知名度的女艺人相较于其他选秀节目中的新鲜面孔来说,在人选上就已经胜出了一筹。她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天然的话题制造机,且自带流量,在播出前便成功吸引了观众。姐姐们突破传统女团打造偶像的框架——破除世俗对于女性年龄的偏见,姐姐作为“超龄回锅肉”,其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作品加持以及丰富的阅历故事,使得节目本身更具“戏剧性。

2.3.2 制造热点话题,增加记忆点

在节目推广阶段,演员刘敏涛凭借着在电视上的一首《红色高跟鞋》而意外走红,该节目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推广,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年女演员的自信与魅力,从而也对节目产生出浓厚兴趣。节目热播期间,姐姐们纷纷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发布《乘风破浪的姐姐》主题曲舞蹈,迅速引发平台用户竞相模仿并录制发布属于自己的版本的舞蹈视频。同一话题,同一内容,短时间内给受众不断制造记忆点,最终成功实现引流,增加节目的收视率。

2.3.3 “三十而骊,青春归位”:文案直击人心

开场文案运用谐音和排比句来反复强调,“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打破女性30+风韵不再的刻板标签,传递出中年女性的无穷可能性。这样的想法和立意,提升了女性观众走出年龄焦虑的信心。综艺节目为吸引观众眼球常常会借鉴文学叙事的概念,把文本叙事变为字幕、镜头、文案、旁白叙事等。而托多洛夫最早在《十日谈(语法)》中提出了叙事学这一概念:“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现象被分解成组件,它们的功能和关系也需要被确认”。在“乘风破浪1”中就运用了大量新奇有趣甚至犀利的文字进行叙事,使其别具一格的文案成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4. 对国内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

4.1  增强节目原创性

《乘风破浪1》能够取得这样的影响力,追本溯源归根于对节目的创新即小众文化的创新表达。节目一开始的定位聚焦于呈现30+的“中生代”女性的追梦历程和家庭事业之间的平衡选择。向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对当今时代中的中青年群体充满积极地引导作用。

这档综艺的同时也拓宽了小众文化综艺节目的IP源,为国内综艺市场带来一批新的创新体验。内容本土化是进行内容创新的先决条件,努力摆脱对于外国综艺引进的依赖性是需要不断尝试的;而另一种内容创新的思路和角度是注重对小众领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将小众文化引入大众视野中,通过适当的改变开发出更多内容主题是当下国内综艺发展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4.2 勇于突破综藝节目制作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青春女团像《创造营101》《青春有你》,这些流水线般的成团理念造就了少女偶像团体模板化的表情管理及行为举止,无视女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对女性的形象气质进行强制性、单一性的制造。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好女人”的形象就该是“贤妻良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都在不断提升,高学历、高收入的独立女性群体不断扩大,打破着人们对于传统女性的认知标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综艺的出现,提供了不同女性的审美视角,打破了“千人一面”的女团审美标准,也在挑战着既往传统印象中的女性形象。

突破了选手与导师之间长此以往约定俗成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在《乘风破浪1》里“姐姐们”被称为“参演嘉宾”而不是选手,而这个称谓就被赋予了与评委平等沟通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的权利。这种打破以往的选秀综艺中固有模式的关系设定,具有创新性和反转性。面对当面国内综艺同质化严重和节目制作粗滥的背景下是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4.3  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

《乘风破浪1》播出后,受众感受到了节目组对于年龄更为包容的态度,同时也从选手身上投射出的关于事业,家庭和自我反思中引起受众更强烈的共鸣。它打破了年龄的瓶颈,开启了逆龄女团的先河;同时缓解了年龄焦虑,构建了积极地情绪价值;释放了年龄魅力,同时提升了自我身份的认同。而节目对于“三十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的解读,除了释放出积极的情绪价值外,也唤醒了女性对自我的关注,敢于绽放的意识。

国内网络综艺的竞争在不断加速,这要求综艺节目在垂直细分题材的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节目立意的深耕,探索出涵养精神意蕴,导向积极正面、价值健康向上的优质视频综艺。《乘风破浪1》的热播和爆火同时也为国内其他选秀节目如何更好地丰富节目内涵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4.4 多媒体融合,强化效果宣传

中国传媒大学移动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宋凯,在《中国电视》媒介研究专栏发表的《智能融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中就表达了自己对于综艺节目创新的看法:新时代的电视人应该利用技术带来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重新审视节目内容制播流程,坚持内容为王,将内容作为资源体系的一部分,探索AI、VR等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内容新形势。用分众化的营销手段,提升节目本身的影响力吸引不同平台观众并促进多级传播。

可以看到,《乘风破浪1》播出后,湖南卫视在各大平台正式开通多个公众号,进行多次推广;而各平台自身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节目的传播节目组通过真情实感的细节激发话题性的意见表达和传播矩阵联动,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品牌溢价。透过“乘风破浪1”的案例,可以看出综艺网络节目想要成功“出圈”,除了要在内容创造和价值传播方面发力外,作为制作视频内容的新媒体平台,要想将节目价值最大化,还要在宣传上依靠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搭建渠道,从而让节目获得更多的曝光率,为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户。

5. 对于节目出现“高开低走”现象的反思

5.1 依旧未能摆脱“青春崇拜”的套路

《乘风破浪1》的爆火从宣传策略上看无疑是成功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新时代女性的思考。在第一期节目片头,运用大量直击心灵的句子,粗暴定义30岁的女性。节目组不仅刻意的制造焦虑,还聪明的夸大了嘉宾的付出,以期与更多女性产生的共鸣。节目组明智之处在于利用大众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却又不会超出大家的认知范围。高举女性的美有千万种的旗帜,却没能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依然附和着“青春崇拜”的内核,小心翼翼的权衡着戏剧冲突和观点输出的高级,既能出圈也不耽误收割流量。说到底,不难看出最终出道的姐姐们名单风格都是飒,又瘦又美,说实话我们距离真正的女性多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2 节目赛制的同质化

当《乘风破浪1》宣布节目的赛制规则和参演嘉宾时,观众们期待的是看到一个不同于“青创”的选秀节目。但随着节目比赛进程的推进,赛制的不合理性逐渐显现。首次公演两首慢歌大比分落败、二公前两名依然是唱跳、三公四首歌中的唯一一首慢歌“不出意外”的拿到最后一名。反观同样是女团选秀综艺的《创造营101》都是Vocal与Vocal PK,舞蹈与舞蹈PK。几场公演下来的结果似乎在告诉观众,原本期待中不一样的,更多样化和更多可能性的女团可能不会来了。原本在承载多种风格的团体,正在变成“30+‘青创”。节目的逐渐同质化,让不少观众都大失所望。

5.3 观众参与度不足

表演的评判标准交给现场的500位观众,他们拥有了绝对的“权力”。依靠500位浪花的公演投票直接决定输赢、去留以及队长人选和选歌顺序。500位浪花担负重任定义着每次的公演舞台的好坏,遵循着交给观众选择与以人气为标准的规则,无疑将这档节目和现场观众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实上,由现场500个观众投票决定胜负、和人气实力俱佳的姐姐并无大碍。问题可能是,仅仅选择500个浪花就不那么令人信服,更多的在线观众失去了参与该项目的感觉。唯一能让网民感到参与的通用游戏投票制度也受到质疑。复活投票只是一个盲目的投票——前七个被淘汰的姐姐有资格参加复活比赛,但除了节目中确定的嘉宾外,其他被淘汰的嘉宾不安全,只能凭借着互联网上的爆料信息。也就出现了吴昕刚被淘汰,就成功复活现象。

此赛制下,更多的观众缺乏参与感,好像他们在看一场有已知结果的比赛。没有任何养成系,没有参与感,令人难以信服,《姐妹风浪》已成为“明星相处日常,每日训练”+“大型舞台表演”的节目。现场的观众体验了一场“游戏狂欢”,而线上的观众却是这场狂欢中的“落寞者”。

6. 结语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功,不仅创新和挑战了传统的节目模式、内容定位、受众及传播机制,也改变了观众传统思想中对女团养成的刻板印象,传达出积极向上地价值导向。在国内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和文化内涵的背景下,《乘风破浪的姐姐》传播机制与创新表达为国内综艺提供了借鉴。丰富节目内涵,坚持“内容为王”,紧抓观众需求,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昱洁.浅析真人秀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8(04):107.

[2]湖南卫视.《我们来了》开启女性综艺3.0时代[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6(09):134-135.

[3]马彦.网络综艺节目中女性主义话语的显现和消隐[J].视听,2019(11):65-67.

[4]郑坚,陈俊朋.现象级综艺节目中的女性成长叙事研究[J].传媒观察,2019(06):43.

[5]张岩.网络综艺节目女性角色的浅白化趋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9(14):84-85.

[6]廖洋益.女性综艺节目和女性主义——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6):96-97.

[7]徐晓眉.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以韩综《PRODUCE101》为例[J].今传媒,2017(08):95-96.

[8]于占豪.《乘风破浪的姐姐》走红的传播机制与创新表达[J].新闻研究导刊,2020(20):22-02

[9]高晓静.体验营销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声屏世界,2020(5):91-93.

[10]徐颢哲,李思雨.《乘风破浪的姐姐》:无奋斗不青春[N].甘肃日报,2020-07-23(009).

[11]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

[12]许婧.《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出圈”密码:彰显独立女性价值[N].中国艺术报,2020-7-15(004).

[13]荆嘉颖.浅谈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9(02):102-104.

[14]宋凯.智能融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电视,2019(06):70-75.

[15][美]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16][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70:67.

[17]冷凇.新时代我国视频综艺节目的创新转型趋势研究[J].中国电视,2020:08-12.

[18]任颖姗、董思伶:“使用与满足”视角下浅析女性的价值意识再建构——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文艺观察2020(08):69-70.

作者簡介:张君曼,湖南祁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女团综艺姐姐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Sunshine”女团走红:励志or炒作?
认识“黑”字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巧手姐姐
娜子姐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