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021-08-09王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0期

【摘要】非遗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学术高地,肩负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非遗临县伞头秧歌被引入高校专业舞蹈课堂,填补了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缺少国家级非遗舞蹈伞头秧歌的空白,对其展开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就为其科学传承创建了挖掘、创新、传承不断档的阵地,进而生动打造山西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生态形象新名片。本文从非遗伞头秧歌具备成为精品课程的内涵与特质、创新教学推动伞头秧歌从初入课堂向精品课程演化、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教学;非遗舞蹈精品形象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51-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娜.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创新教学诠释非遗舞蹈精品形象[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51-153.

课题项目:该论文是2020年度太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编号:JGLX2046)

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的发展,尤其对原生态非物质民族无形遗产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走进实践深处,表达人民心声,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我们倍感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作为一名高校专业舞蹈工作者有责任将优秀非遗舞蹈引入课堂,使其成为必修课、精品课,助其获得永久的传承力,实践总书记倡导,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一、非遗临县伞头秧歌具备成为精品课程的内涵及特质

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创新与改革,是前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造就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科学施教的示范性优选课程,内涵与特质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伞头秧歌非遗性质高度契合精品课程建设应有的基本内涵及特质

能成为精品课程的民间舞蹈,一定是具有实用性基本内涵、可传承性特质的民间舞蹈;是从原生态文化常态中剥离出来去神圣化的民间舞蹈,是升华至规范化,具有可示范性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2008年6月7日,临县伞头秧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Ⅲ-2。时至今日,山西临县伞头秧歌就正式以传统舞蹈形式确定为“非遗”民间舞蹈。

伞头秧歌“非遗”性质,属精神层面的有形活态文化遗产,可视、可演,且具有文以化人之礼乐作用,是先辈们在面对自然环境、天地人和、生死感悟、心灵净化、安乐喜忧等以人为本的精神需求方面,展现出来的敬畏心与最基本态度的表达,是最实用的文化现象,是最广泛传承历史遗存与文化变迁的文化载体,因其特点富有生命且活态流变,其实用性基本内涵与可传承性特质尤为突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所以,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的非遗性质,恰恰高度契合精品课程应有的实用性基本内涵与可传承性特质。它流传久远,包含着难以言传的地域情感、蕴藏着原生态传统伞头秧歌舞蹈作为地域文化载体流传至今最深的文化根源、保留着形成伞头秧歌特定民族文化的专属舞蹈形态、表达着当地百姓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因为其活态文化性质的实用性得以实现,百姓爱戴,近年来一直展演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伞头秧歌原生态舞蹈风格及动律特点鲜明独特

伞头秧歌舞蹈风格及动律特点鲜明独特,这与伞头秧歌丰富的舞蹈内涵和舞蹈元素息息相关。临县伞头秧歌民间原生状态的舞蹈形式,按角色分类,其中伞头是大场秧歌的主角,手执花伞,边走边扭,承担领舞即带队总指挥职责,带领秧歌队伍走出各种队形,思维独特的舞蹈大场调度手段彰显伞头带领能力;拉花子女角,腰系彩绸、手持彩扇,表演呈现“边走边扭,扭中有摆,摆时也扭,扭摆自如,走着扭”的动律特点,人物形象柔美、活泼、俏丽,扭步以胯部为轴灵活松弛有规律左右轻盈摆动,摆动律成为扭动律的延伸,扭时左右摆胯,腰身不存劲儿,自然衔接胯、腰、肩、手臂、头、膝各部位的有机配合,但扭摆动律在过街表演时,都依赖且围绕线性行进舞步“走”动律展开,还有俏皮幽默的舞蹈对舞,更是让人目不转睛;“打鼓子”男角,手持鼓槌,斜肩挎腰鼓,表演时踢抬有力,雄壮威武,尽显阳刚气质,击鼓动态讲究稳而准,呈现鼓点、手势、步伐三者统一,表演时声形具现,欲达山鸣谷应之效,气势磅礴、节奏铿锵。伞头秧歌表演中婉转明快多重鼓乐齐鸣的舞蹈音乐形成强大的音乐磁场;生动活泼、憨憨傻傻、颠嗔扮丑、怒笑夸张的舞蹈角色,满足着每个人对文化的渴望,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着当地人民热爱、向往美好生活之情,呈现出春节闹秧歌社火期间,百姓劳作一年后,寄情生活、回报生活与憧憬未来的和谐、积极向上的美好生活集锦。

二、非遗临县伞头秧歌在创新教学中完成从初入课堂向精品课程的演化

非遗临县伞头秧歌作为晋西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民间保存形式及表演相对完整,但针对舞蹈角度的研究比较单一,不具备完整的舞蹈推广形式,高校专业舞蹈课堂教学形式更是史无前例。北京舞蹈学院读研期间笔者就对非遗临县伞头秧歌有了深入了解,毕业执教后,更坚定将伞头秧歌引入课堂的决心和信心,开始实践保存和发扬伞头秧歌,立志做伞头秧歌引入课堂的先行者,迈出使其走向高校专业舞蹈课堂的第一步。

(一)伞头秧歌初入课堂至成为山西民间舞必修课

伞头秧歌初入课堂之前,除了舞蹈艺人受邀在高校课堂做原生态伞头秧歌表演讲学,并无任何规范化舞蹈形态以标准课堂教学模式被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想而知,对国家级非遗舞蹈伞头秧歌的动态特征创新研究多么具有挑战性,将其以规范的可示范性舞蹈课程形式引入课堂的工作量非常巨大,是对教师综合能力:专业舞蹈教学能力、编创能力、表演技巧展示能力、教材构建能力等多方能力及工作方法的多重考验,这其中方法论是基础,实施更需要舞蹈理论与人文知识的积淀,所以2009年始,笔者针对伞头秧歌民间现存状态及表演状态,坚持重回田野采风,走访并邀请老艺人课堂展示技艺,学习民间原生态表演形式,边采风边大量翻阅资料,将民间采风提炼出的动作元素与伞头秧歌舞蹈文化相对照,留其精华,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对伞头秧歌原生态舞蹈动态的采集与整理,随之运用“元素教学法”展开综合分析,从无到有,将伞头秧歌分表演形式和角色设定提炼伞头秧歌动律元素,历经多年教学实践,完成动律元素及教学形式的初步验证,遵循北京舞蹈学院教材建构的“三性原则”——代表性、风格性、训练性来整理教材,有效保留伞头秧歌的风格与舞蹈根性,创新性提出伞头秧歌舞蹈理论,总结并编创出几十种伞头秧歌教学组合,完成伞头秧歌走入课堂的教学目标。提炼动律元素与组合编创实践创新教学,为伞头秧歌引入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伞头秧歌历经近10年的高质量严谨教学,获得诸多实践教学心得与经验,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成熟,分三大类展开教学:伞头引领的大场秧歌,男角打鼓子,女角拉花子。大场秧歌千变万化;打鼓子雄浑有力,威武雄壮;拉花子俏丽活泼,姿态万千;表演时舞蹈风格鲜明,动态形象生动,动律节奏做到最大限度原生态根性保留。年度教学交流得到国内与省级专家一致好评,成功实现伞头秧歌标准化课堂教学,成为民间舞教学的必修课。

(二)创新教学实践推动伞头秧歌向精品课程演化

1.创新教学诠释非遗舞蹈的精品形象

精讲精练是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伞头秧歌成为必修课已经历经多年实践,要走向精品课程,必先从教师精讲、学生精练上开始。教师分解阐释教材,设定舞台表演要求,引导学生对照舞蹈文化展开动律组合训练、剧目内涵体会,教师讲解兼顾与学生间答疑互动,学生提问、训练体会分享是教学创新的重点,以此辅助创新教学获得高执行力,学生创新学习之后,仍要对舞蹈动态、动律细致揣摩体会,配合精练获得全面身体感知,提升动律训练的身体共鸣,实现身心合一。但精讲精练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教师精讲无素材,学生想学没东西,谈何精品,所以,课程建设的丰富性就成为學生能精练、教师可精讲的首要条件和基础,而伞头秧歌已走过了实践必修课的1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校验并更正了错误教学元素,使得动律、动态组合丰富,学生感知全面,学习效果倍增,目前师生正共同高质量实践创新教学的全过程,见证着精讲精练出精品。

创新教学实践是对舞蹈品格的认同、继承与发扬。能称为精品的舞蹈,一定是有独特品格的。伞头秧歌是精品,那就一定有其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来自于伞头秧歌发源地的人文影响及流传习惯,这种品格,是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升华出的舞蹈形象,归属感极强,可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舞。伞头秧歌舞蹈角色形象,富含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深深扎根人民喜爱的厚重土壤——黄土高原上,宣扬着抗争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舞蹈精神,彰显雄浑激昂的黄河舞蹈文化。这就是它的品格,世代流传、永不磨灭的品格。当学生精练实践达成品格共鸣时,伞头秧歌也就有了真真的品格魅力。

创新教学,既体现在教师讲解的独到与精准上,也体现在学生训练对舞蹈动律根性把握的精练与理解上。非遗伞头秧歌源于生活,高于原生态形态,但原生态动律姿态不能丢,丢了原生态动律,就成了四不像,何谈向精品迈进。所以,伞头秧歌创新教学高度留存原生态舞蹈风格、动律特点,将其根性保存发挥到了极致,呈现出非遗舞蹈的精品形象,大致分为四类,如非遗性质舞蹈精品形象;原生态舞蹈根性风格保存的精品形象;动态组合命名的精品形象;剧目表演的精品形象等,例如,动态组合命名的精品形象上有:双天地牌、十二连城、耕田大起步、雄鹰展翅、蛟龙腾飞、鹞子翻身、彩蝶纷飞、喜鹊登枝、巧妹待嫁等,均来自百姓日常生活、自然界及民俗元素,是大众非常熟悉的、最贴切、具象化、富有联想的,是容易产生认知与表演共鸣的命名,是创新教学方法论的有效验证,是精讲精练的结果呈现。细分的话,还可以按精品教学组合、精品舞台形象、精品舞蹈理论、精品表演技能、精品舞蹈音乐等进行分类。全方位诠释非遗舞蹈的精品形象。

2.创新教学应有持续的推动力

创新教学推动力包括学生自身内动力与教师提供的外动力,创新教学推动力的产生要靠教师的教授与引导技巧。围绕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动律、组合训练与训练心得分享,完成整个创新教学的重点工作,推动力必不可少,推动力在哪里,是什么呢?

创新教学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试金石。创新教学的推动力就在教师的授课中,是教师对舞蹈文化精准且多角度宣讲,是学生对舞蹈文化背景的全方位认知,是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解时借助舞蹈文化理论引导身体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最优先感知到的强烈身体共鸣,也是创新教学环节学生学习内动力生成的根本所在,是学生身体经过多频次动律组合训练后逐渐将舞蹈文化与动律形象、组合形象合而为一,在大脑中形成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会多次反复印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扮演着持续提供外动力的教授者形象。这一环节就是要解决教师如何一边创新教、一边指引学生实践创新学的过程,学生从填鸭式的“学会”进步到身体产生共鸣,让肌肉记忆感知舞蹈动律,让大脑生成舞蹈形象的“会学”环节,此时学生自身的内动力积累完成,教师此时要适时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将外动力持续且源源不断施于学生的内动力上,激发学生不断提升内动力的循环节奏,此时才算是真正进入“学生创新学”的过程,更深刻体会非遗伞头秧歌的韵味感、律动感成为可能,教师的创新教和学生创新学都在此刻得到强化,直至完成创新教学的学与教。

至此,创新教学实践持续推动伞头秧歌向精品课程演化。创新教学课堂训练中学生产生高度共鸣的韵味感、律动感,强化着伞头秧歌的精品性。精讲成为精练的指挥棒,精练成为精讲的反光镜,只有做好精讲精练才能真真出精品,也只有真正的精品舞蹈才能永世流传。

三、非遗临县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非遗临县伞头秧歌在晋西人民中世代相传,是当地文化发展的有力见证,属珍贵文化资源。其作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优选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伞头秧歌,建设好伞头秧歌精品课程,对落实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实践高校专业舞蹈课堂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填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缺少国家级非遗舞蹈伞头秧歌的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建设好非遗伞头秧歌精品课程,既是对教师能否以精品课程为蓝本在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规划能力,以及制定科学完整教学方案能力上的综合考验;也是在对非遗伞头秧歌抱有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对伞头秧歌根性动态、动律等舞蹈元素开展深度发掘后的舞蹈根性留存与创新发扬实践。课程建设与创新教学实践同步,就为实现非遗伞头秧歌必修课程向精品课程建设的大跨越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建设好非遗伞头秧歌精品课程,是在重视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发挥创新教学对课程建设的精品引导作用,有利于创新教学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获得可期学术提升,有利于精准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结语

积极开展伞头秧歌在专业舞蹈课堂的创新教学,是将非遗伞头秧歌科学传承下去的不二选择,使伞头秧歌有了传承阵地,有了传承人群,有了传承不断档的资源积累,使伞头秧歌获得可持续发展力,以此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所以,将非遗临县伞头秧歌引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推动其创新教学从无到有,从原生态状态到成为必修课,乃至成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及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郭丕汉.《故乡的黄河》[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2] 成保德.《黄河歌舞艺术论》[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3] 潘志涛.《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创新》[A].见:《文舞相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娜,女,山西太原,研究方向:民间舞教学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