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创新之处探究
2021-08-09杨珊珊
杨珊珊
【摘要】用新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并且不断更迭节目自身的模式,成为文化类节目保持“常青”的秘籍。《书画里的中国》是当下一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通过挖掘书画作品中蕴藏的文化密码,讲述书画背后的历史故事,为观众展现作品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价值,凝练出书画背后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节目设立的初衷。为了能够让书画“活”起来,节目运用了数字绘景、真人复现、茶三角等全新节目模式。本文通过对《书画里的中国》创新之处的探究,开展了对文化类节目进阶的思考。
【关键词】数字绘景;真人复现;文化类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0..071
2021年4月北京卫视推出了全新文化类节目《书画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带有慢综艺性质的轻纪录样态文化类季播节目,它以书画揣摩中国人千百年前的生活状态、解读中华文化密码,从而展现出中国的历史脉络与民族精神。而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数字绘景、真人复现等全新技术让众多古代著名书画作品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使文化类节目实现进一步进阶升级。通过总结,《书画里的中国》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运用数字绘景3D复现技术 实现人在画中游
数字绘景,英文名为Matte painting,即:遮罩绘画、绘景、接景。因为在电影拍摄中,很多时候实景不能满足剧情、导演的需要。为了能符合剧情或者导演的想法,导演会让画家把他们想要的场景画出来,通过数字绘景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3D制作软件、后期合成软件制作而成。
《书画里的中国》一大特色亮点即是运用了数字绘景3D复现技术,实现了人在画中游的样态。如在第一期节目里,主持人王刚与助理姝姝、嬅嬅从书画作品中走向观众,先在《胪欢荟景图册》的香林千衲中穿行,随后画面由虚转实,王刚与姝姝、嬅嬅从船中上岸来到了节目的拍摄地万寿寺。这种行走在历史与当代、书画与现实之间的虚实结合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特色,而这种形式也贯穿于书画作品整个鉴赏过程中,让书画作品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文物,而是以更加鲜活、动感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更加生动的展现出书画背后古人的故事。
在第二期节目中,节目嘉宾吴宣仪穿越到画中,调皮的戏弄桌子下的小狗,与奏乐仕女们互动,这也是现代女团代表人物与唐代女团第一次古今对话,通过这样的手段,观众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书画里的情景,随着节目走进书画里近距离感受传奇名作的细节,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式的感受到10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包括他们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在这种设定下,使节目更好的实现了文化传承、古今情感共融,使万千风物穿越古今呈现在观众面前。
2. 运用真人复现讲述书画故事 实现古今对话
作为一档主打文化输出的慢综艺真人秀,《书画里的中国》更加突出了戏剧化结构及影视化的表达,每期节目要根据其中的一部画作,找到一个人格化的符号,他可能是书画的创作者、传承者或是书画中的人物,通过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模式,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手法,实现古今对话,从而提升节目的文化质感。
在执行操作上,每期节目会邀请当红艺人如佘诗曼、吴宣仪、吴樾、于朦胧等以“飞行嘉宾”的身份感受书画背后的魅力。飞行艺人除了与文化专家、主持人以“茶画会”形式共谈书画故事之外,还会根据飞行艺人本身的特色、特点,结合与画作相关的故事,以真人复现的形式由艺人扮演与画作相关的角色。通过这样影视化的呈现方式,将古与今的书画典故进行勾连,不仅让节目嘉宾感慨从中受益匪浅,也让观众能够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实现真正的古今对话。
在第一期节目中飞行嘉宾佘诗曼穿越到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历史故事中,化身唐朝的长孙皇后,演绎与唐太宗李世民伉俪情深的爱情故事,佘诗曼这一次全程以普通话原音演绎角色,加上绝佳的演技获得盛赞。
在众多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中,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尤为独特。这幅作品是杜牧唯一一幅书法作品,内容还是记录自己与歌姬张好好的重逢感慨。在第二期节目中吴宣仪不仅“穿越”到画里遇见唐代的“女团”,还化身杜牧笔下的卖酒女张好好。吴宣仪以素雅古装的形象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在自己的酒摊前,张好好和杜牧饮酒叙旧,分享各自的坎坷经历,在重逢对话中展现出了女性之美。
这些真人复现片段还原度极高,无论是舞美置景,还是服化道装扮,都让《书画里的中国》超越了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随性,更突出了电影大片的质感。在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不仅从时间的维度呈现出历史的风貌,时空交错中也体现出人物的情怀。在这些别开生面的对话中,古今关系不再是单向的存在,历史通过影视化的演繹来到当下,观众和嘉宾携手以当事人的身份回到过去,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向互动。
3. 运用茶画会模式主持雅集 让国宝书画“复活”
在节目中特别设立了茶画会模式,王刚作为茶画会主人以茶会友,这也是王刚再次复出主持节目。在节目里对于主持人、嘉宾都进行了明确的人物设定:文化名人负责破解书画密码、青年创作者阐述审美内涵、书画创作名家解析艺术价值、特邀讲述人还原历史故事。节目中也根据嘉宾的特点发挥着嘉宾的优势,
如在第三期节目中主题为“大美河山”,在书画名作中欣赏中国的秀丽山河。首先欣赏的是曾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国宝级名画《千里江山图》,画卷徐徐展开之际,吴樾游侠一般,从层峦叠嶂、宏伟雄壮的山水间跃然而出,“画中人”的场面让王刚和一众嘉宾震撼不已。在雄伟的《千里江山图》中,身为国家健将级武术运动员的吴樾也热血展示戚继光创立的戚家拳,豪情武术与壮丽山河相得益彰,十分震撼。
十期节目里王刚与学者、名人、艺人等嘉宾一期一会,穿越书画之林,品中华艺术瑰宝,古典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在欣赏书画里的壮美山河、各色人物同时,王刚也和明星、专家一起揭开书画背后的历史秘辛,深挖背后人性的洞见。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人物设定,带领年轻人层层剖析解读国宝级书画。这样全新的节目模式也更加贴近受众的理解范围,从而更好的展示出画作背后伟大的价值和蕴含的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
4. 运用慢直播提前预热 万寿寺修缮四年首露面
从《上新了故宫》到《遇见天坛》、《我在颐和园等你》,北京卫视在不断挖掘着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也在古建筑中不断的使文化类节目拓展升级。这一次《书画里的中国》选择了在有着“京西小故宫”之称的万寿寺设立名为“茶画会”的雅集。之所以选择将此地作为录制场地,也与万寿寺本身的历史价值有关。万寿寺前身是唐朝古刹聚瑟寺,历经万历、康熙、乾隆、光绪等明清两代数次修缮,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建筑格局。如今万寿寺已改名为北京艺术博物馆,这里收藏各类文物艺术品近十万件。十万件文物珍藏与四百多年的光阴在这里共同沉淀汇聚成一个历史见证的缩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道独特的印记。
2017年万寿寺闭馆修缮,这也是首次通过电视节目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了给节目首播起到提前预热的作用,《书画里的中国》节目组联手北京时间、微博、快手、哔哩哔哩、抖音、一直播六大平台进行了一场慢直播,带领大众“云游”万寿寺,开启前所未有的游春体验,吸引了百万人在线观看。
5. 运用网络融合传播 实现多层次情感联动
在全媒体融合时代,越来越多文化类节目尝试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二次传播,使节目与网络产生联动效应,以台带网、以网促台,使台网产生联动效应,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书画里的中国》在播出期间赢得电视收视率的同时,也一直注重着网络效能的传播,每一期节目会将节目内容进行碎片化剪辑进行网络传播。如在第二期节目中吴宣仪饰演的张好好片段以“女性可以有多坚韧”的话题进入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超过1.2亿,讨论量达到104.4万。
此外,节目还会根据不同终端特性分发内容,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电视端配合微信公众号、节目短视频、海报等新媒体手段引爆话题、制造网络热点。
例如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前,佘诗曼特别录制了宣发短视频,对于《虢国夫人游春图》提出了三个问题,让网友可以通过节目找寻答案。如此一来,观众和网友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能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节目互动。也增添了观众与网友对节目的好奇心与探索心,从而加大了网络上的讨论与评论。而这也促进了节目口碑的进一步发酵,使得节目圈粉无数,吸引了更多观众在来到屏幕前欣赏书画的魅力。
结语:《书画了的中国》通过这样全新的节目模式呈现,在第一期节目在播出后,35城平均收视达到了1.09。不仅在收视上获得了开门红,也引发了观众、网友持续不断的热议,在网络平台上与节目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达到1.4亿,斩获了8个全网热搜,此外,万寿寺慢直播平台突破了120万人次观看。在周五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一档文化类节目而言实属难得。
从《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再到《我在颐和园等你》,北京卫视一直在用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创新的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一次《书画里的中国》通过复现书画名作、茶画会解读书画背后故事等创新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关注、热爱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中。《书画里的中国》在弘扬传播中国书画方面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它精准找到了古人与当代人文化基因的共振点,真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展现出古人的智慧,还使得那些尘封多年的书画焕发了新生,彰显了时代价值。节目所呈现的全新样态也让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需要传承与坚守,创作则要在创新中得以长生,用新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更迭进阶自身模式,这无疑是文化类节目的一次全新“进阶”。
参考文献:
[1]郑长华.北京卫視“上新”,走进“书画里的中国”[J].广电时评.2021.
[2]袁鑫笛.进阶中的文化类节目,出新自由“秘籍”[J].2020
[3]徐帆,徐舫洲.电视策划与写作十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等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美)罗伯特·艾伦著.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