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波通信的干扰与抗干扰探讨

2021-08-09薛荣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干扰因素抗干扰

薛荣华

【摘要】干扰是导致微波信号衰减、音视频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在微波通信领域,为保障微波传输的质量,需要加强对微波通信干扰于抗干扰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分析微波通信的干扰因素的基础之上,探究微波通信干扰的危害,然后提出应对微波通信干扰,提高微波通信传输质量的有效措施,以推动微波通信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微波通信;干扰因素;抗干扰;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0..004

微波通信是使用波长在0.1mm-1m之间的电磁波进行通信传输的一种方式,微波通信以微波作为通信媒介,具有传输容量大、距离远、信号好、成本低等优点,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微波通信在为人们带去高质量节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干扰因素的存在,导致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因此对微波通信干扰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发现影响微波通信的源头,进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1. 微波通信干扰所产生的危害

1.1  对民用微波通信的危害

微波通信在民用领域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交通通信等,民用微波通信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当民用微波通信受到干扰时,民用微波通信会出现信号衰减、信号紊乱等问题,导致微波通信的信号强度减弱,降低微波通信信的传输质量,出现信号失真、音视频不清晰等问题。引发民用微波通信出现干扰现象的因素较多,主要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大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时,对民用微波通信造成的巨大干扰,导致微波通信信号传输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微波通信信号难以有效传输。人为因素所引发的干扰现象较多,且干扰源较为复杂,对微波通信设备的不当使用和维护,都有可能引发民用微波通信干扰现象的产生。当民用微波通信出现干扰现象时,会直接导致人们的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交通通信等出现阻碍,无法使用移动终端拨打电话、发送短信、上网等,导致热门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严重时会给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对军用微波通信的危害

在军用微波通信领域,微波通信被应用于电子战和战地通信方面,电子战关系到国防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利器。当军用微波通信受到干扰时,电子战的作战设备将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压制,而难以正常的工作,无法发挥出电子战的优势,导致我国的微波通信方面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处处受制于敌人。在战地通信方面,因微波通信受到干扰,战地通信将难以顺畅进行,指挥部与各部队之间存在着失去联系的危险,一旦不能与各部队顺畅的进行沟通,将会使部队与部队之间失去联系,指挥系统被瘫痪、部队难以有效聚集,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此外在军用微波通信领域,微波通信一旦受到干扰,航空导航通信、水上通信等都将受到影响,飞机的起飞和返航、舰船的驶入与驶出都将难以正常进行,出现较大的威胁。因此微波通信干扰问题,对军事领域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军事领域对微波通信的抗干扰研究与应用,提高军用微波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2. 微波通信干扰产生的因素分析

微波通信的干扰现象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多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在微波通信抗干扰方面,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2.1 自然与非自然干扰源

自然与非自然干扰源是影响微波通信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干扰源的排查,可找到干扰微波通信的因素所在,进而消除干扰源,保障微波通信的安全稳定传输。微波通信的干扰源,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两种,自然干扰源是指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干扰源,自然干扰源种类较多,可分为大气噪声、太阳噪声、宇宙噪声、静电放电等,大气噪声是大气运动所引发的干扰现象,如雷电所产生的脉冲干扰,从1Hz到100MHz的通信,都都能够对其产生较强的干扰,传播的距离较远。当发生暴雨天气时,因暴雨天气所产生的干扰现象,也能够影响微波通信的传输效果,导致微波通信信号出现失真现象。太阳噪声是因为太阳运动所引发的干扰现象,如太阳的黑子辐射,当太阳黑子活动频繁时,会引发地球的电离层发生严重的骚乱,地球的大气层中,紫外线和X射线数量猛增,致使地球的电离层密度增大,对微波通信产生强烈的干扰,严重时会导致微波通信传输的直接中断,无法进行微波通信传输;太阳黑子活动还会引发极盖吸收现象,直接吸收大气层中的电磁波,导致微波通信的中断。静电放电是常见的微波通信干扰源,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当条件具备时便会引发静电现象,当静电现象产生时,瞬间能够释放出几十万伏的电压,能够击穿微波通信设备的电子元器件,导致微波通信设备的损害,引发微波通信的干扰现象。自然干扰源的存在加大了微波通信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的系数,导致微波通信难以有效的传输。

非自然干扰源主要是指人为干扰源、微波通信装备等,人为干扰源是指人为因素引发的干扰现象,当出现人为的不当操作时,便会引发人为的干扰现象,导致微波通信出现干扰现象,如对微波通信设备的不当操作,或是在操作微波通信设备时,因个人防护不当,出现了静電现象,都会干扰微波通信设备的运行,引发微波通信设备故障。此外微波通信设备与其他电子设备位置相近时,也会引发干扰现象,如微波通信基站靠近移动通信基站、卫星接收器时,因信号的频率、信道相近,便会引发微波通信设备之间产生干扰现象,影响微波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当微波通信设备附近有高压电网时,当电流运行功率过大时,便会对微波通信设备、微波通信信号产生干扰,造成微波信号的衰减、失真、信噪比增大等现象的出现。

2.2 耦合信道间的干扰

耦合信道所产生的干扰种类较多,如电容耦合、公共阻抗耦合、电磁感应耦合、直接耦合、辐射耦合等,对微波通信造成较强干扰的时电磁感应耦合、辐射耦合。电磁感应耦合是指微波通信设备周围存在着磁场,因磁场的影响导致微波通信设备存在着耦合信道,彼此相邻的电子元器件形成干扰,出现微波通信干扰的现象。针对电磁感应耦合所造成的干扰现象,可通过对电路的独立划分、屏蔽进行,降低电子元器件间的耦合信道所造成的信道、信号干扰现象。辐射耦合是指在微波信号传输时,微波信号的传输路径便是耦合信道,因微波信号传输路径较远,或是微波通信设备的环境较为复杂时,便会产生符合耦合现象,产生信号之间的干扰。此外还有天线耦合现象,天线耦合是指微波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因接收到其他微波信号时所造成的干扰,容易出现信号失真现象。

2.3 敏感设备所造成的干扰

微波通信设备运行时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周边存在着其他电子设备、电气设备时,因彼此所发出的信号交叉形成较为敏感的环境,导致微波通信设备的元器件形成干擾,最终影响微波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转。如感应加热设备、高频设备、继电器、电梯等设备,在运转时便会对微波通信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

3. 提高微波通信抗干扰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微波通信设备的设计

鉴于微波通信设备周边环境对微波信号传输所造成的影响,为有效消除此影响,应在微波通信设备的设计阶段,便重视微波通信设备电路设计工作,优化设计微波通信设备的电路,做好对自然干扰源、非自然干扰源、耦合信道的屏蔽设计,如将微波通信设备电路设计为独立分区,每个分区之间使用屏蔽材料隔开,防止微波通信设备的信号交叉现象产生,同时降低自然干扰源、非自然干扰源、耦合信道所造成的微波信号干扰现象产生的几率。考虑到电路中电流对微波通信设备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设计微波通信设备的电路时,注意电容的选择凸显稳定性,电路要简单而不是复杂,减少电路中的回路,从而避免电流流通较多而引发的信号干扰问题的产生。

3.2 注重微波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

耦合信道中的电磁感应耦合、敏感设备都会导致微波通信设备发生干扰现象,为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应在微波通信设备应用的环境中,采用电磁屏蔽措施,屏蔽电磁信号对微波通信设备所造成的干扰现象。首先微波通信设备要远离电磁感应设备,尤其是微波通信设备的电线,要与电磁感应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接受信号时造成干扰。其次微波通信设备与电磁感应设备之间应有屏蔽板、屏蔽玻璃、屏蔽膜等,以有效隔开电磁感应设备与微波通信设备,防止信号交叉所造成的微波通信设备干扰现象的发生。

3.3 强化电磁兼容提升兼容性

为有效提高微波通信的兼容性,可制定统一的微波通信标准,对微波通信做统一的技术规定,实现微波通信信号的标准化处理,以此规范和完善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提高微波通信设备的兼容性以后,不同的微波设备所使用的技术标准一致,有助于降低因不同信号、信道交叉,所引发的微波通信干扰现象,达到增强抗干扰能力的效果。

结语:在微波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方面,本研究通过分析自然干扰源、非自然干扰源、敏感设备等,指出了微波通信中产生干扰的因素,并针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推动微波通信抗干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进,何方敏,王青,等.微波通信同频干扰防护装置[J].2019.

[2]崔岩.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电视直播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9,No.177(09):162-162.

[3]李恒.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电视直播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0,000(003):41.

[4]李红卫,蒋祖星.宽带微波传输设备抗干扰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9(6).

猜你喜欢

干扰因素抗干扰
电子通信中常见干扰因素及控制措施
TJ—II钻孔应变观测资料浅析
舰载雷达面临的电子对抗威胁及防范措施分析
变频器控制回路抗干扰措施及调试故障处理
结合科学课堂实践谈谈教师如何选材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方法及抗干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