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围棋冠军数排名TOP1李昌镐:我的“爱因斯坦症候群”
2021-08-09[韩]李昌镐
[韩]李昌镐
1984年11月,我参加了入段比赛,但是在预赛中就被淘汰出局。周围的人觉得我这次出战只要略微体验一下职业入段大赛的氛围就可以了,可是这次失利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挫折感。
我那天躲在回家路上一条没有人的胡同里,大哭了一场。我贴着韩国围棋第一人“曹熏铉的内弟子”的标签,在入段大赛预选中被淘汰的消息传开,怀疑我能力的人们暗暗地噘起了嘴巴。
我延长了每天练棋的时间,每天晚上都会练棋到凌晨一两点钟。在老师的书房里有他积攒了数十年的无数的棋谱和书籍,那是我的宝物仓库,不久后那里的书就都被搬到我的房间里了。我始终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1985年11月,又到了职业入段比赛的季节。我充满自信,可比赛第一天我的战绩是3战3败,第二天又是两连败。我又流泪了。此时翘首企盼我入段的爷爷和爸爸的脸庞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太对不起他们了。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就算是从现在开始也要奋勇往前追。回到家以后我把在比赛中输过的对局在老师面前重新摆了一遍。老师对我没有任何训斥,我惭愧得在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复盘结束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把老师给我指点的败着看了一遍又一遍。
从入段比赛的第三天开始,我的心理出现了变化。五连败之后的极度逆转——六连胜。难道仅仅过了一天实力就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吗?回答是否定的。主要是因为每当我参加重大赛事的时候,心理负担特别重。我的脑海里充斥着“一定要赢”的想法,阻碍了我的正常思维。扔掉“强迫”,选择“投入”之后我才又找回了以前平静的感觉。
因为比赛初期我的成绩十分不佳,导致了我1985年的入段又一次以失利而告终。我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放学以后去韩国棋院,从下午4点开始下棋,7点回家,沿着单调的日常生活轨道一路走来的我进入了“康德的世界”,“早上低着头从二楼下来,晚上又低着头上二楼去”,这是某报社记者对我的描述,十分贴切。这位记者通过师母对我的记忆描写了我日常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场面。“深夜时,也会从昌镐的房间里传出下棋的声音,时而在半夜醒来的时候也会听到下棋的声音。嗒、嗒……的声音震动着空气,充满整个家。”
这个时期我的生长发育速度开始一点一点地慢了下来,我变得更不爱说话了。我们三兄弟中,小时候最健壮的我却成了三兄弟中身躯最弱者。难道是因为我对围棋太投入了吗?
有一种叫作“爱因斯坦症候群”的东西。我自知我无法和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但是在各个领域有超群能力的人有很多都是很晚才会说话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如常人的。例如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等。也许我的语言机能及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部分能源被控制围棋的部分侵占了。
(一米阳光摘自《不得贪胜》化学工业出版社)
面对失败
面对失败,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李昌镐也不例外,第一次失利,他“大哭了一场”,然而挫折也是磨刀石,有人能于逆境中奋起,有人却在挫折面前举起了双手,李昌镐是前者。他依然坚持着,努力着,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不放弃的李昌镐成为“围棋的巨人”,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特約教师 王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