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与“未读完”
2021-08-09韩浩月
【荐读】
网络时代,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更喜欢快消的、碎片化的内容,便捷、轻松,更愉悦自我。我们又时不时会觉得不能“堕落”,于是想起读书。然而,真能读完一本书并非易事,恍惚间,我们觉得不会读书了,甚至对书产生了怀疑。这时候,不妨从作家韩浩月的这篇文章中找点启发。
(特约教师 杨巧茹)
读了二三十年的书,突然不会读书了?这是我之前的一个困惑。不会读书,主要體现在:不知道读什么书才好,拿起书却读不进去,读着读着在沙发上睡着了,读完之后不知道书里写了什么……原来,不是不会读书,是不爱读书了。这多可怕。想起以前爱读书的少年时光,买着读,图书馆里借着读,小书摊上租来读,朋友之间交换读,每每一本书拿到手,其他的事情都靠后站,先把书读完再说。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读着读着,越来越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一切。
读书,是需要有一种信念的,这种信念,具体说来,还是那两个字——相信。相信绝大多数的问题,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相信阅读是生活中难得的快乐;相信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转变。这种相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生命内部不会熄灭的冲动。缺少了这种冲动,生活会乏味,生命会苍白。
疫情发生的近一年来,仿佛把人又拽回到过去某个时间段——大脑空白,情绪平稳,可以有空间填补进更多的信息、有用的信息。于是,开始读书,踏踏实实地读,认认真真地读,虽然不像少年时代那样如饥似渴地读,但总算抓起一本书,可以读得进去了。
家里是不缺书的。书桌上摞着满满的一摞,沙发旁堆着新买来的一堆,书柜里还有不少没拆封的新书,客厅的几个角落,也能找到没读过的书。那就随手拿到哪本读哪本好了。电视、电脑、手机,这霸占现代人最多时间的三种电器,重要程度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书。我发现,当人脱离了屏幕的控制,注意力重新被书本吸引的时候,整个人很快会发生变化,久违的那种充实感、愉悦感、自信心又回来了,这让人觉得兴奋,如同小病初愈的人,再次走进微风吹拂、温度怡人的田野里那样,想奔跑,想呼喊,哪怕没跑起来、没喊出声,心里也是不一样的。
当读书重新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才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一种类似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的本能。
读书的同时,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下读后感。读后感分为两种,一种是“读完”。对读完整本的书,找到它最有可读性的理由,写出作者最想表达的重点,并简短地告诉网友,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读后会有什么收获。另外一种是“未读完”。这类书占比还是少的,大约读五本,会有一本读不下去而放弃。读不完的书,其实也很有意思,我打算写一组文章,栏目名称就叫作《未读完》,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去写写这本书为什么读不下去:书可能是好的,只是不对我的胃口而已;或许,书根本就是差的,别的读者也不见得能把它读完。想必,“未读完”会比“读完”更能引起共鸣。
春天来临,生活秩序恢复如常,我担心这重新养成的读书习惯,又会因为忙碌再次消失。不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热爱读书的热情,当这种热情来了,要尽量延续它,别让它变冷。
(王文炎摘自《贵阳日报》202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