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钢琴表演者对音乐内涵的感受

2021-08-09张媛媛

艺术评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感受表演钢琴

张媛媛

摘要:钢琴作品风格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具体而实在地、细致如微地渗透到了作品的每一个音乐“细胞内核”之中,虽然让人“难于说明”,但是,却因为作品的内容既取之于生活而反映生活,便使得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又是“不难感觉的”。正因为艺术所反映的生活,更高、更美于人们平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我们以钢琴练习曲为例,将它们归纳为四种类型:富于舞蹈性表现类、富于歌唱性表现类、富于戏剧性表现类、富于动态形象性表现类。

关键词:钢琴   表演   音乐内涵   感受

中图分类号:J624.1

音乐语汇是能够表现人的情感,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练习曲就会感到,虽说是专门给演奏者“制造”技术难度的,但是,当演奏者通过努力增强了手指的各种“跑动”能力以后,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作品来说,其结构形式以及所要表现的音乐内涵毕竟要单纯得多。

一、富于舞蹈牲表现类

由于音乐的节奏,本来就源自于人对形体运动的直接感受。当演奏者将自己的身体,随着这类作品中的各种节奏音型一起运动以后,便能从“手舞足蹈”中获得各种感性信息。

如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No.14。由于左手声部通篇采用了铜管乐的织体语汇,譬如,一开始的要求以“落滚”方式演奏的“小六度→纯五度”音型,以及倒数第8小节第2拍开始的“纯五度→大三度→纯五度→主和弦”的句型,都是乐队作品中最常用的“号角声”,让表演者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与前不同”的另外一种形象一一舞剧中“凯旋而归”的场面。当表演者产生这样的联想之后,再来看“折腾”右手的回旋式音型和上下“飞翔”的音阶,便都成为表现人们欣喜若狂的“动态形容词”了。这么一来,在演奏中就需要突出左手的“号角声”,并赋予其雄壮、豪迈的气势;让右手的手指尽可能地贴着键盘“一溜小跑”,并赋予其欣喜若狂的神态、絮絮叨叨的神情。

又如克拉莫《60首钢琴练习曲》No.21是一首典型的由和声衍生出旋律的作品,却由于伴奏音型富有舞蹈的动态感,不妨也视为“课堂训练”用的舞曲。只要“化繁就简”,从右手每一组的分解和弦内抽出其中的骨干音(即第二个音),再把正拍上与其构成小二度的音当作倚音,隐伏着的旋律便显现出来:当表演者对这种形式进行反复练习并被其美感所打动,然后再按原谱弹奏时,肯定就会非常自觉地将旋律“托举”出来,从而避免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机枪扫射”声。

再如克拉莫《60首钢琴练习曲》No.24。由于这首作品采用了富有旋转动态感的织体音型,让我联想到芭蕾课上训练“连续大跳+360度转体”的高难技巧。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独特的旋转感,不仅是因为作曲家采用了“六连音对三连音”的织体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六连音”并非常规琶音,而是在三、四度间隔之中增添了一个构成二度的和弦外音。这么一来,尽管没有衍生出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却因这个和弦外音,使“来回绕”的音型不但显得别致,又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动态形象。对于这类由转位和弦“编织”而成的作品,就更需要熟悉它的和声进行。为了加深印象,不妨先叠置成和弦进行专门练习,当演奏者感受到作曲家是如何通过调性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内涵之后再“复原”,就会因专注于创造艺术形象,心理上的技术压力也会随之减弱。

二、富于歌唱性表现类

对于这类作品,表演者一边让左手弹伴奏,一边尝试着歌唱右手的旋律,哪怕只是跟着钢琴声哼哼也行,这样,才能切实地体验到音乐内蕴的情感涵义。

如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No.10。这首作品就像是歌剧中经常能听到的独唱曲,譬如威尔第的《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理由是,旋律不仅表情变化多端,乐句的划分也不像舞曲那样有规则;伴奏声部中,作曲家不但采用了回旋式的分解和弦音型,让音乐显得非常激动,还有意将骨干音“编织”成类似过门、间奏的辅助性旋律贯穿始终,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要知道,这类辅助性旋律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可谓比比皆是,因此,掌握好这种演奏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仅仅克服了技术性困难还是不够的。在歌唱时,不仅要体现出乐句划分的“气口”,更要随着和声的调性色彩转换所体现的情感张力的变化,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像歌剧演员投身于角色那样地进行演奏,这样,表情才能跟作曲家寄于作品中的情感内涵相吻合。

又如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No.27。旋律分别被安排在两个外声部上——主旋律在高声部歌唱,辅助性旋律在低声部吟唱, 而不断反复的和声性伴奏音型,则由两个内声部承担着。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织体形式,作曲家是想让这首作品如同夜曲那样,也能描绘出月照湖水、波光粼粼的曼妙景象。由于这条旋律远不如肖邦的夜曲那么优美动听,因此,建议大家不妨先将两手的“旋律与伴奏”叠置成和弦,并有意突出两个外声部的旋律音,这样,便能从和声的色彩变化中体验到作曲家所赋予的柔情蜜意。当演奏者再“还原”时,将旋律音弹得如月光般闪亮,用手指贴着键盘将伴奏弹得像微波那样轻盈,钢琴便会通过美妙的“音色”呈现出诗一般的意境。

三、富于戏剧牲表现类

凡是看过戏剧的人都知道,剧作家是通过他所设计的人物、情节和特定的场景,经由演员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他要“讲”的故事。

如社鸣心《练习曲》。在这首富于舞蹈表现性的作品中,让演奏者“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训练的场面,而是舞台上的表演并运用了一些管弦乐“语汇”。首先,作品中独具匠心地添加了一个如大提琴独奏般的抒情性引子,让人能感受到随着乐声响起,帷幕正徐徐地拉開,舞台上美丽的布景逐渐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接着,如弦乐演奏、管乐伴奏的主部音乐,让我又“看”到一群活泼的少男少女,正欢快地从舞台的两侧跳了出来并不断地变换队形。从时而舒展、时而欢跳、时而又相互追逐,并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优美舞姿中,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当引子再现的音乐让演奏者再次陶醉时,却突然更加激情洋溢地作了个戏剧性的“收场”。通过学习,可以增强戏剧性的表现能力,以及对“配器”的想象力。

又如克莱门蒂《钢琴练习曲选29首》No.13。这首作品选自他的《名手之道》。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作品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回旋式音型织体,以便对手指的“独立性”着重进行训练。说实在的,练这种古典作品中常用的“绕来绕去”的音型,的确令人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由于富有了西方宗教音乐中独具的颂扬万能上帝的恢弘气势,立刻使作品显得不同凡响。一开始,当左手的极为庄严的中声部旋律,在厚实的低声部长音的衬托下歌唱时,右手显得乏味的音型,恰恰是以极富于动力感的运动方式在造势助威。其实,类似的回旋音型, 在巴赫、亨德尔的声乐作品中就能“见”到。为了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不妨试着用适当的速度,以1小节为一句(急速地换气),并在每个音上配以虚词“呵”来发声,演奏者就能从铿锵有力的节律中,真切地体验到音乐内在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而坚定;尤其是,到达第11小节改为两个手齐奏时,它所显示出的动力就更令人振奋。当音乐受其“裹挟”而推进到第24小节以后,旋律移到右手的高声部,与中声部的分解和弦“并肩”前进时,更突出了和声的作用,再加上如铜钟般轰鸣的低声部强有力的烘托,气势便更加恢弘。由此可见,决不能轻视这种似乎“不通人情”的音型。演奏者运用“对号入座”的方法认清它的“庐山真面目”后,演奏时便会充分调动“通感”。譬如,左手在“歌唱”时用力要深沉,发出如铜管乐吹奏般的洪亮音色;右手与双手在弹奏“五指练习”音型时,用力同样要深沉,使钢琴奏出既不黏又不断的"颗粒饱满"的声音;到第24小节后,右手的中声部仍需保持前面的弹法,只是,为了突显高声部的旋律,还必须让大臂的力量更“偏向”于小指;到第35、 36 小节中,需要分别突出小指和大指,就像两个声部在交替呼喊“万岁”一样。

四、富于动态形象性表现类

当然,在有些作品中,往往很难捕捉到前面所说的这些音乐表现特征。这时就需要放宽想象力另辟思路,从大自然的运动景象,或者自己日常生活的运动感受中去寻觅,经过一定的努力也是不难解决的。

如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No.12。这首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同音、同方向并同节奏,却不同指法的各种分解和弦音型的练习,使两个手在多种形式的快速运动中能配合自如。那么,怎样才能找出内蕴的运动形象呢?首先,要弄清楚各种音型的运动方式。演奏者看,既有琶音式直接上下运行的(如一开始那样),又有各种回旋式上下进行的(如第13小节那样);既有一小节中由两个和弦交替进行的(如第1小节的“主—属七”),又有单一和弦在几小节中“一鼓作气”运行的(如第17小节开始的主和弦)。接着,再进一步按和弦及其节奏运动的变化,找出由骨干音构成却隐伏着的旋律线:例如,在第1、2小节中,分别由“主”与“属七”两个和弦构成,它们中的第一个音(下加线上的“F”和“G”,就是这个小节的骨干音;到第3、 4小节改为两拍换一个和弦,虽然,因琶音的运动方式使第1、 3拍上的骨干音,形成了大跳进行,但只要摈弃远距离造成的“空间”,就能找到由骨干音“F→G→A还原B”构成的旋律线;第9~12小节,虽然也是两拍换一个和弦,但只要将第9~11小节中的1、3、4拍,和第12小节每拍上的骨干音"串联"起来,又是一条旋律线;第17小节第3拍以后的主和弦改为分解回旋式进行,只要抓住每个八分音符拍上的小“棱角”音便成。

当然,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联想,只要能调动自己练琴的积极性。试想,当演奏者边弹边想象自己随着海浪“涌动”的感觉时,就会力图让音响也具有“遨游”的运动感。这样一来,整个手臂、甚至身体就会很自然地配合手指一起运动;也会注意到,要将隐伏着的旋律线弹得富于歌唱性,使演奏出来的声音更均匀、更legato;又会想到要随着音乐的“忽升忽降”,发自内心地以渐强渐弱的变化,表现出海浪翻涌的运动形态,等等。

又如克拉莫《60首钢琴练习曲》No.4,这首作品,主要是以音阶的多种组合方式,其中包括反向进行、间隔三度的远距离和近距离进行、回旋式进行,训练两个手同时快速弹奏的能力。由于要求的速度快而又需要充满热情,便给演奏带来了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如果心中没有音乐形象作为依托,就容易弹出如机枪扫射般的声音。但是,从乐谱上强调“sempre legato”表明,恰恰与机枪扫射声所显的狂躁和暴怒相反,作曲家要表现的是内心抑制不住的兴奋之情。给演奏者的感觉,这是一种处于竞争状态中才会产生的兴奋。若用形象来比喻的话,音乐似乎在表现赛跑的场面:一开始的十六分休止符,就好像裁判挥动手旗发出了无声的起跑信号;当参赛者见到信号立刻出发后,音乐便像上了“板”一样欢快地“跑”了起来。他们时而并驾齐驱,时而演奏者追我赶,时而“翻山越岭”,时而“跨越障碍”,最终以非常“帅”的结束表明,肯定是演奏者获得了“金牌”。有了形象后就要考虑:一方面为了能让人明显地“听”到作曲家特别设定的第一个休止符,不妨借助外在的形体动作,让两个手事先放在各自将要弹奏的音的位置上,然后,只需要以一个“急促的呼吸”——有节奏的抬手动作来表明“起跑”。这样,不但给出了休止符的“信号”,同时,也让自己从抬手起就进入很有节律的演奏状态;另一方面为了能表现出特定的运动形象,仍需要在不同组合的音型中找出骨干音,并让手腕更灵巧地配合手指的活动,以便将隐伏着的旋律演奏得更为“lgeato”;最后还别忘了随着乐音的上下运动,发自内心地作出渐强渐弱的表情。

可见,倘若没有将作品原本所“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内涵表现出来的话,这样的演奏就会令人费解、甚感莫名。

参考文獻:

[1]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审美因素与情感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

[2]张薇,王梓薇.试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音乐时空,2015(23).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4]王淼.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演奏技术的关系[J].中国培训,2016(14).

猜你喜欢

感受表演钢琴
纸钢琴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