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贝多芬奏鸣曲《黎明》第三乐章

2021-08-09马嘉慧

艺术评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钢琴演奏黎明

马嘉慧

摘要:贝多芬奏鸣曲被后人称为钢琴中的《新约圣经》,其中第21首《黎明》奏鸣曲是其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其主要描述了黎明到来前后黑暗的思考与阳光驱逐黑暗的希望及大自然的欣欣向荣。本文主要针对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琴演奏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  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是最受人欢迎、影响力最大的奏鸣曲之一,这不仅仅是贝多芬最伟大的奏鸣曲之一,也是全人类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整个奏鸣曲充满着交响曲风格,描绘出一幅阳光初照、万物复苏的景象, 它歌颂大自然的美好,歌唱生命的生生不息。本文主要针对贝多芬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分析。

一、乐曲简介

(一)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由于其生来便具有较高的音乐天赋,八岁起在父亲的旨意下开始活跃在舞台上。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在艺术上的造诣越来越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是一名并不富裕的宫廷歌手,他对于贝多芬更是严格管教,因此贝多芬的童年是在极其苛刻的生活环境下度过的,这也造就了他极具天赋的音乐才华以及极强的个性。贝多芬先后赴维也纳,师从莫扎特及海顿等大师,并在此定居,后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于1819年失聪,1827年病逝。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他引入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时代,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创作形式,也是他真正自始至终都在创作的体裁。专家罗曼·罗兰指出,贝多芬对音乐的重大变革是前期先在《热情奏鸣曲》中酝酿,然后才在《英雄交响曲》中成熟发展起来的。在他生命的暮年时期,虽然很少使用其他题材创作,但他还是写下了超凡脱俗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钢琴中的珠穆朗玛峰”的《槌子键琴奏鸣曲》。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其钢琴奏鸣曲付出的心血之多。而正如巴赫最为经典的十二平均律被称为旧约全书一般,贝多芬钢琴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并称为《新约全书》与《旧约全书》。

(三)《黎明》奏鸣曲(作品53号)

这首奏鸣曲与《英雄》交响曲同时期创作,他在这首作品中歌颂大自然的美好,歌唱生命的生生不息。《黎明》奏鸣曲鲜明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于自然世界万物生长的美好愿望。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自然世界中体会到的哲学思想和源源不断的灵感,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充分体现。

《黎明》奏鸣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它描绘了一幅黑夜过后的黎明,在绝望背后充满希望的情景,极富生活气息,全曲共分三乐章。

(四)创作背景

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史书级的重要影响。《C大调黎明钢琴奏鸣曲》(作品53号)是其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二十一首。

1796年, 三十多岁的贝多芬患上了极为严重的耳疾。他曾于1803年购买过一架性能极佳的钢琴,在这架琴上他完成了很多难度极高的曲子,这架琴在钢琴演奏的戏剧性对比上给予了他极大的启发,充分满足了他对于音乐的所有需求。而《黎明》奏鸣曲则是其对于交响曲性钢琴曲有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作用。

1803年,随着《第三交响曲(英雄)》的问世,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进入成熟期(1803—1815年),而《黎明奏鸣曲》创作于1803—1804年,发表于1805年,为献给他波恩时代的一位挚友——华尔斯坦伯爵,故又称《华尔斯坦奏鸣曲》。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以欢快歌舞的意境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世间万物无穷生长的力量与向往,同时引出其对于《第六交响曲(田园)》的创作。因此《黎明奏鸣曲》的别称也是由此而来,旨在暗示本曲黎明之前的万物复苏蠢蠢欲动以及黎明到来,阳光普照歌舞声明的场景。

二、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这首奏鸣曲中最具有影响力与色彩的一个乐章,它是具有德国牧歌式风格的回旋曲式。主题与插部连接紧密,这首作品旋律性极强,音乐流动性强又极其优美,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于大自然的哲学思考。第二乐章作曲家对于人生的思考体现在里面,漫长无尽的黑夜充斥着作曲家对于人生和苦难的深度思考,伴随黑夜越来越沉,直到第三乐章开头,由层层云雾遮掩,随着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黎明的到来打破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伴随高音区的颤音,主旋律再现,大自然迎来黎明前的第一缕阳光。

第三乐章是C大调,速度为中庸的小快板(Allegretto Moderato),这一乐章采用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形式,并作出一些变化,最终呈现以A—B—A—C—A—B一Coda的形式。A段是主题;BC段描绘了万物复苏欢歌快舞的场景;Coda是全曲的华彩及尾声。主题部分同名大小调的交替,这是贝多芬常用的写作手法,而引子则作为两个插部的主题素材。三连音跑动作为第一插部主题,乐段以主题旋律连接插部和再现部;第二插部,两手交插主旋律进行演奏,低音区三连音跑动,高音区的八度旋律进行,形成了鲜明对比,尾声在主旋律上展开,乐曲进入缓慢悠长的结尾之感处时再次将音乐推向最急板。

三、乐段分析

(一)主题部分

主题主要体现人们辛苦劳作欢快歌舞,音乐旋律優美,气氛热烈,表达人们在黎明到来时的欢欣歌舞,万物在舞蹈的律动中富有生机,极致地展现出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歌颂,深切体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愿景。主题第一次通过右手朦胧云雾却又极富流动性的动机,呈现出白云艳阳、高山流水般的意境,左手跨越右手,代替右手进行主旋律声部的歌唱,通过音乐和声、音乐主旋律形式等的变化,音乐的性格也同样发生变化。第二次主旋律由右手八度进行演奏,显示出阳光更多地穿过云层,预示着清晨和光明更快地到来,第三次通过右手颤音对于小指高音主旋律声部进行相应的辅助,从形式上、风格上对于黎明的到来及诠释有了更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上述三次不同形式的出现,很好地体现出了劳动者日益高涨的情绪,诠释了劳动者对于黎明将要到来,阳光即将普照大地的无限期待及憧憬,大自然保留的最原始的美感以及对于生活将会更加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望。

(二)插部

乐曲在经过快速的三连音跑动之后,进入了第一插部B,B主题在音乐旋律上也是相当的热情,具有浓郁的塔兰泰拉舞曲风韵。在演奏这一主题时,左手在低音区以一个八度音进行演奏,此时作为交响乐队中低音鼓效果的角色,音色十分扎实与厚重,奠定了其厚重且节奏感十足、动机持续向前的感觉。右手以分解八度的形式,形象地描绘出黎明到来后人们歌舞升平的场景。随着音乐的进行,右手接替主旋律,为之后加入更快速的音型做好准备。此后音乐旋律以八度方式在左右手之间交替环绕,像极了音乐中表达舞蹈的情形,主题材料交替出现,再现音乐主题。此刻劳动的口号和极富节奏性的舞蹈同时进行,极大地推动着音乐情绪的向前发展,刻画出一幅劳动人民热情高涨迎接光明的热闹场景。

(三)主题再现

这一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乐段,它是第三乐章最后一次主题,也是全曲的结尾,是欢快情绪到达顶峰的一个体现。在这一段的演奏中,音乐速度需要极具流动性,极富节奏感且节奏要稳,情绪要饱满,情绪是热情到顶峰且无比激动,为后面尾声埋下伏笔。

在465至474小节,难点在于八度跑动上,这部分在演奏上是极快的,对于这一部分的技术难点一般有以下两种演奏方法,第一种通过八度刮奏演奏,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音符的基本保持,第二种方法是双手双声部音阶快速的跑动,这种演奏方法和八度刮奏相比对于双手灵活性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更加容易控制节奏,对手指肌肉的要求也会相对降低。

第三乐章演奏的结尾,左手三连音伴随右手的伴奏向前发展。结尾部分作为整个“黎明”的华彩段,具有贝多芬桀骜个性、英雄主义般的特征,而同时运用的转调则在雄壮中增加了一丝柔情与婉转,多了和声色彩,使热情的劳动号子不仅仅有豪爽,更有婉转温暖的情感,直率中充满了细腻。

(四)尾声

尾声是第三乐章的高潮部分(522—结束),尾声极其热烈高涨,将情绪推到了最高点。一般来说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结尾都极为辉煌,具有一定的英雄主义气质,而贝多芬标注的pp和ff必须有极其强烈的对比和变化,在这里无需运用过多的踏板作为辅助,结尾处将要终结的和弦进行踏板的修饰作为音色辅助即可,可以增加交响乐般的管乐回响,修饰结尾处的辉煌。音符的处理应该及其迅速敏捷,干净利落,较少的踏板帮助音乐干净快速结束,辅助音乐进行全曲最后的处理,辉煌收尾。

四、技术难点

(一)主题部分

乐章的开头右手作为伴奏声部衬托出左手上方声部的主旋律,右手需要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左手作为主旋律的声部要刚好和右手有一定音量质量的协调。左手的旋律声部要不停的切换旋律与低音,这项技术难点是对于左右手协调音量的控制具有极高的要求。右手的伴奏声部需要具有流动性,又不能透露出来太多,牵制住主旋律声部。主旋律部分的第二次变化是右手以八度的形式作为主旋律。如何处理八度的连接,是一个技术难点。主旋律部分的第三次变化是右手12指颤音的形式,小指同时作为高声部形成主旋律。因此前半部分主旋律声部的变化及和声的转换是这一部分技术的重难点。

(二)插部

插部B中,乐句跑动在贝多芬奏鸣曲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动机手法,三连音跑动在A部分占据了很高的比重,其中难点在于三连音跑动的手指能动性、精准程度以及同右手同时稳定低音节奏型的稳定卡拍,左右手交替八度主旋律及交替的三連音跑动对于左右手节奏、跑动技术的要求极高,技术需要极其精准,达到音乐舞蹈的效果。对于如何把握其舞蹈风格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插部C中,主要技术难点在于左右手同时且快速的三连音跑动,对于左右手的手指跑动要求极高,需要两手可以控制对齐,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作为动机,并且同时突出低音的奠基、高音的声部走向,分解和弦和声的整体连接性及走向性,对于分解和弦来达到和声走向性,更何况是双手同时进行的乐句跑动来讲,是一件要求难度极高的事情,需要乐句的变化及和声极强的敏感,手指机能极大的锻炼,是一种对于手指机能的考验,因此本插部的技术难点不仅仅在于技术上,更多是在技术与音乐的结合上,因此需要对此段插段进行大量细致的练习,继而把握其关键技巧难点。

(三)末尾部“第四乐章”

在末尾部分,一般也称之为《黎明》奏鸣曲的第四乐章,是全曲最大的华彩乐段,也是全曲难度最大的一个乐段。它为Prestissimo,极快的急板,是本曲的速度最高潮段落,因而单从速度上便已为此段落添加了更高的难度。如何把握前后段落的节奏变化以及如何处理衔接部分的延展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急板乐段中,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左右手的跑动配合以及对于急板节奏感的把控和全曲的节奏节拍以及相同旋律跑动不同的变化,本段落作曲家使用多种多样的变化方式来诠释主题,以不同的技术动机挑战演奏者的技术以及对主题的变化分析。

其中八度难点在于下行八度跑动上,这部分在演奏上是极快的,对于这一部分的技术难点一般有以下两种演奏方法,第一种通过八度刮奏演奏,第二种方法是双手双声部音阶快速的跑动,这部分八度刮奏对于手指肌肉要求很高,需要进行机能训练实现。

跑动的分解和弦式琶音同样对于和声的走向具有很强的音色控制要求,这里也同时出现了12指颤音小指高声部旋律的技术部分,练习难点方法同上述。

尾声无需运用过多的踏板作为辅助,结尾处将要终结的和弦进行踏板的修饰作为音色辅助即可,可以增加交响乐般的管乐回响,修饰结尾处的辉煌,至此全乐章重难点技术段落分析结束。

五、结语

作为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一首代表作品,《黎明》是其创作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其不仅在奏鸣曲上创作了史无前例的更为宏大的交响曲规模,且成为了钢琴创作史上的一个巨大突破,不论从奏鸣曲规模上,还是从其旋律的优美性、观赏性上而言,贝多芬无疑在这首作品里发挥到了极致,《黎明》奏鸣曲也终将注定成为一部史诗级著作,其具有极强的发展性及可延续性,成为经受时代发展过程检验的一首作品。其中对于第三乐章,不论对于技术、音乐、思想上都有更大难度。对于这首作品理应值得拥有更好的诠释和更精准的分析,笔者通过分析本文更加深刻理解到作品所诠释的意境,也更加深刻认识到本乐章对于全曲的重要意义,也为未来钢琴演奏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三乐章[J].北方音乐,2017(13):105.

[2]马赫苒.浅谈贝多芬《C大调“黎明”奏鸣曲(OP.53)第三乐章》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18(06):60.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钢琴演奏黎明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黎明的沉思
黎明的沉思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黎明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