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初探
2021-08-09张积勇
张积勇
【关键词】 高校;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系统框架
【中图分类号】 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6-0078-05
2013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提出“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指出“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一系列的文件政策提出会计领域的发展必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并且鼓励大型企业等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借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快更有效地开展财务工作。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一)含义及作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以下简称“共享中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将企业各种分散的财务工作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通常包括财务收支、往来款项等日常核算业务。
共享中心的出现,为大型集团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工具。财务人员在物理上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所有的人员能够基于统一的制度、标准、流程开展工作,具备明显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完善内控、信息共享、提升用户满意度等积极作用,在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信息和更高效的业务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二)共享中心的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共享中心由美国的Ford(福特汽車)、GE(通用电气)等大型制造类企业集团率先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运营管理之中。IBM、Shell(壳牌)、Siemens(西门子)、Schneider(施耐德)、ABB等大型跨国集团均建立了共享中心并已成熟运营多年。
我国关于共享中心的研究是在近些年才刚刚开始,但却发展十分迅速。中兴通讯是我国第一家构建共享中心的企业,在此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国移动、长虹集团、交通银行等企业也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纷纷创立共享服务中心。根据《中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建设情况报告》,截至2019年5月31日,国资委出资的97家央企中有48家大型央企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共享中心,占比达到49%。
相比于企业集团,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共享中心的应用较少。2016年,工信部率先开始探索建立共享中心,并于2019年1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该共享中心为工信部本级和所属各行政单位提供电子报账、收支管理等会计核算功能,提供账务处理统计、财务报表汇总等统计分析功能,还为审计等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接口,是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唯一的共享中心[1]。
二、高校建立共享中心的理论分析
基于大数据时代对财务工作的新要求以及财务业务本身亟待优化的前提,我国高校财务建设势必将面临重大变革,鉴于高校属于教育行业的大型事业单位,具有社会职能宽泛、业务类型复杂的特点,在构建共享中心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本文将从高校共享中心与企业的区别、高校建立共享中心的利弊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
(一)高校共享中心与企业的区别
1.适用会计制度不同
我国企业适用《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体现的是市场经济中竞争逐利的思想;而高校适用《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需要分别按照两个会计原则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体现的是公共管理中的公众服务理念。
2.核算内涵不同
企业主要以产品为核算单元,较为单一;而高校的核算不仅包含国家、省、市等各类财政拨款,还包括各类科研经费、对外服务等,类目繁多。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每一笔账务处理都需要勾稽到具体的核算项目,每一个核算项目都有属于其自己的收入、支出与往来等会计要素和经济分类。
3.财务管理目标不同
企业集团建立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是管理经营性资金,集中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成本、费用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核算,通过整合资源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核算基础。与企业相比,高校的共享中心更加强调对教育、科研和服务资金准确、及时地反映和监督,保证国家下达的财政拨款得到合规、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各项经费来源去向的公开透明,保证学校师生享受到优质快捷的财务服务。
4.对数据安全的要求不同
企业集团的共享中心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利润,需满足正常的运行需求和商业安全。高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科研项目涉及政治、经济、国防等重要领域,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反映最前沿的科教成果,对财政预算项目执行中的保密要求要比企业更高,共享中心的操作系统必须要保证更高级别的信息安全[1]。
(二)高校建立共享中心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传统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占据了大量的财务工作时间,高校财务人员难以脱身去从事更高水平的研究及探索,财务管理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核算财务与业务财务分离,导致核算财务只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需求而不能为业务拓展和高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重事后轻事前、重报告轻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为以上的管理困境带来很大程度缓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功能上的局限,具体利弊分析如下:
1.共享中心的积极作用
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实现在财务运营成本和运行效率两个方面的双重改进,对高校适应未来时代发展意义重大。
(1)统一操作标准、实现业务协同
目前我国高校多校区、多地域甚至跨国联合办学的情况十分普遍,虽然各分校区都配备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和核算系统,但是不同的财务人员对于同一业务会存在理解偏差,执行不同的处理方式,致使不同区域的会计人员履职情况存在差异化现象。此外,由于财务人员的物理位置分散在各分校区,分校区主管负责人对财务人员行为导向的影响能力高于主校区,分校区财务人员对主校区政策制度的执行程度会随分校区的管理模式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共享中心可以使多校区采取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标准,有效减少各校区对财务制度的执行差异,实现财务管理的异地协同。
(2)精简审批环节,实现扁平管理
多校区运营或异地办学的现状使得一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沟通、协作。为了厘清职责分工,不同的部门会相互制约与监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审核与批复。这种传统的模式导致原本简单的工作流程变得十分复杂。
共享中心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业务源头为起点,以财务处理为终结点,废除冗余的步骤和流程,构建新的高效率业务流程处理机制。共享中心还可以在多个校区以及异地办学的情况下,打破时间地点的客观限制,改变现有的直线型审核批复机制,做到多部门、多层级的无障碍交流沟通,实现多个部门并行审批的扁平化管理。
(3)数据集中共享、提升决策质量
近年来,国家教育拨款大幅增长的同时,外部监管力度也在随之增强,不仅要求高校要加大“双一流”建设步伐,还要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党委领导下的高校管理层为了做出有理有据的科学决策,经常需要财务人员快速、准确地提供经济数据用以支撑、分析和研判。由于传统分散的核算模式,当分析决策时,都需要先对各校区的财务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共享中心能实现所有数据跨地域、跨部门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物理位置分散的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二是消除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不同统计标准带来的信息上的差异;三是财务核算、结算的信息来源全部产生自业务前端,使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业财融合。建立共享中心是大数据集成和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为精确分析、快速决策、高效管理奠定数据基础[2]。
(4)转变财务职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共享中心的核算模式下,对于常规业务只需要做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来实现财务管理的前置;对于非常规的业务,注重对经典案例梳理、归纳、总结,将非常规业务沉淀为常规业务,在标准化之中注重精细化,在精细化之前做到标准化,实现标准化和精细化的有序结合。
(5)集中优势资源,降低管理成本
共享中心通过将大量子机构的会计运营工作集中到一个中心,使得不同校区、不同地域办公单位的财务业务得到整合,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减少冗余工作、精简工作流程,实现会计处理的规模化“生产”,无论是日常业务处理还是临时的业务沟通,都可以实现财务运转成本的大幅降低。此外,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系统更新速度快、构建成本越来越低,通过信息化可有效降低日常财务工作成本。
2.共享中心的功能局限
(1)不适用于小规模高校
共享中心更加适用于规模较大的高校,尤其适合多校区异地办学、跨国联合办学,并且在学校发展战略中具有扩张目标的高水平院校。一方面,只有业务规模较大的高校才具备大量同质性强、具有统一操作标准、可自动化处理的业务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化运营和效率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共享中心前期筹建成本较高,需要在持续2—3年的时间里,投入大量人、财、物进行系统重组与流程再造,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绩效成果,只有大型高校才能承受如此大的成本负担。
(2)存在一定政策风险
共享中心集中了基础会计作业后,各分校区不再单独设置财务人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财务人员不再直接与各分校区当地的税务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交流沟通,很多当地的税务政策、财政政策不能及时接收到位,存在一定政策风险。
综上,共享中心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多校区、跨地域办学的大型院校,建立共享中心利大于弊,在大數据时代势在必行。
三、高校建立共享中心的构建方案——以A大学为例
A大学是一所大型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办学地点横跨2个城市3个校区,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建有联合学院4所,在全国各地办有近20所研究院。目前在校师生5万余人,占地面积357万平方米。在组织机构方面,A大学设有相关职能部门40余个、学部(学院)近30个,分支机构数量众多,财务工作庞杂繁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A大学也面临着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规模化教育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办学规模扩大化、资金来源多样化以及科研项目多元化等问题都对高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财务管理质量,A大学探索建立共享中心。
(一)共享中心的目标定位
建立共享中心的目标是把日常烦琐重复的财务工作集中化,将分散在各个学部(学院)的财务人员集中化,精简业务流程、细化岗位分工、统一操作标准,建立专业化、集中化的高效业务处理模式,让高校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变为新型的信息化核算,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财务管理。
在组织架构方面,A大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力集中、财权下放”的财务管理体制,采用集中化的运营模式完成各类资源的统筹规划和配置使用:共享中心对不同地域、不同校区、不同学部(学院)实行财务统一领导,直接对一级财务部门负责,受一级财务部门直接领导;下属单位对于预算安排的资金和自筹资金具有控制使用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以自行支配。
(二)共享中心系统架构
共享中心的系统架构由支持层、功能层和服务层三方面构成,具体见图1。
1.支持层
支持层,是指共享中心的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1)服务器,即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硬件基础,出于保密原则和应急管理的需要,应将服务器搭建在A大学内部,与外部互联网相对隔离,并配备一套备用服务器作为应急备用;(2)存储器,即共享中心系统的数据存储中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高校也可自行开发云存储器,以便更快捷地储备大量财务业务信息;(3)网络安全,顾名思义是为高校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外网的入侵,保证该系统能够安全运行;(4)数据库,指涵盖了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双重数据库,拥有整个共享中心的数据信息资料;(5)影像识别系统,负责完成日常核算中原始票据的采集、录入以及调阅等事项,财务人员将新取得的原始凭证在登录端进行扫描,通过扫描可以识别出票据信息并自动传递到功能层。
2.功能层
功能层是整个共享中心的核心部分,依据高校财务工作的日常业务,结合现实中会计核算的特点,功能层主要由12个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工资管理系统、学生奖助学金发放系统、票据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已在各高校广泛使用多年,此处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对以下7个系统展开应用举例:
(1)预算管理系统
根据A大学资金的用途去向,预算管理系统分为校级预算和非校级预算两个模块,两个模块均按照使用者身份的不同划分为管理端和客户端。管理端专供系统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使用,包括在后台设定业务流程和在线审批;客户端则主要由业务的需求方申报使用,各部门在客户端的业务模板中提交相关业务的发起申请,并实时发送给管理端。
在预算审批、分配环节,二级单位在客户端填写预算申请,财务人员在管理端进行审核、批复,减少了人工录入导致的失誤以及信息被篡改的可能性。此外,由于申报模板是根据预算经费的使用用途细分而成,实现了预算编制、审批的精准化。在预算执行环节,二级单位可以线上申请预算调整,并且,预算管理系统和网络报销系统对接,可以实时查询到预算经费的执行情况,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预算执行的公开性。
在预算分析环节,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分析往往是在事后进行,即使预算执行出现偏差也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共享中心模式下,可以实时掌握并监控到A大学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识别并提取出执行进度缓慢的预算项目。此外,由于预算管理系统与共享中心下的其他系统对接,管理端对预算执行的分析可以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增减变动,而是可以从更加多元的维度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调整,不仅可以实现A大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可以和分析决策系统相关联,为A大学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2)网上报销系统
网上报销系统是高校共享中心的日常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操作系统,它帮助财务人员进行数据的收集以及维持信息的循环等基础工作,是共享中心最基础、最广泛、最重要的系统。报销人员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共享中心系统的客户端,根据报销类型选择报销模板并填写报销单,填写完毕后将纸质材料投递至指定投递机中,电子信息则经过特定的审核批复流程传递至共享中心的功能层。财务人员在管理端进行原始凭证的采集和录入,结合客户端的审核批复工作,二次审核报销单据和账务处理,最后由资金管理人员通过银校互联系统进行网络直接支付,完成无接触报销流程。
(3)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财务工作数量和范围的扩大,相关监管工作也愈发深入。由于纸质档案格式不统一、保管时限短、调阅查询慢、不能同时多人查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相关审查工作的有序进行,纸质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于共享中心至关重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重点是将原始凭证电子化,提高档案信息的电子化水平,实现会计信息网上查询需要,满足A大学、国家对于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新要求。
(4)网上收费系统
高校收费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呈现收费项目多、收费途径广的特点。收费项目主要分为事业收费、服务性收费两类,其中事业收费指学生学费和住宿费,服务性收费主要指报名费、检索费、培训费、版面费、会议费等多种收费类型。传统收费途径主要有直接收取现金、银行转账、银行批量扣取等形式。
共享中心模式下,收费部门按照细分的收费项目发起收费需求,缴费人通过网络对接在该收费项目对应的模块下进行支付和查询,财务人员在确认收入时可以直接从该收费项目模块提取来款信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此外,网上收费系统不仅对接了全部的缴费渠道,而且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共享,A大学师生和财务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实时查询、确认来款。收费系统一方连接着收费部门,一方连接着缴费人员,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可以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操作,实现了业务和财务的统一,实现了高校收费的精细化管理。
(5)银校互联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报销模式下,A大学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票、电汇等形式,其中支票和电汇均需要出纳人员填写收款单位信息、支付口令、加盖财务印章,再移送给开户行逐一支付。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经常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银校互联系统的上线意味着将银行的功能延伸至A大学,出纳人员只需要核对银校互联系统和报销单据的收款人信息是否一致,即可发起支付业务实现实时转账,替代了签发支票等中间环节,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差错,尤其适合多校区的远距离资金结算。
(6)商旅平台管理系统
差旅费是高校重要的事业成本,在传统的差旅费报销模式下,老師办理出差业务需要经历出差申请、审批、票务购买、差旅费报销等一系列环节,舟车劳顿之余还需面对经常变化的差旅费标准和制度,对非专业人士来说需要耗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A大学商旅平台上线后,老师填写出差申请后,支付平台会根据老师个人适用的费用标准,推荐相应的票据选项,老师只需要在平台上选择出行时间和交通工具即可。后续的支付和报销环节均由A大学与平台定期集中结算,商旅平台为出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了老师差旅费报销流程,也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7)分析决策系统
分析决策系统是共享中心系统的高级应用,主要服务于A大学管理层。决策管理系统是以系统中其他模块的信息数据为基础,经过多部门、多系统、多模块的加工整理,以统一联动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决策人员,使A大学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A大学真实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状况。分析决策系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将其他各类系统、各个模块的财务信息归集之后形成的信息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利用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等计算机技术,把复杂多维的财务数据进行精简整合,为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财务信息。
3.服务层
服务层是指共享中心面向的相关使用者,包括业务人员、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指普通教职工,在共享中心的系统前端进行预算申请、报销申请、进度查询等“发起类”操作;财务人员指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原始凭证信息采集、提取、账务处理等“审批类”操作;管理人员指参与A大学经营管理的决策人员,负责对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形成的汇总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A大学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四、高校推行共享中心的保障措施
建立共享中心是一场大范围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变革,在筹建前期不可回避地会遇到工作阻力和抵触,需要不断加强与之相关的财务人员培训以及必要的制度建设,方能保障该系统能够正常建立并顺利运行。
第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共享中心后,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财务人员、管理会计人员、战略会计人员。基础会计人员负责票据审核、账务处理等基础性工作,需要具备严谨规范、认真负责的工作技能;管理会计人员负责为校内其他部门提供财务咨询、分析报告,负责各部门对内对外的财务协调,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背景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战略会计人员参与学校的风险控制、绩效评价,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战略分析能力。
第二,制度建设。共享中心的建立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要改进高校目前的财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申请、报告、审核、批复等环节的操作细节及相关流程,做到有规可言、有据可循;还要明确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在中心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度,从而保证共享中心的顺利建立、正常运行。
第三,数据共享、业财融合。业财融合是构建共享中心的重要目的,也是顺利构建共享中心的前提条件。建立共享中心改变的不仅是财务工作,更是对高校治理能力的一次系统梳理改造,共享中心能否发挥最大的职能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程是否明晰,业财融合是否高效。只有协同各部门、各校区,充分对接人事、资产、教务、研究生院、后勤、网信等管理系统,将各部门的业务内嵌至财务流程中,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联动,才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建立真正低成本、高效率的共享中心。
五、结语
高校共享中心是将管辖领域内共同的业务和职能集中起来,精简工作流程,统一操作标准,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对财务工作的影响,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各部门提供财务服务。高校共享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业财融合,转变财务职能,实现精细化管理。身处大数据时代的财务人员应该着眼未来,共同推进高校共享中心的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郑琳,毋贤祥.中央部委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9(15):53-55.
[2] 刘晓娟.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的高校财务系统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 张冰.ZX通讯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效果及其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 张庆龙.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案例启示与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2015(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