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81致密油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2021-08-09刘江斌李文厚王茜吴小斌

新疆地质 2021年2期

刘江斌 李文厚 王茜 吴小斌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段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急需开展储层发育机制研究。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方法,结合岩心、测井资料研究旬邑地区长81致密油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81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溶蚀孔和粒间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毛管压力曲线具微喉、门槛压力高特征;Ⅰ类(溶孔-粒间孔型)储层性质最好。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6.77%~51.65%,粒间孔对流体流动影响明显。水下分流河道中部砂体分布稳定,中粒组分越高,粒间孔隙越发育,储层性质越好。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为粒间孔减少的主要原因。绿泥石膜对粒间孔的保存有利,溶蚀作用能改善储集性能,但对提高渗流能力作用有限。因此,寻找粒间孔发育良好的相带,是长81储层“甜点”预测的关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储层特征;长81储层

致密油已在国内取得重要进展[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在国内致密油勘探开发中占重要地位[2-3]。旬邑地区长8段具备致密油聚集的良好条件。长8储层受强压实和溶蚀作用[4-5],盆地西南部发育微裂缝[6],一方面粒間孔仍得到保存[7-8],另一方面溶蚀孔明显发育[9-10],对储层发育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对致密储层“甜点”形成的作用机制仍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物性测试、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基础上,分析致密油储层发育影响因素,找出“甜点”,指导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工作。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及古生代克拉通演化,中生代盆地演化进入陆内坳陷新时期[11-12]。三叠系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记录了湖盆演化的完整过程[13]。经长10~长9期湖盆的形成演化,长8期进积作用增强,砂体发育。旬邑地区长8为灰绿、灰色细砂岩夹灰、深灰泥岩、泥质粉砂岩,分布较稳定,仅柳林一带被剥蚀。长8段自上而下分为长81、长82两段,长81段平均厚约43 m,成藏条件优越,为致密油勘探的重要目标。

2  储层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旬邑地区取样井见图1。长81段砂岩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部分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分选为好、中,多呈次棱角状。石英平均含量39.04%,长石平均含量33%,岩屑平均含量27.96%。岩屑以变质岩屑为主,次为云母和火成岩屑,沉积岩屑含量最少。不同于东北物源,研究区颗粒成分以岩屑、石英含量高为主要特征,岩屑以变质岩为主,表明旬邑地区长81沉积期主要受南部、西南部物源的影响[14]。储层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胶结,少量镶嵌胶结。填隙物以胶结物为主,平均14.05%。胶结物中伊利石和铁方解石含量最高,次为方解石和绿泥石,硅质和高岭石较少。自生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最高,绿泥石次之,高岭石含量最低。

2.2  储层物性特征

旬邑地区长81储层孔隙度为0.1%~12.8%,平均5.23%。长81储层孔隙度集中分布于4%~6%,频率40.93%,6%~8%间的频率为28.83%。渗透率为0.01~9.8×10-3 μm2,平均0.13×10-3 μm2。长81储层渗透率频率分布集中在0.01×10-3~0.1×10-3 μm2,频率54.29%,为典型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具一定相关性,粒间孔隙越发育,其相关性越好。当孔隙度低于5%时,孔隙特征复杂,相关性差。

2.3  储层孔喉特征

2.3.1  储层孔隙类型

旬邑地区长81段储层发育长石溶孔、粒间孔、微裂隙、岩屑溶孔等,含少量晶间孔(图5-b,c)。长石溶孔含量最高,为0%~3%,平均0.46%;次为残余粒间孔,含量0%~3%,平均0.25%;微裂隙、岩屑溶孔及晶间孔所占比例较小。面孔率为0%~5%,平均0.82%。孔隙组合以粒间孔-溶孔为主。

2.3.2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通过高压压汞对旬邑地区长81储层近70条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分析,据毛管压力曲线将储层分为4类(图2):Ⅰ类储层毛管压力曲线参数见表1,以溶孔-粒间孔发育为典型特征,粒间孔对储层储集性及渗透性均有较好贡献,储层性质最好;Ⅱ类主要发育粒间孔-溶孔,溶孔发育提供大量储集空间,储层孔隙性较好。溶蚀孔对渗透率贡献有限,与Ⅰ类相比储层渗透性明显变差;Ⅲ类储层孔隙以微孔型为主,可见少量长石溶孔,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明显变差;Ⅳ类储层仅发育少量微孔,储层颗粒定向排列明显,储层性能最差。长81储层以Ⅱ类毛管压力曲线为主,仍存在部分Ⅰ类储层,研究区长81储层总体上具有微喉、门槛压力较高、中等进汞饱和度特征。

对旬邑地区长81储层3个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样品T2谱分布如图3所示。样品1(Z1,1676.79 m)T2图谱呈单峰状,峰值明显偏左,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7.43%;样品2(Z120,1 719.87 m)T2图谱呈单峰状,峰值偏左,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6.77%;样品3(Z66,1 342.41 m)T2图谱呈明显双峰,左侧台阶明显,主峰偏右,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1.65%。旬邑地区长81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6.77%~51.65%,平均35.28%,储层中等、较差。结合高压压汞数据表明,Ⅰ类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样品3),主要原因在于粒间孔的发育。样品1以溶蚀孔发育为典型特征与Ⅱ类储层对应。尽管孔隙性较好,但增加的孔隙对流体流动贡献不大。样品2主要发育微孔,对流体流动不利,因此可动流体饱和度较低。

3  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3.1  沉积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沉积环境决定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微相不同会影响储层发育[15]。旬邑地区长81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相,并发育两支NE向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形成的水动力学环境整体较强,优于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部水动力环境最强,因此分选、粒度及杂基成分优于侧翼。随着平均粒径的增加,颗粒变粗,有利于孔隙保存,使储层渗透率及孔隙度相应升高(表2)。水下分流河道中部发育箱型砂体,砂体厚度多超过4 m,水道跃迁频率低于边部,分布稳定。水动力环境较强,砂岩粒径较大,中粒组分含量较高,粉砂含量低,分选较好,有利于原始粒间孔隙的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中部砂体储层物性较好(表3),为致密油聚集“甜点”区,越向侧翼,储层物性越差,分流间湾最差。

总之,沉积环境影响储层发育,水动力学较强的环境有利于孔隙保存。水下分流河道中部,水道分布较稳定,中粒组分含量较高,有利于粒間孔隙发育,易形成Ⅰ类储层。

3.2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2.1  压实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在压实作用下脆性矿物及岩屑发生破碎和断裂,如长石颗粒断裂(图5-a)。塑性岩屑如云母、泥质岩和千枚岩等受到上覆岩层压力发生扭曲、膨胀及变形并占据粒间孔隙,使部分原生孔隙丧失,渗透率急剧降低。储层中塑性岩屑含量为6%~23.2%,平均12.9%,含量越高,越易遭受压实,压实明显的储层通常遇到伊利石发生胶结。

3.2.2  胶结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胶结物含量  旬邑地区长81储层胶结物含量为6.5%~33%,平均14.05%。胶结物在成岩过程中造成孔隙减小及渗透率降低。整体上胶结物含量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呈负相关(图4-a,b),即胶结物含量越高,其孔隙度、渗透率越低。

自生粘土矿物  储层伊利石含量0%~14.8%,平均3.8%。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显示,研究区伊利石以丝缕状和叶片状为主,局部可见蜂窝状蒙脱石伊利石化(图5-e,f)。长81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与伊利石含量关系复杂。如储层压实明显,颗粒定向排列,伊利石含量通常较高,易发育微孔,在Ⅲ类、Ⅳ类储层中尤为明显。

长81储层绿泥石含量0%~8%,平均1.97%。旬邑地区长81绿泥石以孔隙衬里为主,以针叶状产出

(图5-g)。孔隙衬里产出的自生绿泥石覆盖在颗粒表面,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起到保护孔隙的作用[16-18]。绿泥石产出占据一定孔隙空间,因此旬邑地区长81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绿泥石含量呈不明显正相关(图4-c,d)。通过镜下薄片及储层物性实验分析,绿泥石大量产出的薄片,粒间孔保存较好,储层孔隙度达10%以上,其中Ⅰ类、Ⅱ类储层绿泥石膜含量为3%左右,粒间孔面孔率为1%~3%,易成为油气聚集的“甜点”。

碳酸盐胶结物  碳酸盐胶结物在延长组砂岩储层普遍分布[19],胶结物形成期次会对储层发育造成不同影响[20-21]。长81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总含量为0%~26%,平均5.55%;以铁方解石及方解石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54%和2.4%。早期方解石主要以填充孔隙方式占据残存粒间孔隙(图5-d,h),对储层致密起关键作用。长81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储层物性呈负相关 (图4-e,f),对储层发育不利。旬邑地区Ⅲ类、Ⅳ类储层中粘土矿物仍有一定含量,方解石含量较高,达20%,直接造成储层孔隙的丧失,储层性质极差。

3.2.3  溶蚀作用

旬邑地区长81储层长石溶孔含量平均0.46%,岩屑溶孔含量平均0.05%。长石溶蚀以钾长石溶蚀最显著,同时易溶岩屑甚至胶结物也有溶蚀(图5-b,i)。钾长石溶蚀与有机酸的生成有关[22],有机酸主要来源于长7烃源岩排烃过程。长81段储层物性与溶蚀孔含量呈一定正相关性(图4-g,h),表明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积极作用。溶蚀作用较强的储层孔隙度一般为7%左右,渗透性一般,形成以溶孔为主的孔隙,可动流体的饱和度较低,如核磁共振实验的样品1,储层孔隙为7.84%,但可动流体饱和度仅为27.43%。

考虑到压实、胶结、溶蚀作用的差异,结合孔隙发育特点划分成岩相带。其中塑性颗粒含量较低,压实作用较弱,局部溶蚀,绿泥石胶结的残余粒间孔相为粒间孔发育的最有利相带。明显的溶蚀孔发育形成溶蚀孔相,溶蚀孔相带对储层流体流动作用有限。碳酸盐胶结多形成微孔相,多为Ⅲ类储层,明显压实形成的致密压实相通常以Ⅳ类储层为主。

4  储层“甜点”分布

储层“甜点”主要受“有利相带”控制,一方面位于沉积相的中心相带,水下分流河道中部,粗粒组分较多,砂体厚度超过4 m;另一方面为粒间孔隙发育的成岩相带,粒间孔隙保存较好的层段,多为绿泥石胶结,可见一定的粒间溶孔区带,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图6)。

5  结论

(1) 旬邑地区长81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溶蚀孔及粒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据毛管压力曲线将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Ⅰ类(溶孔-粒间孔型)储层性质最好。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6.77%~51.65%,粒间孔对流体流动影响明显。

(2) 沉积微相及砂岩粒度影响储层性质,水下分流河道中部砂体水动力条件强,水道跃迁不明显,岩性稳定,受泥岩影响较小。其中粒组分含量越高,粒间孔隙保存越好,储层性质越好。

(3) 压实作用不利于粒间孔的保存,以塑性颗粒最显著,脆性颗粒仍可保留一定孔隙。绿泥石膜有利于粒间孔的保存,碳酸盐胶结物会造成粒间孔隙急剧减少,导致储层性质变差。溶蚀作用能改善储集性能,但对提高渗流能力作用有限。因此,寻找粒间孔隙发育良好的相带,为旬邑地区长81储层“甜点”预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等.中国致密油评价标     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J].石油学        报,2012,33(3):343-350.

[2]    杨华,李士祥,刘显阳.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  油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学报,2013,34(1):1-11.

[3]    姚泾利,邓秀琴,赵彦德,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2):150-158.

[4]    肖晖,王浩男,杨引弟,等.致密砂岩孔隙演化特征及其成岩作    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南延长组长8储     层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9,41(6):800-811.

[5]    梁承春,郭景祥.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长81小层致密   砂巖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          (1): 57-63.

[6]    吕文雅,曾联波,周思宾,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储  层微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31         (1):37-46.

[7]    王明培,夏东领,伍岳,等.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8,40(6):786-79

[8]    周家全,张立强,王香增,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致密砂岩成岩差异性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26(3):54-62.

[9]    张磊,乔向阳,张亮,等.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和开发效果[J].石油学报,2020,41(1): 88-95.

[10]  周树勋,郑荣才,高进省,等.西峰东部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特   征及对储层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6(6):711-721.

[11]  杨华,席胜利, 魏新善,等.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与天    然气富集[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1):17-24.

[12]  赵振宇,郭彦如,王艳,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    征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2012,19(5):15-20.

[13]  李文厚,庞军刚,曹红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    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9(3):501-506.

[14]  朱宗良,李文厚,李克永,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物源    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0,16(4):547-555.

[15]  王瑞飞,孙卫.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控因素[J].矿   物学报,2009,29(3):399-404.

[16]  姚泾利,王琪,张瑞,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砂岩 绿泥石膜的形成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沉积学报,2011,29  (1):72-78.

[17]  田建锋,喻建,张庆洲.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           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44(3):741-748.

[18]  兰叶芳,黄思静,梁瑞,等.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   率关系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华庆地区三叠系长8油   层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3):        313-320.

[19]  刘春燕,郑和荣,胡宗全,等.碎屑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特征-以鄂   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砂体为例[J].中国科学(D  辑),2012,42(11):1681-1689.

[20] Yuan G H,Gluyas J,Cao Y C,et al.Diagenesis and reservoir       quality evolution of the Eocene sandstones in the northern Doing Sag,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J].Marine and PetroleGeology,  2015,62:77-89.

[21]  刘四兵,黄思静,沈忠民,等.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成岩流体演化和水岩作用模式—以川西孝泉-丰谷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致   密砂岩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14,44(7):1403-1417.

[22]  黄思静,黄可可,冯文立,等.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    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     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9,     38(5): 49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