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的多维视域

2021-08-09王亚军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科学技术

王亚军

[摘要]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是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时代化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坚持以人为中心,回答科技何人用、何以用、用以何,才能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类幸福的作用。习近平在科学技术本质论、价值论、伦理论、动力论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实践上对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了回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非对称”赶超为战略,以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加速度,在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构筑全面系统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  科学技术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2-0014-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2.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撐”,“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两个大局后,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2]大趋势,作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既需要新理论的指导,也孕育了新理论的生成。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科技发展现状,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核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不仅在科学技术本质论、价值论、伦理论等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内涵,还在目标战略、具体策略上提供了实践遵循,既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指导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理论圭臬。探索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对于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论述、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具有理论价值,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一、本质论:深化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本质的认识

“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3],资产阶级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生产力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技术指向生产力系统,初步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形态的本质。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本质属性。习近平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深刻剖析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一)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4],把科技强国作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题中之义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个时期的世界强国都是在一定科学技术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首要标准是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多少以及生产物质财富能力的大小。习近平多次强调藏富于技,科学技术作为各生产要素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其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生产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另一方面,科技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题中之义,如果科技不发达很难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建成。我们正经历着全球百年未有大变局,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就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标志的新兴科学技术推动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在某种意义上重塑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只有以科学技术为突破,才能掌握话语权,从而在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跑道上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

(二)指出科技彰显生产力本质作用的机理

习近平以史为鉴,分析了虽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度领先世界但生产力却没有因此大幅提高的难题,破解了科学技术何以转化为生产力的谜题。“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5],科学技术只有以技术提高、工艺改善等方式作用于生产领域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发挥其本质作用。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早早地发明了火药、指南针等“高科技”,却未能将科技作为生产力应用在该发生作用的生产领域;而西方却能将自然科学的发现投入生产领域,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不仅实现了生产动力的转变,也推动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变革。

二、价值论:合主体性与合工具性统一阐释科学技术价值

习近平对科学技术价值的阐述,不仅在生产力、综合国力、国家安全上对科学技术的工具性价值做了普遍意义上的分析,更从合人的主体需要、主体目的、主体发展层面对科学技术做了合主体性的价值判断。“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6]习近平将科技的价值扩展到人类主体,将科技指向民生领域,旗帜鲜明地指出科技因服务于人民需要,具有马克思主义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色彩。

(一)科学技术价值的合主体性体现在科学技术需要为满足人们的生存、发展需要提供保障

人是科技发明和科技运用的主体。“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7]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日俱增,若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支撑。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的产品、产业,就能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需求。其次,以科技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再次,科技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当前人们的吃穿用度已经由满足生存需要转向享受需要且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有效供给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最后,依靠科技为满足人们自身的发展需要提供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个体自由发展和解放的前提。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从生产活动中解脱出来并有了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实、发展自我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科技为人们更加便捷、有效地发展自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科技可以促使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人们可以不迈家门一步而接受最新最全面的教育资源。因此习近平格外强调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8]。

(二)科学技术价值的合工具性体现在科学技术推动高质量生产、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9]科学技术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生产力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企业作为生产和市场的主体,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生产力和产品,而科技正是决定生产力和产品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看,科学技术就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巨大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单纯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高科技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扼制我国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主要因素,唯有科技才能推动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从而实现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西方一直在前沿科技、核心技术上对我国实行封锁,甚至恶招频出不断打压扼制我国对前沿科技的开发利用。当前最为明显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华为的制裁,其实质就是企图扼杀我国开发利用5G技术。对此,习近平一语道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0]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才能为我们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从而为我国立足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三、伦理论:多维度阐发科学技术伦理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科学技术何人用、科学技术何以用、科学技术用以何却是一个伦理问题。比如日本侵略者依靠自身掌握的生物科技悍然发动毒气战、细菌战,就使得科学技术变成残害生命的屠刀。对此,习近平在各个场合多次提出“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这个命题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从人民中心的价值取向、保护环境、科学国界性、科研诚信等多个维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突出强调了“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11]。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具有两重含义:发展为了人民、科学技术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探索自然、追问真理是人们探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但如果仅仅把对科学探索的目的局限于此,科学技术的价值将会失色很多,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脚步也会迟缓下来。习近平强调不能只把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当作一种猎奇、一种雅兴,甚至奇技淫巧,科技创新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12]。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要回应人民的呼唤,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动力。科学技术成果由人民共享既包括为人民创造更多优质生活产品,也包括为人民创造一个优质、大众的公共服务体系,还包括为人民守护绿水青山、创造宜居生态。“以生态科技文化创新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13],这一论述成为习近平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一大亮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把全人类联系成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一个整体。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就意味着科学技术不能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不能挑战伦理和道德。习近平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就蕴涵着让科技造福人类、让科技为人类开创未来的意蕴。虽然科技为一部分人创造了美好生活,但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受困于饥饿、贫困、疾病等。与此同时,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经济危机甚至战争时刻威胁着人类。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科学家更应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为了人类的幸福发展科学技术,不能让科技技术成为某些阶级、某些民族、某些国家追求一己私利的工具。

科学技术也不能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必须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习近平曾经多次强调科学家精神和学术道德,即要“善养浩然正气”,[14]“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15]“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16]。此外,科技部还发布了《關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义》,“意见”中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以勉励和规范科技工作者。

四、目标论:以“非对称”赶超战略完成建设科技强国目标

习近平指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17]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了“三步走”行动计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8]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指导方针。《建议》中把建设科技强国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布局。

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科技发展现状,这是确定科学战略的前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19]习近平对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作出了科学准确的判断,并将这些科学判断用于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为赢得新一轮的全球科技竞争战略主动权抢占了先机。与此同时,习近平对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20]但是“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21]为了扬长避短,拓宽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广度和深度、突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习近平提出了“非对称”赶超战略。

习近平把“非对称”赶超战略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杀手锏”,在各个场合多次阐述其内涵和价值。“非对称”战略的核心在于发挥社会主义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我国已取得的尖端科技基础上攻克具有核心技术、战略价值和高端前沿的领域,从而实现领先世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非对称”战略的目的是实现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总体安全,赢得国际政治优势。“非对称”战略意味着在科学技术开发层面兵出奇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想要在科技上引领全球,就必须切准科技发展脉搏,具有预见性地在关键领域进行布局,而不是在现成的领域内对现成理论、现成技术做修补工作。当前,我国已经在世界先进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对话交流的能力,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同场竞技、商榷共勉的机会。只有不断突破新兴科技、尖端科技才能成为新一轮科学技术领域和产业革命的标准和规则制定者;只有掌握科技前沿和尖端技术才能取得国际科技话语权;只有取得话语权才能彰显大国地位,由此可见,掌握话语权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五、策略论:创新驱动策略形成动力加速度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一项战略性的工程,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具体有效的策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2]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意义,把自主创新视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他提出创新驱动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度。此外,《建议》多个地方蕴含着“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解决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难关,拥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科技基础”[23]智慧策略。因此,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居于核心地位。

將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回答了利用科技领跑世界何以能的问题。科技和创新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在科技前列。在《建议》的起草过程中,习近平专门主持召开了科学家座谈会,“问政于专、问计于专”,听取了一线专家建议。习近平多次强调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4]。他形象地将全球经济结构转变比喻为体育赛场,“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25],因此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抢抓机遇、不观望等待、不做跟跑者。

创新是多维促进的,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的是科研模式的创新。习近平格外强调要避免科学技术出现“孤岛现象”,要求创新转变科研模式,在国内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局面,在国际加强合作与交流,努力构建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首先,“科技孤岛”在国内表现为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的单一,且科学技术创新未能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科技创新既不以社会发展要求、市场需求和人民渴求为导向,也不在推进社会经济进步方面发挥应有价值。其次,“科技孤岛”在国际上表现为与世界脱节,既跟不上世界科技发展局势,也不能在构建人类美好家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避免“科技孤岛”现象,一方面需要调动国内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积极性,以国家战略安排和市场需求为双重导向,促进产学研三个部分的内部良性循环,将科技创新融入人民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与国际对话合作,构建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以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优化。

六、重点论:以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人的执政智慧。习近平在实践中非常注重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格外强调要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通过“小气候”带动“大气候”。习近平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科学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26]。习近平在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出要加快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把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

《建议》中把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并再次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7]习近平将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建设的重点,既是出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也是对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本身的科学判断。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不只限于科学理论日益更新、科学技术日益改进,更重要的是新领域不断开辟,随着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的不断探索,新发现、新理论正不断重塑着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的认知,人类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时代。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科学技术层面仍突出存在,虽然我国的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等仍然依赖进口,互联网等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高端科技人才队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我国对科技的资金投入能力存在差距。也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不能在各个领域均衡施力、遍地开花,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当前和未来两个发展需要。要想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步伐,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必须有的放矢,既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发挥我国现有的科技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

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看,将加快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重点,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要求。首先,基础理论是科学技术之本,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成果保障。加快基础研究是从根本上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进,舍弃基础研究,一味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会使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空中楼阁和空中花园。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必须有足够扎实的基础理论,如若不然,一来会使关键核心的突破缺乏持久力支撑,二来仍会落入受制于人的局面。其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实现突破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七、构筑全面系统的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习近平提出科技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到2035年我国实现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议》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将科技创新发展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一节多方位构筑了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超的智慧和勇敢的担当,不仅在顶层设计层面不断加强对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前瞻布局,还在具体操作层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部署,构建了全面系统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把建设科技强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战略,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建设了一大批基地和实验室,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多技术的集成创新。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并加强了地方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合作,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党和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完善科研管理和组织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学习科学技术新知识,做好科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科技进步的治理效能与制度优势互相转化,《建议》中的目标设置、战略安排、具体部署正是充分发挥了制度优势,以助力打好科技攻坚战。

(二)在国内层面营造国内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我们要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全民科学文化普及,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对科研成果突出的人才的表彰鼓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学技术创新蔚然成风。其次,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发挥企业作用,促进科研成果实用化、市场化转化,形成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消费热点、引导产业升级的局面。再次,在国际层面,加强国际对话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拓宽国际合作的领域、加深国际合作的深度,构建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获取更多的资源、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学技术创新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保障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8]。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也是保证科学技术创新可持续、不断层的重要抓手。科技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校教育,树立中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科技人才培养更要发挥专家学者特别是院士们的作用,做到代代相传。吸引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最为便捷的途径,吸引人才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为科学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也要构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生态,还要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留学生回国发展,引进更多国外科研人员来中国就业。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还必须做好选人用人,完善体制机制,科学监督管理,促进科研人员人尽其才、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1-2-12].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029/c64094-31911510.html.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2-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1/03/c_1126693293.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8.

[4][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3-14.

[6]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EB/OL].(2020-11-03)[2021-2-14].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11/04/c_139490087.htm.

[7][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72,272-273.

[8]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9][1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17.

[10]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55.

[11]“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2016:8.

[13]王资博.生态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软实力的提升[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5):1-5.

[14][1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23,20.

[17][2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2).

[18]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

[19][20][21][25]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36,42,78.

[22]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23]卢黎歌、李华飞.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J].探索,2021(02):1-15.

[24]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

[27]何立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定扎实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N].学习时报,2020-12-04(1).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责任编辑:孟维娜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