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及经验启示
2021-08-09张晶
摘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三是问题导向、勇于实践,四是全党智慧、善于总结,五是自我革命、纠偏拨正。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100年来,我们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义无反顾地把这一真理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回顾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论创新的伟大力量,坚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弘扬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历史反复证明,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是赢得伟大斗争、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品质。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党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政治组织,重视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特征。世界上的许多政党都是依照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而建立和武装起来的政党组织。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人类进步思想发展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合理的内核以及科技革命推进人类实践进步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而坚持,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世界上就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在理论创新中发展的,在产生的时候它就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也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最本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既是我们党的一个本质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秀品格。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武器
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并坚持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成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从理论层面看,不断发展的理论为党和国家不断前进指明了方向,保证我们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从实践层面看,无论是解决国内发展中的矛盾,还是处理国际问题,有了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我们就能够赢得主动、赢得胜利。正是不断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在我们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许多治国理政的新考验时才能方向更加坚定,才能行稳致远。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的历史,也是各国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当一个政党能够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科学的理论,为国家指出前进方向的时候,党的事业就能夠发展,国家就能够进步。当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失去了理论创新能力,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出正确的理论指导的时候,或者当这个理论的发展陷入了停滞、迷茫甚至出现错误的时候,党的事业随之就陷入曲折和困境,甚至遭受失败。党在理论上的任何偏差,在指导思想上的任何失误,都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甚至严重的后果。比如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他们都曾有过辉煌,但是最终都走向了失败。苏共的失败重要原因在于它在很长时间里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自从列宁逝世以后,苏共在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上走了一个从僵化到多元化,然后到自由化的过程,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没有能够提出科学系统的理论,没有用科学的创新理论指导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锤炼,已经发展成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党具有70多年的执政历史,领导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带领14亿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党要想承担起如此伟大艰巨的使命,客观上要求必须要有强大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同时又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到今天,理论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就没有党的事业的发展进步,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这样。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先进的理论,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那么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会不断发展,否则就遭到挫折和失败。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并在具体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具体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中国革命陷入迷途、面临失败危险的时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胜利。所以,没有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理论的创新,就没有新中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陷入迷途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样经历了挫折。比如1969年4月,我们党曾经制定了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把“阶级斗争”作为主线,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去搞经济建设?其结局是陷入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迷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当时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理论上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围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不同场合20多次提出这个问题,他说,过去我们没有把社会主义搞好,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苏联搞了很多年,他们也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失败了。从实践上来说,过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比如搞“人民公社”,搞“大跃进”,搞“文化大革命”,实际上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由于不知道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才好,所以在建设中才走了弯路。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也曾有很多的犹豫和困惑,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比如说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曾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关于它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和认识过程。当时邓小平还没有想好这个定义,但是他知道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总结历史经验,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用排除法来说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认为,贫穷、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没有民主、没有法治、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等等,都不是社会主义,也搞不好社会主义。邓小平正是通过这种否定来达到肯定,先用否定来排除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辩证的否定当中水到渠成,得出正确认识。
1990年年末,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当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三点。第一是强调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地去谈论社会主义。过去我们经常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那么这个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最根本的是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第二是强调改革,也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因为生产力不断在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它,就要通过不断的改革作出调整。第三是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们面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垮台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创新理论,使我们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成功地把党的建设推进到21世纪,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着经济社会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概括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个时代之问摆在了共产党人的面前: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坚持、如何发展?不仅中国的发展需要答案,而且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方案,党的事业发展和时代变化,又一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继续进行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这就是要创造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的理论,为踏上复兴之路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思想引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变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立足时代之基,对这一时代之问作出了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在创立了关于指引中国“站起来”的理论,关于指引中国“富起来”的理论之后,又创造出了关于中国“强起来”的理论,实现了再一次的理论创新和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核心内容高度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侧重于从理论的层面,从世界观的高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构成。“十四个坚持”侧重于从实践层面,从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回顾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关于革命的理论,关于建设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的理论,奠定了党的事业百年发展的思想基础。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进行理論创新,就不会有国家的振兴发展,民族复兴大业也同样会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而迷失方向。因此理论创新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发展、理论创新,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相反理论迷茫,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这是党的成功之道和根本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最基本的理论逻辑。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创新理论的经验启示
从历史回顾中看得出来,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这也是宝贵的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党的理论创新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是理论创新的核心,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立足点,是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创造出的理论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党正是在不同的革命时期,打破不同时期存在的僵化、封闭、保守的观念束缚和禁锢,不断地解放思想,才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指导实践,才不断地推动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二是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就是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创新都是以此前的认识成果为基础和前提,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其理论观点进行发展,不断地螺旋上升、与时俱进。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之后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十八大之前提出“四位一体”加上了“社会”,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五位一体”加上了“生态”,这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理论创新不是对前面的理论的否定,而是更好地繼承和不断发展。
三是问题导向、勇于实践。不同时期,都会因为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国内和国际的变化产生不同问题。我们党始终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勇于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针对时代的发展而提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国际国内的双循环战略的提出,都是来自于问题导向,并通过实践来深化和完善党的理论。
四是全党智慧、善于总结。许多理论创新是发现和总结群众的好经验,再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提炼和升华而来的。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灵魂人物,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周恩来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曾经说过,农村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创造,他只有发言权,没有发明权。善于总结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基。党中央作出的很多决定,事实上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创新,因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的形成过程,也是凝聚全党智慧、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
五是自我革命、纠偏拨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纠偏拨正的过程。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时,会场墙壁的旗座上写着八个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走过弯路,因为党领导人民开展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没有设计好的模板,没有一劳永逸的理论,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错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自我革命的制胜秘笈,我们党就能够始终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不断开拓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12371.cn/2021/02/20/ARTI1613832872256698.shtml?from=groupmessage,2021-02-20.
作者简介
张晶,中共敦化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