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摸文字,尽得风流
2021-08-09杨紫英
杨紫英
评点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鉴赏性学习,多用简练之语或符号,在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对文本文字进行咂摸、解释、品评,达到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评点批注式阅读?
一、鉴赏评点批注
阅读文本需要整体感知,对整个文本内容进行宏观把握,这就得抓住文章结构来思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可让学生采用边读边注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一)赏结构
1.抓纲理目法
文章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写就。在阅读时,不妨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梳理,把握文章脉络,提高构思能力。例如预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可以这样批注思路图: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一字概括法
批注有时要言不烦,以少概多,做到以简驭繁、化整为零。如《济南的冬天》,用一字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有学生用一个“暖”字。
(二)赏语言
1.精当词语
作家写文章,每一个字都是精心推敲的。比如《背影》中写父亲:“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句中的“拣”能换成“找”吗?为什么?可批注:“拣”除了有“找”的意思,还多了一层“挑选”的意思,靠近车门处上下方便,看得出父亲的体贴入微。
2.特殊句式
批注要关注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倒装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散步》一文,采用不少对称句,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批注:对称式的语句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机灵,展现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富有文采,形象可感。有学生读到《壶口瀑布》的河水“其势如千军万马”“挤着、撞着,推推搡搡”“碎成堆堆白雪”,评点批注为: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排山倒海、汹涌澎湃、不断向前的震撼气势和惊人力量,也表达出作者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三)赏技巧
1.镜头特写
《‘飞天凌空》一文描写运动员吕伟入水动作:“像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可评点批注:此处将选手的身体比作“箭”,用一个拟声词‘哧凸显其动作迅捷,体态优美。
2.抒情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往往是作者情感思想的爆发点,揣摩这些文字容易把握作者的态度、立场。阅读臧克家《说和做》末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笔者示范评点批注:最后两句的抒情议论,简洁凝练,高度赞美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二、质疑评点批注
“学贵有疑”,读书就是要有质疑、求证精神,在不懂处、迷惑处、不解处反复探究,真正读透文本,提升思维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困惑处
在不解处质疑,就是深度学习。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一学生提出“暮寝而思之”中的“寝”应该换成“睡”,理由是“暮”表示天黑了。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加注:睡,汉代以前是“坐着睡”;寝,躺在床上睡,不一定睡着。“寝”更恰当,说明邹忌不容易被花言巧语迷惑,相反头脑清醒、自知之明、遇事三思。
(二)矛盾处
文本中的矛盾处初看很不合理,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往往隐藏着深意。《从百草園到三味书屋》中的“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字面上看,是一对含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个问题极具思考价值。笔者把问题抛出去,有学生补注:“确凿”是写实,和后文的“荒园”相呼应,是成年人的视角;“似乎”是写实,更是写意,在童年鲁迅的观察与感受中,野草丛里还有别的生命、别的乐趣,更能写出作者对年少时候的眷恋。
(三)比较处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目睹了于勒的穷酸潦倒后,唯恐避之不及,为什么他们的小儿子若瑟夫却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有同学批注:这与极端势利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若瑟夫对父母的六亲不认不赞成,表现了他的善良,对亲情的看重,对贫弱的同情,批判了人性的冷酷自私。
(四)重复处
闲笔不闲,恰是破译文本密码的关键点。《孔乙己》中的掌柜出场了4回,为什么每次出场掌柜总惦记着孔乙己 “还欠十九个钱”?有学生评点批注:不管时间如何推移,掌柜始终记着孔乙己欠下的钱,表现了掌柜的凉薄、冷酷,也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生之悲。
三、补白评点批注
文章中的“留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或忽略或简言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挖掘其深刻的意蕴。
(一)加深理解
小说《孤独之旅》以杜小康之父杜雍和之语“下蛋了,下蛋了……”戛然而止,留有空白,意味深长。此处很值得玩味。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有位学生这样评点补白:喃喃重复的话语,是收获的激动,是成长的见证,也是经历重重磨难之后看到的希望。作者以暖色结尾,让读者的阅读期待有了着落,更让小说在构思上凸显出一个“巧”字。
(二)激发想象
笔者执教《孙权劝学》,文中提到“蒙乃始就学”。吕蒙怎么学?文本只字不写。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有学生补白批注为:“忙完公务,吕蒙或抱啃书册,或苦苦沉思,或与友谈论辩说。凡有困惑之处,不耻下问,非想明白不可。”一位谦虚潜心学习的吕蒙就呼之欲出。
总而言之,在文本起伏不平处停留、徘徊,咂摸文字,读出个性,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