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与推广
2021-08-09孙子烨兰宇
孙子烨 兰宇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农作物的生长始终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因此植保作业对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作业方式,对作物的整体防治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近年来,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支撑农业现代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植保无人机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人口减少的驱动下,无人机被频繁应用到农业植保领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应用过程中,更是体现出效果好、效率高、危害小、成本低等特点,未来无人机的应用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植保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并就植保无人机在未来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植保无人机;黑龙江;应用现状;配套药剂飞手
一、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
(一)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下,通过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驱动我国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虽然我国新型农业更加规模化、规范化,更具产业化,但在新型农业装备的应用方面依然比较落后,我国的植保无人机的发展以2005年为起点经过5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2010年研制出第一架植保无人机。随之植保无人机企业迅速发展,出现了200多家企业其中有10家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到2016年植保无人机便可以依靠精准的定位和远程操控系统进行植保作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植保无人机的数量将超过1万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减少以及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对植保无人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人机的发展还未达到社会所需的水平,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
随着市场新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植保无人机市场逐渐步入佳境。此外还有许多与植保无人机相关的农业装备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对于无人机的低空遥感、自主导航定位、精准施药、数据监控卓越的贡献。但对植保无人机行业整体来说在生产、市场推广和农业发展需求方面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没能形成产业化生产;植保无人机使用很多地方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没有规模化推广;市场需求与数量明显不对等的现象。综上来看植保无人机在我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和进步空间,而植保无人机的良好发展必将令中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黑龙江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0.16亿公顷,人均耕地达0.6 公顷,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黑龙江省的农作物总播种量达到1476.8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7410.3万吨,是全国最大商品粮生产省份。黑龙江省农作物受病虫害程度整体较轻,但由于地形、气候、人口等因素使植保难度较大。早在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便引入固定翼飞机进行植保作业,但受到种种因素限制,一直处于试驗和示范阶段,未能大面积推广。直到2010年第一架单旋翼电动无人机的引入开起了黑龙江省植保无人机的良好发展局面;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2014年第一台多旋翼无人机投入应用,使得操作更加简单、作业更加精准、安全性更高;由于作业成本大幅度降低和专业飞手培训体系的完善,2018年成为了黑龙江省植保无人机爆发式发展的元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植保无人机数量达2437架成为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数量最多、作业面积最大的省份。
随着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全面提高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植保无人机从早期仅应用于水稻防治,到应用于全省大部分作物的虫害防治上如水稻、玉米、大豆及经济作物。从2019年应用作物构成上看,应用无人机作业面积最大的作物为水稻。并且,植保无人机从早期的病虫害防治应用范围逐渐广泛,逐步应用在高杆作物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以及水田苗后除草等方面。
与人工雾化喷洒和固定翼大飞机相比,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具有效率高,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和成本低的特点,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的普及下在黑龙江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植保无人机存在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飞手队伍
植保无人机属于高精度仪器,需要高规格的保养、维修、操控等配套服务,在进行植物保护作业中需要较高精度操作,目前在黑龙江省内具备此能力的专业飞手非常稀缺,大多数无人机是由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中相对年轻的人员操作,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平时主要忙碌于劳作活动,对无人机使用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时间短,且指导教师的缺失使他们很难进行独自探索学习,提高无人机操作能力困难。现阶段受到场地、机构、成本的限制也导致专业的培训服务匮乏,无人机的售后保养服务也受到影响,大大减少了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和投放精度。
植保无人机的作业要求做到“飞成功”而不仅仅是“飞起来”,在具备操作能力的作业人员中,他们的农业知识素养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植保作业的药剂选择、药剂浓度等不能精准把控,对作物的防治效果不佳,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无人机操作技术人员农业知识匮乏的长时间影响会阻碍农业生产和无人机的推广应用。
(二)植保无人机综合效益不佳
首先是无人机自身的性能存在不足,在操作难易程度、精准施药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由于植保无人机作业对象为各种地形、气候和各种农作物,所以无人机应该提升适应力,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一些无人机长时间的使用还容易出现故障,这对农忙时间的作业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实是经济效益,农户使用植保无人机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无人机的特点是高效率、低人工,但价格普遍较高,使得市场推广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个体种植模式下,农业种植本身的低收益更是与高价格、高维护成本的植保无人机不适应。
(三)配套药剂和配套服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