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

2021-08-09叶蕾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生命教育英语教学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校园暴力事件及自杀、他杀等社会事件低龄化趋势的出现,警醒着我们在中小学阶段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注重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完善与呵护,提倡学生追求人生的价值,树立对生命正确的看法,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尊重他人的生命,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现阶段,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学校进行,而学校多采取依靠学科教学的方式渗透,英语教学便可以作为其中一种,发挥其生命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生命教育;英语教学;中小学教育

【作者简介】叶蕾(1997.01-),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奠基石、是中小学德育教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正确看法能使其受益匪浅。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好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让中小学英语教学闪现生命的光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为其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价值观基础是将生命教育渗入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背景

1.生命教育的提出。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人们基于预防自杀而研究面对死亡的相关态度,形成了死亡学早期的雏形。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针对青少年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创办阿南达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西方各国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多因社会问题而起。以美国为例,自 20 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文化的多元化时代来临,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迷失,尤其是青少年的吸毒、自杀、他杀等生命事件不断发生。因此,美国的生命教育中核心内容是死亡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死亡等不幸事件,学会珍惜生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从而避免轻生。

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研究。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突破“特殊认识活动”的传统框架,必须以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刘济良和李晗的《论香港的生命教育》从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论述香港的生命教育,提倡学习香港的生命教育经验,改变大陆地区忽视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的教育。这就使我们注意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引导,体会生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2.生命教育的必要性。(1)青少年问题严重。现代教育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尤其国内的应试教育现状使得人们几乎只关注成绩,由学习压力所造成的焦虑问题甚至抑郁症,使本就处在身心发展变化巨大的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变得更加迷茫、焦虑、失望,甚至出现绝望无助的心态,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迷茫、困顿,感受不到快乐,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生命也毫无敬畏意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出现了焦虑性病症、轻生等现象。对于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自杀与他杀的低龄化现象及青少年虐待动物和校园暴力的低龄化现象,让我们意识到针对这种十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的现象,教育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善这种状况。生命教育的良好实施可以让青少年意识到生命的珍贵,逐渐培养起他们珍爱生命、敬畏自然以及尊重别人生命的健康积极的心理,培养青少年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和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

(2)教育功利主义化。功利性的教育使得人们较少关注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价值,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可以培养出具有功利主义价值的所谓人才,但是否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却未可知。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十分危害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价值观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维感官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中小学生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对他们的引导,可是许多教师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总是会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具有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例如对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总是将成绩高的学生称为好学生。这种行为不仅有碍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把学生异化成学习的机器,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3)家长有关生命教育观念的缺失。一些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极其看重孩子的成绩较为忽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在生命价值意义的话题上沉默不言,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就完成了家长的任务以及家庭的作用,忽视了自己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学者马兰霞呼吁要把生命教育带进家庭,给孩子自由、主动的生活,她认为学校教育无法做到对每个生命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指出家庭生命教育应该是符合生命规律的、积极的、神圣的、充满爱的教育,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教给孩子正确认识死亡,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孩子从他人的人生中汲取智慧和经验,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價值。学者邓惠明、岳玉阁认为,家庭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场所,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生命教育相融合,以对孩子的关爱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礼仪,在家庭生活实践中,影响孩子的生命。

二、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联系与意义

1.生命教育素材与英语教学的联系。人们做事情往往出于各种动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发展教育事业的动机之一大原因是立足于人,想要培养具有个性的“全人”,而这种“全人”的培养离不开对于生命的尊重。英语这一学科在传播国际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流意识的同时也承担了诠释生命意义的重要责任。从英语这一学科看,虽然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也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素材,因为语言文字蕴含了人类的共同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结成的记录下人类发展的符号,语言文字组成的历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从古至今并未停滞不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生命体的奔腾不息地发展。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便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生命教育渗透的素材,例如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必修2中一篇关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Eric Williams的文章,虽然文字并不多,但却蕴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智商低于常人的运动员并未因此放弃自己,努力训练并从高中开始就参加特奥会。诸如此类的素材还有很多,除去教材内容外,英语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一些细小的分科也利于开展生命教育。例如,相比较生硬说理的生命教育课本内容,在赏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那些文字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与内心触动程度想必要大于刻板的教材内容,更能引起读者对于珍爱生命的共鸣。例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是可以让中小学生赏析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亲切的口吻告诫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除去教材中可挖掘的具有生命教育意蕴的素材外,还可以在对课文进行学习的同时引入一些课外文学作品作为支撑,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课文的学习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2.强化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生命体验具有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人文教育的关怀更应引起重视。在教育中,那种知识高于一切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以工具价值为主题的知识教育应与培养人格为目的的人文教育相结合,把教育也变成体验生命意义的过程,变成具有人文关怀意蕴、培养“全人”的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唯分数论硬性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将标准化的教学过程放在主要位置,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闷头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机器”,只见物——知识,却对鲜活的“人”视而不见,忽略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情感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对强化学生关于生命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珍惜他人的生命,更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那生命只有一次就是这趟旅程的单程票,“旅客”对于生命的认知影响着他在旅途中待人处事的行为,也决定了他人生这趟旅程的意义。对于身心发展均处于重要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对于生命有着正确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勇敢、懂得珍惜生命、敬畏自然等良好的品质,能够使他们对生活和自然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更利于他们日后在社会中生存。

三、英语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方式

1.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来说,其作为各类教育事业开展的支柱,对于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必应责无旁贷,应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助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臂之力。例如,通过互联网让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公众人物来做一些公益视频或是让他们走进校园与学生们交流、做游戏,让具有正能量的公众人物将积极向上,健康的能量传播于学生群体之间。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学习活动要在网上进行,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还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意识,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三观,甚至会危害生命。所以,社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处罚力度,坚决抵制不良信息,从源头杜绝这些信息危害学生的可能性,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彼此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对中小学生日常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全面监管,发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处理,并确保此项工作可以长期顺利开展。中小学英语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也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中小学英语教育对于生命教育的渗透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展开,帮助学生积极建构更有价值的现实社会生活。生命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在社会生活中的知行合一,说到生活教育理论怎么能不提我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认为,生命教育是要在生活教育中展开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从创立开始就致力于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尤为重视对于生命价值的提升。生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两个变:改变把人当作奴隶的教育;改变脱离生活实际的“死教育”,这就说明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

2.学校层面。从学校层面来说,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教师只需站在讲台前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就是完美的一节课,不在乎学生是否感兴趣、不在乎教学方法是否单一枯燥,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少之又少。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将学生的经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也不应是传统概念中“权威”的形象,不仅在课上要与学生真情实感的交流,在课下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多沟通交流,学生也应对教师教学中或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教师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合理采用其意见,这样在师生之间的不断沟通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生命教育开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身体出现的变化或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学校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便在学生心理状态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察觉并对其进行疏导。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也要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可以在校园环境中装饰一些渗透生命教育观念的小故事或图片,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学生对于珍爱生命的认知。

3.家庭层面。从家庭层面来说,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家长是他们的首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生命的看法,如果父母是做出不尊重生命、虐待宠物、不赡养祖辈的老人等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的人,就很难拥有懂得珍爱生命道理的孩子。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为中小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让孩子能成长在一个健康有爱的环境中,良好的品质应从小在家庭中培养。对于家庭来说,不仅要给孩子提供温馨健康的成长环境,还要通过家庭的生命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例如,在与孩子一同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如果有主人公离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孩子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我们应珍惜短暂的生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当然,也应该告诉他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应正确看待生命的终结,不应过度忧虑,为还未发生的事而整日忧心,浪费了美好的年华。

四、生命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

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必修2中一篇关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Eric Williams的文章,虽然文字并不多,但却蕴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智商低于常人的运动员并未因此放弃自己,努力训练并从高中开始就参加特奥会。他说:“参加特奥会是很好的经历,他能够认识更多的运动员和志愿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一位特奥会的组织者谈到Eric的时候曾这样说:“他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努力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享受努力的过程。他还真心感激他周围所有帮助他的人,并且让帮助过他的人知道他一直心存感激。”Eric作为,一位智力水平低下的人他并未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曾放弃生活、放弃努力,也并未认为帮人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这个人很好地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我们是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拥有不可改变的缺陷,我们都应该怀抱梦想去面对未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挑战,用勇于探索的精神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怀揣着一颗善良且友好的心去看待世界,接受别人的帮助,享受有兴趣的事。这才是英语书中所给课堂上的学生传达的另一种教学意义即生命教育。

课文中选取这段文字存在的意义并不全是教会学生多少新单词、语法、句式,而在于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残障人士都可以克服自己的困难、积极面对生活给的磨难,享受友情亲情爱情所带来的幸福,而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更应该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懂得感恩、懂得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五、结语

生命短暂且不可重来、不可复制,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未来可期,有许多值得学习和探索的东西,有美好的人生在等待他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校园欺凌事件、酗酒、逃课、自杀等事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里,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存在于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也会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更应通过社会、学校、家庭来共同开展生命教育工作,加强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不断地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文.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D].2018.

[2]黄鸿鑫.中美生命教育比较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5,14.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5.

[4]劉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5]王二亮.功利主义教育对中学生的危害性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6):58-59.

[6]马兰霞.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J].家庭教育,2004(1A):8.

[7]邓惠明,岳玉阁.传统家庭生命教育文化的异化与重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0):111-14.

[8]王平,朱小蔓.生活中的生命: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J].中国德育, 2019(24):24-29.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生命教育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