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21-08-09邓春梅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英语教学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著名的语言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即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情感过滤假说主要研究了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等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本文笔者尝试图分析情感过滤假说的内涵及其外延,研究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应用该理论,试图给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过滤假说;学习动机;学习焦虑

【作者简介】邓春梅(1985-),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交流的不断加深,英语已然成为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不管是对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而言,掌握英语都尤其重要。目前,很多的外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上,往往轻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除了受到教师素质、学生智力天赋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外,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外语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胆怯、恐惧、焦虑等情感因素,严重影响了语言水平的提高。本文将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出发,探讨其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一、情感过滤假说

20世纪70年代,Dulay&Burt最早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他们把情感过滤比喻成一种内在处理系统,通过调节情感因素无意识的影响语言输入。语言学家Krashen在八十年代完善了该理论,提出了“监控理论”。作为该理论的“五项基本假说”之一,情感过滤假说认为,二语习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Krashen,1981)。很多研究学者也论证了情感因素对二语習得的影响。王初明教授认为,在所有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和母语(王初明,2001)。这些感情因素一般体现为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情感因素如同一个可调节的过滤器,会影响语言输入。语言习得的过程是语言输入——过滤器——语言习得。过滤器作为中间屏障会影响输入到达大脑。当感情因素构成的屏障较小,语言输入可能会畅行无碍;当屏障较大,也可能会阻碍甚至屏蔽掉所有语言输入。一般而言,高自信、低焦虑和积极动机有利于语言习得,反之就会阻碍语言学习。

二、影响英语教学的情感因素分析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过程。情感是人们的内在心理感受,而情感过滤指的是无意识的影响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完全吸收语言输入的心理障碍。情感过滤作用越小就越有助于语言习得(王初明,2000)。下面笔者主要分析情感因素,即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对外语习得的重要作用。

1. 学习动机。动机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学习动机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学习需求各有不同,这就决定着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情感过滤假说,积极的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指导和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反之,就会阻碍外语习得。作为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权威专家,Gardner和Lambert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种。持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标语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学习意愿,渴望与目标语文化融为一体,并能使用目标语熟练交际。而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学习目标语,主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发展形成的学习动机。前者是主动学习,后者是被动学习。研究表明,融入型动机学习者在外语习得的深度和宽度上都比工具型动机学习者要突出。

同时,学习动机的强度也会对学习效果起直接影响作用。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非正比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一般来说,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学习。动机过弱,缺乏内动力,学习者学习外语味同嚼蜡,容易萎靡不振。动机过强,一旦超过最高点,动机强度的提高意味着学生对自己要求或期望过高,会造成内心过度紧张或焦虑,情感屏障厚度增加,以致影响了正常的记忆和思维等学习活动。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2.自信心。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期望值的信任程度,是个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估。Krashen认为,性格积极自信的人,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反之,进步慢。每个人的自信心会有所差异。自信心是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自信的人勇于接受挑战,乐于解决难题,努力获得成功,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们在外语课堂敢于开口,不怕犯错,善于沟通。缺乏自信的人通常体现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沉默寡言,即时有能力学好外语,但张不开嘴,害怕犯错误,担心失败,设置了厚厚的心理屏障,影响了外语学习。

3. 焦虑。焦虑是人遇到困难、威胁或危险时因过度担心而出现的一种焦躁情绪反应。学习焦虑是学习者由于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面临不能克服的障碍时,对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构成威胁而产生的担忧、受挫和恐惧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为兴趣缺失、自卑自责、心情低落、逆反对抗、考试恐慌等。学习焦虑是外语学习者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学习焦虑对外语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我国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对外语学习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陈静,邓晓芳 2003; 王琦,2003;李炯英,2004; 薛利芳,2005)。根据Krashen的理论,焦虑感越强,情感屏障就越大,输入越小;反之,越大。学习离不开紧张,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但过分的紧张便会形成学习焦虑,干扰学生的记忆思维活动,从而影响语言习得。当学生出现学习焦虑心理时,学习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过度焦虑导致心理失衡,会严重影响语言学习;学习效果不佳,又会导致更深程度的焦虑,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但焦虑是可以进行适度调节的。

三、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对教学可以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笔者基于情感过滤假说,分析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大情感投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1.合理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节动机强度。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普遍不高。桂诗春认为,造成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认为外语对自己的专业或工作没有多大关系(桂诗春,1985)。结合我国国情,由于英语教学环境、历史和文化差异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他们在目的的驱使下,侧重实际回报,如考上理想学校,找到体面工作等。一旦得不到回报或回报不如预期,学习热情就会快速消退,甚至导致学习行为的终止。而融入型动机的人学习英语时兴趣高昂,乐在其中,其学习的持久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明显要比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要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重復单一。教学辅助、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奋点,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将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成功转化为融入型动机,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外语习得。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调节学习动机的强度。在适度的动机水平下,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最佳。过强或过弱的学习动机都会阻碍学习。学习动机水平主要靠内心的自我调节。但学生对自我和外在的认识不足,教师的指导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某学生好胜心强,每次都希望能获得第一名,一旦落后于他人,就会情绪低落或焦躁不安。该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结果趋向目标。当学生把结果看得过重,心理压力就骤然上升,从而影响学习。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把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上,而不是结果。失败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学生动机过强,力求完美,反而让自己变得紧张兮兮。这也是很多优秀学生平时成绩突出,一遇大考就失利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适当降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一次失败也并不决定一生。

2. 增加学生的反复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和渴望去取得成功。反复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激发学习士气,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挑战并发展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帮助他们不断获取成功,尽量减少失败的体验,以降低他们的挫败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合理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不尽相同。如果让每个学生达到同一目标,这样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挫败感,特别是后进生。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语言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个人目标,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让他们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其次,采取多维度的积极评价。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持有不同的期望值。当学生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时,不要以单一的标准评价所有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每一个学习者。相对于学生,“发展即成功”,教师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积极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自信,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最后,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人有所长,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自信心。课堂活动可以是师生问答、两人小组和多人小组讨论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合适自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增强学习自信心。

3.创设轻松课堂环境,善用教师话语,降低学生学习焦虑。焦虑是人面对困难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焦虑有助于保持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反之,过高、持续的或频繁的学习焦虑,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对学习产生恐惧、紧张和挫败感,影响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甚至导致厌学。

首先,教师应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来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水平。课堂活动应该坚持张弛有度的原则。不宜过度活跃轻松,表面“一片繁荣”,实际学习者毫无收获。也不宜过于紧张沉闷,以致让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最后,善用教师话语。教师话语对学生焦虑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英语学习者,教师话语是也是重要的语言信息源。语言习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Krashen,1985)。教师话语贯穿整个课堂,如简明易懂,可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焦虑度降低,语言吸收和输入就水到渠成。恰当的提问策略话语,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价值,也要注意在提问开放性问题时能让学生尽可能保持较低的焦虑状态。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应该慎重选择纠错话语,要遵循纠错话语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切莫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焦虑度。

Krashen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深刻揭示了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合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J]. 1981.

[2]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J]. London Journal. 1985

[3]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07-212+240.

[4]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 (6):8-12.

[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6]薛利芳.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6-248.

[7]王琦.外语学习课堂焦虑与课堂气氛的相关研究及其教学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7-31.

[8]李炯英.外语学习焦虑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46-51.

[9]陈静,邓晓芳.外语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学习焦虑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4-86.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英语教学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将“课程思政”融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英语教学设计——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