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画派艺术品牌的美学追求
2021-08-09韦俊平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漓江画派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扎根本土,以壮乡风情作为表达对象,倡导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大自然要灵感。画家们到广西和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举办作品展览,充分展现祖国美好河山和人文资源,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样貌。同时,将国内外现代艺术观念或其他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和教学中,扩大了本土文化的外延,主动讲好广西故事,为广西本土美术的发展和创新输入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广西文艺事业的内涵。
一
品牌的实质是受众的认知度,对品质认知程度,其实就是一种品牌口碑的好坏,总体来讲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好的知名度、美誉度能持之以恒,就能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企业是这样,商品是这样,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也是这样。漓江画派就起到一个文化品牌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2004年,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正式成立,一个崭新的美术流派呈现在世人面前。漓江画派的诞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流派发展路径:一是打破了传统绘画流派的“非自觉”发展方式,是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绘画创作和学术理论并进的画派成长方式。2003年,当自治区党委提出实施打造漓江画派这个文化品牌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在全国引起了画派是否能够打造的激烈争论。以潘琦、苏旅、刘新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理论家和画家,积极撰写文章,就画派的成长规律、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开展研究和讨论,使漓江画派的发展有了理论的指导,增强了发展的底气。他们还积极策划漓江画派的各种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漓江画派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漓江画派是对传统的画派自然形成概念的突破,也是对丰富画派内涵的一种最佳创举和实践性的验证”①;二是打破传统绘画流派单一画种的群体构成,是一种跨越绘画种类的新型画派,在国内外的画派、当代画派中是独一无二的;三是打破传统绘画流派民间组织的性质,开创了政府部门与民间团体紧密合作,共同谋划、共同培育的范例,为日后国内其他地区打造非传统概念意义上的画派提供了参考。
漓江画派发展至今,一直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全国画坛也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邵大箴、范迪安、陈履生、孙克等一大批理论家对漓江画派取得的成就都予以了肯定。漓江画派在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等媒体与学术刊物报道。可以说,漓江画派这一文化品牌,是广西几代美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晶,也是广西文化积淀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②。归纳起来,漓江画派艺术品牌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在强调画家艺术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画派的群体整合作用。正是画家们由“个人意识自觉”向“群体意识自觉”转变,才推进了漓江画派的形成。漓江画派涵蓋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诸多画种,集结了当代广西最优秀的画家和美术精英,并积极整合广西社会各界的力量,向外宣传和推广漓江画派这一品牌形象。
二是以画派建设带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漓江画派组织一批专家和教授,专门针对艺术创作、艺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建设、艺术理论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施,广西艺术学院也以漓江画派成立和建设为契机,开展学科建设,“实现学科与画派的结合及学科品牌与画派建设的互融发展”③。
三是注重对外交流,展现国际影响力。“漓江画派是广西对外进行区域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④,漓江画派依托区位优势,利用中国—东盟区域文化交流的契机,开展面向东盟十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选择适当时机到东盟国家举办画展,拓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的同时,也提升了漓江画派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着力表现地域风情。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身就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漓江画派抓住民族文化这一资源,通过艺术创作与艺术展览的形式展现广西的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
实际上,从古至今艺术就一直是某个时代的文化表征,也是特定时代的文化担当。例如达维特的《马拉之死》以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他们的作品是对16、17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一种文化担当。同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及倪云林的众多作品则是对古代文人气节的一种文化担当;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井冈山》、陆俨少的《井冈春色》《井冈山五哨口》《硃砂冲哨口》等系列作品则是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一种文化担当。漓江画派也有自己的文化担当,即主动承担起地方文化建设的描绘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以优秀作品讲述广西故事,对外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扎根地域文化,充当文化建设助推器
漓江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以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和艺术支持为目标,自治区政府也多次主动组织和资助漓江画派举办多种多样的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使漓江画派在广西文化建设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是一切绘画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也并非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升华。翻开中国绘画史,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且闪烁至今的绘画作品,绝大多数是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它们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彰显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正是秉承这样的理想和理念,漓江画派把写生作为画家创作的主要手段,组织画家走遍广西的山山水水,走进偏僻的少数民族村寨,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生活,创作了大量饱含乡土情怀的优秀作品。同时,积极配合自治区打好“文化牌”“艺术牌”战略布局,让艺术家以视觉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新风貌和新景象,进而拓宽广西故事的叙事范围。例如,近年来漓江画派促进会组织画家开展的写生采风活动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先后赴柳州市的三江县、融水县元宝山苗寨,崇左市大新县的德天瀑布,桂林的荔浦县、阳朔县,防城港市,安徽黄山、黟县宏村,山东泰山、菏泽市,浙江西塘古镇、乌镇水乡,甘肃天水市、张掖市、岷县、迭部县、漳县、武山县,陕西西安市、延安市、靖边县、佳县,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青海西宁市,还有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柬埔寨、泰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非洲、欧洲部分国家,画家们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对未来的无限思索中,捕捉素材,寻找角度进行创作,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描绘生活,用笔墨奏响时代的赞歌。
(二)传播革命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广西是一片洒满了先烈鲜血的热土。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革命者在这里领导的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创举,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族人民秉承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建设美丽革命老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创造了许多契机,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漓江画派依托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记录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足迹,传播广西优秀的革命传统和老区人民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以饱蘸激情的浓墨重彩,展示八桂壮乡情韻,记录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例如2014年,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85周年,漓江画派组织画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沿着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足迹一路开进,深入百色市所辖的村寨、厂矿、企业、革命遗迹等,开展采风、写生、创作活动。经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画家们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艺术精湛的画作精品,集中反映百色革命老区人民对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深切缅怀,讴歌百色市的建设成就,展示百色美丽的奇山秀水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三)把握时代脉搏,传播中国文化
漓江画派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布局,针对北部湾地区在开放开发中取得的成就进行创作,有力地展现了北部湾的地域风貌、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他们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过程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例如,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与海——漓江画派走进防城港美术作品展,这次画展是配合国务院关于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参与和支持泛北部湾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参展作品展现了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开放开拓、多元包容的时代精神。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漓江画派积极发挥文化传播作用,组织画家以“一带一路”为题材进行创作,例如,2015年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黄格胜带领一批漓江画派中青年国画家赴甘肃省写生,启动“漓江画派丝绸之路行”写生活动。画家们在此次活动中所创作的作品于2016年在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美术馆展出,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漓江画派写生创作的艺术风格,得到参观展览的评论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此外,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契机,漓江画派积极面向东盟,用美术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例如在广西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组织开展了“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漓江画派精品展”“漓江画派丝绸之路行”“漓江通四海——漓江画派柬日韩写生作品展”等活动,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漓江画派画家多次到柬埔寨、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采风写生,加强与东盟国家艺术团体、艺术家的交流,表达中国人民的善意,同时也向东盟各国介绍、传播中国书画艺术。
总而言之,广西创造性地提出了扶持培育漓江画派文化品牌的目标并付诸实践,以一种先提出目标进而打造完善、先树立品牌后塑造内涵的形式,探索基于新时代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状态下,由政府扶持主导的,有意识的、主动性的扶持和培育文化品牌新模式。尽管塑造文化品牌任重而道远,却为漓江画派的发展提供了指向性的积极作用。漓江画派的发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学院式、综合式、结合式的画派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美术事业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考,漓江画派坚持的少数民族民居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山水画写生创作为中国山水画宝库增添了新的题材,以黄格胜为代表的山水写生线描和写生、展览、研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全国山水画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漓江画派形成的文化品牌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新开出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将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帅民风:《“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毛茂林:《试论漓江画派的文化定位》,《艺术探索》2006年第2期。
③余永健:《建设学科品牌 促进文化发展——对中国画学科建设和漓江画派建设互融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艺术探索》2014年第1期。
④林盟初:《论文化视域下的广西文化与漓江画派辩证关系》,《大众文艺》2015年第12期。
(韦俊平,广西艺术学院。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艺术传播视阈下讲好‘广西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FXW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