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圩科研无止境 蘑菇四季不断茬
2021-08-09武竹青金俊贤
武竹青 金俊贤
炎炎夏日,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台城镇东岗村废弃的旧涵洞里却凉风习习,870米长的洞两边放满了层层叠叠的菌袋,菌袋上挤满了一朵朵盛开的平菇。涵洞外还有三座蘑菇大棚一字排开,大棚内的双孢菇在菌床上撑起了一顶顶白色菌伞,胖乎乎地飘散着菌香。蘑菇种植基地的主人卢星圩笑咪咪地说:“不同的蘑菇适宜不同的生长环境,平菇夏天种涵洞,凉爽通风;双孢菇喜温喜光,大棚适宜;一年四季赶温差,蘑菇收获不断茬。”这种四季种菇出菇的科学种植技术,被当地人称为“星圩模式。”
卢星圩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早在2000年上半年起,他就拜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枝荣为师,在山西省山阴县东沙堆村学习种植平菇、双孢菇、杏鲍菇等栽培技术。下半年又跟随梁老师在河南省推广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新技术和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品种的试验示范,基本掌握了种植各类蘑菇的技术。2002年冬天,在梁老师的指导下,他看中了五台县台城镇东岗村境内的废弃涵洞,种植了30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在没有二次发酵的情况下,每平方米的产量就达到了10公斤、产值60元,产品直销太原市夏季蘑菇市场,当年获纯利2万元。2003年,他又在五台县北大贤村搭建小拱棚,种了1000平方米的雙孢菇,再次获得成功,县领导参观后非常重视,五台农村商业银行行长现场表示:需用多少钱,可以贷多少。
过后的十几年,卢星圩一边坚持实践种植,一边外出继续学习,并担任多家蘑菇种植基地的技术员。先后碾转山东、河北、内蒙等5省12县,广泛接触了各个不同地区的气侯、土壤、蘑菇生长习性,积累了丰富的种蘑菇经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在涵洞种菇附近,五台农村商业银行生活基地里有三个大棚要转手出租。经过协商他全部租了下来,并从五台农村商业银行得到“富民贷”6万元。“我这样做主要考虑了蘑菇品种适应气候的特点,根据品种将涵洞与大棚交替使用,可一年四季产菇不断,种植效益上去了,大家也多个赚钱的机会。”据了解,跟他干活的当地农民最多时有30多人,男工每天100元,女工每天60元,月月兑现,他从不拖欠。
这些年,在山西臻的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的工厂化发酵料直供菇农、双孢菇与蔬菜轮作产业化发展二次盈利的“臻的美模式”项目中,卢星圩成了响当当的课题组负责人。他又成立了“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沐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了“沐野模式”。该模式是选择吸收国内外各种蘑菇种植的优点,广泛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合作,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为技术与产业经济发展顾问的综合体,专门研究双孢菇栽培技术的引进、改良、试验、示范和推广。对双孢菇生产成本、效益、产业规模、市场流通等方面都能进行详细分析。由于他种植蘑菇的突出表现,早在2006年,忻州市农业农村局、忻州市农学会就授予他“大棚双孢菇种植大师”称号。2016年,忻州市人才工作领导组将他吸收在“忻州市杰出乡土人才库。”
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他形成了自己的“星圩模式”,开创了五台县四季种菇的先河,让当地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挣大钱。去年,他的蘑菇种植基地创产值120万元,有11家贫困户全部脱贫。眼下他又有一个想法,想做一个“大棚轮作”的试验。模式是:7月种蘑菇,9月收获;10月种蔬菜,第二年1月收获;3月又种蔬菜,5月收获,7月再种蘑菇。由于种蘑菇的土壤是发酵后的牛粪、秸杆等有机肥,很适宜蔬菜生长,也不用上化肥、喷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初步估算一年三茬,效益会增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