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玩具分享日”行为表现的研究
2021-08-09秦冬雪
秦冬雪
一、研究源起
纵观现在的幼儿教育,以课程游戏化为主导,游戏中的游戏材料又是游戏层次的判断标准,通俗地讲,游戏材料就是玩具。而现在的孩子总是拥有大量的玩具,但是却缺少了与同伴分享游戏的机会。我们熟知《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好似温润的土壤,它能将爱化成雨露,播撒在人们心田。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品质关乎到幼儿的一生幸福:分享是对同伴表达友好和试图亲近的一种方式,与他人分享可以使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更加友好和亲密,进而产生幸福感。
中四班要举办“玩具分享会”活动,孩子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了幼儿园。可是一连几天,小寒都没有把玩具带到幼儿园。问起她时,她有时候说忘带了,有时候说家里没有玩具。我对这件事情记挂在心上,有点不解。于是利用宝贝的妈妈来接孩子时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小寒是怕小朋友把她心爱的玩具弄坏了,才不肯把它们带到幼儿园。
在后来进行的“分享会”上,我发现确实有些孩子都是抱着自己的玩具不撒手,甚至有的小朋友想玩别人的玩具,可是同伴不想给,而与同伴争抢起来。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次中班社会活动“玩具交换玩”,目的是通过与同伴交换玩玩具,帮助幼儿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分享与互惠、轮流与交换所带来的意外收获。
活动后我收获很多,进而也反思很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會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是在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中积累实效而又具长远价值的社会性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因此我们的“玩具交换日”这个活动是在幼儿充分体验自己玩玩具的感受后尝试与同伴交往的初步阶段,即互惠的一种表现。交换又涉及因动机不同而产生的交换玩具目的的不同———因想玩而产生交换玩具的需要和因任务意识的出现而产生交换的需要从而寻求和利用交换两个内容。此次活动的落脚点为因想玩而产生交换玩具的需要这一内容上。在慢慢引导下,孩子们也能接受互相交换玩具并能友好沟通与交流,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引导支持幼儿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主动学习,以自己内在需求:想多玩不同的玩具为依托,注重社会性经验的积累、内化,取得了一些进展,由孩子们在“分享日”里的不同行为表现,展开了此次研究,旨在分析幼儿的分享行为特点,为一线教师和家长朋友提供培养分享品质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二、研究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戴蒙认为:玩具分享行为既是游戏活动,又是社会性活动,相互交换玩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得知,玩具分享行为对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使之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增强幼儿之间的情感。
在教育教学期间,我班每周五定为“玩具分享日”。在这一天,幼儿可以从家中带来自己最珍贵的玩具,与班级中其他幼儿进行分享。在对幼儿园此项活动的日常观察中,笔者发现幼儿在这一天从入园开始就显得很开心、很兴奋,同伴之间的相处也比平时显得更加亲密友好,其乐融融。但是,在具体的玩具分享过程中,幼儿之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为什么幼儿会如此喜欢玩具分享日?为什么幼儿在交换玩具时出现各种矛盾?为什么幼儿对分享玩具有不同的态度?由此,笔者决定选择中班幼儿的玩具分享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试图对以上问题作出部分解答。
三、概念界定
分享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个人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
本研究中的分享行为特指玩具分享行为。它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与同伴交换玩具,由此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行为。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通过观察、追踪、分析中班幼儿在玩具分享中的行为表现,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研究内容
在教育教学期间从中四班的40名幼儿里,在每周五上午的玩具分享时做观察、追踪,分析玩具分享行为,尝试提出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3.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南京市X幼儿园中一班的4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在预备观察的两周中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层面进行目的性抽样,这样可以了解每一个同质层面内部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层面进行比较,达到对总体异质性的了解。
4.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访谈法。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40名幼儿的玩具分享行为进行观察和统计,可知中班幼儿玩具分享行为有四种比较典型的类型:愿意分享型、不愿意分享型、选择性分享型、攻击性分享型。各类玩具分享行为分析如下:
1.愿意分享型
愿意分享型幼儿通常会在其他幼儿有表示想玩,或者未表示想要玩却对该玩具表达浓厚兴趣时与其主动分享玩具。这类幼儿通常表现出乐观的处事态度、开朗的言语、和悦的言辞、有很强的利他主义倾向等性格特点。
2.不愿意分享型
不愿意分享型幼儿通常会拿着自己的玩具看着别人玩,其实很想加入同伴的游戏中,但是不敢开口。或者是很珍惜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将玩具交托给其他同伴。这类幼儿通常表现出感性高、情感偏含蓄、胆怯又羞涩、不够活泼、比较固执迟缓的性格特点。
3.选择性分享型
选择性分享型幼儿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与同伴分享玩具:第一,视玩具的喜爱程度而定。如果分享的玩具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可能不会分享出去,遇到自己不太喜欢的玩具,可能会将它借给小伙伴。第二,视对象而定。如果是亲密的小伙伴,幼儿会将自己的玩具慷慨地分享出去,如果是普通的小伙伴或者是异性小伙伴可能不会将玩具借出。这类幼儿通常表现出细致、谨慎、多思多想的性格特点。
4.攻击性分享型
攻击性分享型幼儿在幼儿群体中比较少见,其行为表现也较为极端。这类幼儿通常表现出易兴奋、易怒而难以抑制,有很强的利己主义倾向等性格特点。
依据上述分类方式,对南京市X幼儿园中一班幼儿进行了观察和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由表1可知:在中四班中,有60%的幼儿愿意与人主动分享玩具,25%的幼儿不愿意与人分享玩具,约10%的幼儿属于选择性分享型,仅有5%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
5.中班玩具分享行为原因分析
中班幼儿的认知情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幼儿园里班的哥哥姐姐、大班的弟弟妹妹,有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这样就有了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对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1)家庭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态度
家庭作为人的社会化最初场所,家庭不侧重幼儿的分享教育,让儿童没有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成人过多的溺爱和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进行分享。
(2)幼儿园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感知事物的,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不稳定。在老师面前有些幼儿是愿意与他人交换玩具,但是当老师离开之后,他就会抢回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是一个虚假的与同伴互动分享的行为,这类幼儿还是难以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六、结论及建议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常与其他人分享,体验不到与同伴之间分享的乐趣。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幼儿机会去创造自由的沟通、交往的条件,鼓励幼儿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磋商与协调。
1.发挥榜样的作用
让老师和同伴成为模仿者,老师和同伴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能影响幼儿的发展,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效的教育契机,对幼儿做好示范,引导同伴间向好的行为学习,当孩子们出现分享行为时要及时有力地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们慢慢养成善于观察这些示范行为,并以模仿为荣时,他们往往就会出现很多亲社会行为。
2.设立“一分钟分享”或“分享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有意地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一起体会其中的快乐、忧伤,从而使幼儿在得当的环境氛围下获得情感的分享。渐渐地,幼儿就会把关于自己的开心的事、难过的事主动地讲给其他幼儿听,让大家一起去感受该幼儿当时的情绪情感。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有关分享的绘本,让幼儿在聆听绘本的同时理解分享的乐趣。
3.举办“生日分享会”
现在幼儿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已经是个很常见的现象,家长会给幼儿买各种各样的小礼物带到幼儿园让其与幼儿分享。这一刻,共同去分享礼物,体会着过生日幼儿快乐的心情以及体验因為分享而带来的乐趣,让幼儿产生“以后等我过生日的时候,也要将我的快乐和礼物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意识。
由于本次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法,对我班幼儿进行追踪观察,玩具分享的研究也是在固定时间段里进行的,但是我们知道幼儿的行为是受环境相互影响的,包括家长的行为榜样、兄弟姐妹的分享行为等,不同研究结果的幼儿家庭的影响是否起到不同的作用,这里不作为研究影响因素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