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
2021-08-09黄婷婷
黄婷婷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整理知识、梳理写作思路的重要工具。近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维导图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写作经常文不对题,层次不清晰,提不起写作兴趣,文章缺少真情实感等。对此,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培养思维发散能力。这样学生就能提高整理凌乱信息的效率,使其更有条理,还能对写作素材进行有效整合,在写作时能抓住要点,行文也会更加自然流畅。
一、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整理写作思路
学生在写作时,常会出现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的情况,往往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将材料有机整合,导致作文学习的效率和文章质量不高。对此,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确定写作方法,帮助他们构建文章框架。如此,学生在写作时就能从容不迫,有条理、有逻辑性地组织写作素材。
以指导三年级第四单元作文训练“续写故事”为例。教师在教学伊始,要告诉学生“故事”的几个要素,明确创作故事时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更顺畅,教师可以学过的叙事性较强的课文为例,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明确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完实例,再让学生写作。写作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将想写的故事大致描述出来,并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完成思维导图,找出写作的关键点和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写作要素也就齐全了,学生的写作过程会十分顺畅。接下来,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进行更加细致的填充,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完成这一步后,学生的写作思路已经成型,最后的写作环节会更轻松、更高效。在学生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故事重新构架,打造出了反转的结局;还有的学生将重心放在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上,作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很强,令人回味无穷。看了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文章框架有了大致了解,对于那些思维导图仍需完善或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与鼓励,让他们最终能够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二、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空间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创造和创新,想写出佳作,必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调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思考和再整理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激活创造力与创新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指导五年级第四单元作文“20年后的家乡”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传授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运用实例引导学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思维导图模版,和学生一起填写,其中包括“20年前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份思维导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从他们的生活出发,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材料,询问父母和家中长辈等方式,获取信息完善思维导图。不少学生发现,现在的生活相较于20年前有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绘制思维导图,先对现在的家乡进行一系列描述,再大胆想象,展望20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学生有了前面的學习铺垫,能够大胆想象,合理设想未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锻炼了想象力与创新力。
三、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
思维导图的模式和类型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思维导图模式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写作教学,可以选择相应的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指导,这样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问题式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思维导图,理清写作思路,从而写出佳作。
以指导六年级第八单元的写作练习“有你,真好”为例,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问题式思维导图构建写作框架。如,引导学生补充思维导图的内容:“你”是谁,是物品还是人,还是抽象的情感;“你”为什么好;你们之间有哪些不一样的故事,有哪些经历让你觉得“真好”。用提问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找出写作重点:是什么让“你”变得特别“好”的。弄清了写作重点,写作就能事半功倍。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运用“问题式”的方法绘制思维导图,整理和完善信息,打开写作思路。如此,学生能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和要点,同时还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形成清晰的写作思路,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其他问题,提高写作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