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洪璋: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

2021-08-09孙应平

新西部 2021年6期
关键词:丰产高产小麦

孙应平

赵洪璋(1918-1994),男,汉族,河南淇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等职,在小麦杂交育种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先后荣获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推广优秀教师、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奖项。

1936年赵洪璋刚满18岁时,就毅然报考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艺系,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被分配到陕西农业改进所大荔农事试验场担任技佐,负责小麦、谷子、棉花等多项试验工作。1942年他被调回学校,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以粮安天下、以食慰乡亲的小麦育种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赵洪璋主持育成的“碧蚂1号”“碧蚂4号”和“西农6028”等优良小麦品种,相较当时种植的品种增产10-30%。其中“碧蚂1号”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产量比一般品种增产15-20%。同时,也是我国有史以来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1959年种植达9000多万亩,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上一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最高纪录。

1950年,32岁的赵洪璋被选为全国劳模,光荣地出席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观礼活动。毛主席接见他时连声称赞:“你一个小麦品种救了大半个新中国!”赵洪璋因其卓越的育种成就名扬天下,在37岁还是副教授的时候,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首批学部委员,这是我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最高评价。

1956年,赵洪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认识到党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倍感责任重大。同年,作为中国农业科学考察团成员,他赴丹麦印度等国进行考察访问。他认真研究了丹麦的小麦高产经验,并带回几个茎秆较矮、穗大粒多、抵抗锈病的品种,命名为“丹麦1号”。他带领助手从借来的20多个花盆起步,经过八年努力,于1964年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新品种,它们不仅对条锈病具有良好的抗性,而且茎杆健壮,耐肥抗倒,穗大质佳。其中“丰产3号”表现突出,是当时关中和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種,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万亩,为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后,赵洪璋利用矮秆多穗型“咸农39”等品系和“丰产3号”杂交,成功选育出抗倒伏性突出的“矮丰3号”。这个品系亩产400公斤左右,增产10-20%。1978年种植达500余万亩,是我国小麦生产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杆品种,也是陕、鲁、冀、豫等省广泛用作高产栽培的主要品种,对推动我国小麦矮化高产育种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为代表的三批品种,在不同时期适应和促进了我国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广面积和产量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在黄淮麦区6个更新换代品种中,赵洪璋一人就独占3个。80至90年代,赵洪璋积极追赶世界新技术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开辟了以抗病为主要育种目标的新的小麦育种领域。他不顾年过花甲,长年累月奋战在研究基地上。经过反复试验,又选育出了以“西农85”“西农881”为代表的优质强筋早熟高产品种,成为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功先例。

在长期的小麦杂交育种实践中,赵洪璋与农民群众以及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1994年2月7日,赵洪璋因病辞世。

2018年6月1日,赵洪璋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杨凌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代表在座谈会上说,我们要学习赵洪璋院士,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丰产高产小麦
林木速生丰产抚育性间伐技术的作用及应用要点探讨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拯救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