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厚: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劳动英雄
2021-08-09王凯旋
王凯旋
刘玉厚(1908-1995),陕西绥德人,自幼随父亲劳动。土地革命时期,经常为中共党组织、游击队传递消息,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检察委员、陕西政协委员、兴平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实行严酷的军事、经济封锁政策,加之各地连年遭受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遇到严重的物质困难。为战胜敌人、保障供给,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开始,便领导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43年春,作为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绥德县沙滩坪区郝家桥村的主任,刘玉厚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他带动全村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变工互助,合理安排生产,使这个佃户村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减租保佃、征收救国公粮等各项任务。当时的《解放日报》评价说:“刘玉厚以身作则,积极奉公,以及‘和人家商量行事的民主精神,获得了人们的信赖和尊敬。”
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在郝家桥村蹲点调查发现这一典型后,经他提议,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习仲勋和专员袁任远等领导共同署名将刻有“农村楷模”的牌匾奖给郝家桥村。习仲勋还批准了调查组根据郝家桥的经验制定的绥德地区移民工作方案,使劉玉厚的事迹和郝家桥的经验在绥德地区以至全陕甘宁边区广泛传播开来。一时对提倡自力更生、劳动光荣和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厉行节约、渡过难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典型村经验的引导下,全地区各级组织制定了发展生产计划,农村建立了变工队组织,积极提倡革新农业耕作技术,使摇崖、拍畔、打坝、挖窖、深耕、锄草、施肥、翻秋地、旱耕等农作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同时发展副业(城镇发展商业)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至当年年底,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基本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吃饭问题。
1946年3月,胡宗南部队开始进攻边区,刘玉厚作为支前担架队成员参加“三战三捷”和陇东战役,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营教导员、后勤保管员等职。1947年8月10日,毛泽东率部来到绥德县城西的黄家沟。部队急需粮食,毛泽东听说绥德县有个劳动模范刘玉厚,带领全村勤劳致富,早已经实现了耕三余一,于是就让警卫员汪东兴去找刘玉厚,看能否筹集到3石粮食。刘玉厚听后说:“我这就去准备,咱毛主席、解放军到俺们绥德了,怎能没饭吃?”边说边跑回家里,打开石仓,全家人帮忙装了几十袋粮食,赶着驴车连夜送到县委。
由于刘玉厚为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9年9月,被邀请赴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并被推选为会议89名主席团成员之一,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年,作为全国特等劳模出席第一次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习仲勋、王震等领导同志一直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1995年刘玉厚逝世,习仲勋闻知后写下“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的题词,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如今,郝家桥村村民在劳动英雄刘玉厚精神的鼓舞下,积极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农业产业,引领村民脱贫致富。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地干部群众正通过“一红一绿”产业融合,巩固脱贫成效,用勤劳的双手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