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的价值观

2021-08-09桂兆海

雨露风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艺术价值山水画

桂兆海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土壤的。中国哲学强调本体性、现实性、辩证性、超越性等,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精神都很好地体现于中国山水画之中。因此,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山水画,探析其创作规律、审美规律,是从根源上了解和发展中国山水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哲学;艺术价值

一、艺术传递真、善、美

1.真

道家讲的是“天道”,认为“求真”就是“求道”。道以自身为法,就是本真。

儒家的“真”也建立在道上,但儒家的道是“人道”,儒家的“真”要变成人的一种心态:诚。儒家的诚是一个自觉的“真”——真实无妄,天理之本然。

儒道都是以道为真。儒家“有为”:诚真;道家“无为”:本真。

近代梁启超提出:“求美先从真入手。”认为真就是美。

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1],也就是“道”的境界。以道家的观点,天道就是本真,求道就是求真。山水画要追求真情、真景、真笔墨——法天贵真。

2.善

善是人和自然的一种和谐。道家强调实质上应当善,提倡纯朴之善,内秀之善,朴实无华,真情相待,无为洒脱。道家只要善的内容,不要形式。儒家则要求善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里仁为美。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它的基于传统哲学精神,人性指归就是“至善”。中国山水画可游可居、可怡情畅神,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给人一种恬淡清虚、精神内守的精神感受,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追求至静至善。

3.美

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是以道家提倡的美为依归,师法自然实质上就是道法自然。

道家的美与道相联系,提倡合乎道的纯真之美。道家反对形式美,主张实质美,老子认为,朴实无华才是美,主张返璞归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中国画所遵循的高层面审美规律,也就是中国哲学提倡的审美规律。

4.含道映物,澄怀味像

“圣人”是儒道两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设定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人的终极价值目标。

道家的圣人观(超脱品格):与道为一,逍遥之人,无己,无功,无名。是达观的人格,潇洒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的高尚,和地位没有关系。圣人也是技进乎道的高人。

儒家的圣人观(入世品格):仁德的化身,是凡人的楷模,把德摆在首位,圣人是凡人的一面镜子。儒家圣人强调有德,不强调有才。

两家共同点都是“超凡入圣”。

中国艺术家多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又能将之融会贯通,因此,不论是通过哪家思想,总能达到终极价值目标。就如宗炳说的“道”指的是老庄之道,而董其昌所谈的则是中国化佛教——禅宗,虽然“道”不同,但他们都是将理想人格当成终极价值目标。山水画家通过绘画表达思想,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

宗炳《画山水序》说:“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他认为山水画是用来实现“圣人”目标的载体,“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主张山水画不仅仅是为了消遣,而是以山水画创作“卧游”山水,体悟和学习圣人之道。

二、山水画的社会功用

1.艺术为人民

老子的道是天道,开启天道学的向度;对于社会群体的建构,道家的观点是“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是一种消极的尊重,主张个体意識。

孔子则从天道转向人道,开启了人道学的向度。对于社会群体的建构,主张积极为善,积极合群体性,主张大同和小康,天下为公;主张群体意识。儒家荀子对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能群”,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荀子认为人不是自然界中普通之一物,突破了道家那种“人是自然人”的观念。儒学即人学,儒家谈的是社会群体中的人,强调群体性。大一统诉求是儒家最早提出来的。

人在道的面前有没有主动性,是道儒两家的基本分歧点。孔子认为人在道面前不是无为的:人弘道,非道弘人。

人既能弘道,山水画自然也是弘道的载体之一。的确,的社会功用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

《孔子家语》中说:“孔子关乎名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之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东汉王延寿在《文考赋画》中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魏曹植《画赞序》:“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喜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南齐谢赫认为:“图画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

唐代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与六籍同功。”

近代,黄宾虹《致吴柱常函》:“画事虽为文学之余,响应政教,较文字语言觉更迅速。外邦近多研究精进,而中国荐绅视同游戏,以为书画只是消遣之物。”

黄宾虹所说的“中国荐绅视同游戏,以为书画只是消遣之物”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现的现象,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山水画的社会功用就十分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对中国画改造及争论,艺术家们普遍达成了“艺术为人民”的价值取向的共识,积极发挥中国画的社会功用。如李可染先生就提出“为祖国山河立传”。

侯一民先生说:“艺术家的作品永远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大众欣赏服务,作为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时刻不应忘记自己的艺术要表现时代精神,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迄今为止,“艺术为人民”的思想还在广泛传播。

2.笔墨当随时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魏晋对儒学进行玄学改造,隋唐时佛家占据主流,宋明理学则又对儒学进行了佛、道化改造。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思想家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衍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仍然需要面对由它此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开始,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柳宗元等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

宋明理学持续到明清,影响直至当代。注重“格物致知”,“鞭辟近里”,“人须在事上磨”,体现到当前,就是注重实践,苦行苦学,实践出真知。

继往才能开来,绘画史不仅是艺术史,也是一部思想史。认清山水画思想在当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与意义,有利于山水画在今后的发展与创新。

近代山水画的“苦学派”,继往圣之绝学,是山水画领域实践出真知思想的代表。山水画的“苦学派”,以生活为第一位,外师造化,以学为进,是格物致知的具体体现。山水画的特征是在正确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正确的道路上苦学苦干;在重视感受的基础上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2]。

3.为祖国山河立传

继承山水画,为将来的山水画开辟新的道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艺术要发展,技术要发展,发展意味着变化,生生不息之谓“易”,以身合道,首先要擇善而从,懂得学习,懂得以变化的眼光继承山水画。只有到生活中苦学,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注重感受,才能有所变化,才能与人不同,才能以学为进。

(2)山水画的精神实质,是以苦学的理念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天道酬勤,也就是以勤得道,以身合道。

(3)技法的大力发展。新的时代,新的感受,新的实践成就新的技法。只有不断有新的创造,才是对山水画精神实质的最好诠释。

(4)意境的发展。找到新的感受,挖掘新的意境,紧跟时代,开创时代,引领时代。继承以学为进的理念,向一切优秀的人、事、自然学习,看到别人的长处,合乎规律之处。

(5)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发展山水画就是发展现代中国山水画,主题性创作是关键。学以致用是山水画的又一大特点。

艺术,要歌颂祖国、民族,要为祖国山河立传。

参考文献:

〔1〕付元伟.中国山水画求“真”的意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02):168-172.

〔2〕孔德平.山水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N].中国文化报,2021.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艺术价值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