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分析
2021-08-09朱应文
朱应文
摘 要:目的 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阳性检出率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4391份微生物检验科标本作为实验样本资料,按照标本的类型分为1572份血液标本、1235份尿液标本,677份呼吸道标本、564份粪便标本和343份穿刺液标本,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及穿刺液标本的阳性检出率数逐年升高,而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18年1月~2020年12月,粪便标本的检验阳性率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同时期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之间,同类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同时间段不同标本之间的阳性检出率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6-0157-02
微生物是指个体难以被肉眼观察到的细小生物的统称,细菌、真菌、病毒等均属于微生物。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也是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临床当中对不同标本的微生物进行检验,便是对感染类疾病的病原菌进行检验的过程,通过对不同临床标本,如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呼吸道标本等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查,充分了解微生物病原菌,对临床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此次研究我院着重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微生物检验科标本作为实验样本资料,按照标本的类型分类,2017年1月~2017年12月标本4391份,包括1572份血液标本、1235份尿液标本,677份呼吸道标本、564份粪便标本和343份穿刺液标本;2018年1月~2018年12月标本4627份,包括1603份血液标本、1323份尿液标本、712份呼吸道标本、623份粪便标本和366份穿刺液标本;2019年1月~2019年12月标本4917份,包括1705份血液标本、1406份尿液标本、736份呼吸道标本、687份粪便标本和383份穿刺液标本;2020年1月~2020年12月标本5374份,包括1714份血液标本、1565份尿液标本、955份呼吸道标本、735份粪便标本和405份穿刺液标本。此次实验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标本均来源于住院患者。
排除标准:住院前存在感染的患者;检出标本被污染。
1.3 方法
所有的标本全部通过全自动细菌检定药敏分析仪(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ET2全自动检定仪)进行鉴定,操作流程严格遵守相关流程及标准,检测结果安全有效。
1.4 观察指标
对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进行观察含量,检验阳性率=阳性标本数/总标本数检验×100%。
1.5 数据处理
文章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计数资料[n(%)]使用χ2检验,95%为可信区间,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及穿刺液标本的检验阳性率逐年升高,而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18年1月~2020年12月,粪便标本的检验阳性率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微生物是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其中大约一半的传染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对微生物进行检验能够为医生做出疾病的评估、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微生物标本的检验质量十分重要。此次实验中发现,对我院的不同时间段不同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之间,同一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标本之间的阳性检出率也有所不同,积极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了解流行病的分布规律及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医院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及穿刺液标本的检验阳性率逐年升高,而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标本(P<0.05),对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由于临床相关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会导致微生物抗药性提升,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不同年份的同类种标本检验结果出现明显的差异。同时大部分微生物都具有多样性及变异性等特点,因此不同时间段对同类微生物进行检测也会表现出不稳定性[2]。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提高不同的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比率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提示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性[3],尽量避免患者出现耐药性及抗药性。其次工作人员的操作也可以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若医院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很可能会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等结果的出现[4],标本在存放或运输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或过度繁殖等情况,也会影响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实验室检验人员若操作不规范,或欠缺临床经验,也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有效改善检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标本采集前应用抗生素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标本采集前要准确掌握患者的资料,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让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标本采集质量,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6]。
综上所述,对不同时期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有助于医务工作者了解医院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对标本检验阳性率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积极寻找原因还能够提高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质量,在疾病预防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春琼.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流行病学分布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2):117-119.
[2]乔相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4):182-183+186.
[3]张宏伟.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结果对比研究[J].心理医生,2016,22(8):213-213.
[4]孙昌君,秦素娟.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结果对比探究[C]//第九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集.2018.
[5]张兰军.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进行对照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9):105-107.
[6]彭晶,吴颖华.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结果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