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1-08-09魏学宏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旅游开发文旅融合

魏学宏

摘 要: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凸显出其应用价值,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既可以促进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旅游开发;文旅融合;甘肃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适度地开发利用可以使人們了解非遗自带的文化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能促进区域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提升开发层次,从而形成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基于此,将非遗与旅游业不断融合发展,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一、甘肃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二者融合发展。2019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布了《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随后组织全省各市州积极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积极实施中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截至2020年,已举办各类研培班20期,受训学员达900余人。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参与了甘肃特色的临夏砖雕、甘南唐卡、甘肃洮砚的人才培训[1]。2020年初,中央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投入1 506万元,省级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投入1 300万元,这为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2020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腾讯云合作开始建设非遗大数据平台[2]。同时,相关旅游景区与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以非遗文化为基础的表演性活动,以此增加非遗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宣传力度持续加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非遗保护方法,增强公众依法依规保护非遗的责任意识。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及“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全面展示甘肃非遗的独特魅力。甘肃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对非遗喜爱的种子。同时,利用“陇上非遗”微信公众号、甘肃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文化甘肃网、甘肃文化产业网等网络资源,讲好甘肃非遗故事,显著提升优秀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非遗旅游产业初成体系

甘肃各地州市政府部门积极挖掘本地非遗文化,推动非遗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对非遗进行整体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敦煌文化产业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平凉中华崆峒养生地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形成了集旅游体验、宣传展示、运营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平台。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夏河拉卜楞香浪节、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等将传统表演类、民俗信仰类的非遗开发成旅游节庆等产品,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促进了非遗旅游与地区经济发展。要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工作,通过非遗项目和现有景区的合理整合,配合推出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尤其与甘肃省经典旅游线路契合,赋予景区、景点以更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使之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卖点和新亮点。

二、甘肃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1.注重游客的旅游诉求

要提高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又不能降低旅游质量,一个路径就是注重并满足游客喜欢体验的旅游诉求。例如,在吃的方面:岷县点心、静宁烧鸡、陇西腊肉等传统吃食手工技艺,如能让游客自己动手体验制作的一个环节或整个过程,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陇东窑洞民居文化可和当前颇受游客欢迎的民宿融合;香包绣制、剪纸、木版窗花年画、民间手工麦秆编结等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可打造文创精品;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引入旅游活动中,创新慢旅行的方式,提升旅游质量。

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对于把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技术手段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是在保持非遗真实性或原生态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意和包装,让游客能感受和触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如旅游演艺、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都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

3.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走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道路。例如,可以将康养旅游产业与非遗中的传统医药相融合;体育旅游产业和非遗的民间杂技与竞技相融合;旅游演艺产业与非遗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相融合;研学旅行与非遗的传统技艺相融合;动漫、影视旅游产业与非遗民间文学相融合等。

(二)积极创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1.开发型融合发展模式

开发型融合发展模式主要通过资源融合的方式,开发非遗公园、博物馆、民俗村以及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展示场所,供游客参观。开发型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遗主题公园模式

非遗主题公园模式主要用于开发民俗旅游,一般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同时具有观光、娱乐、休闲和度假等功能,开发形成的是综合性旅游景区[3]。非遗主题公园模式有利于人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非遗知识,能够使非遗得到广泛的宣传。

(2)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主要通过搜集、整合、陈列一些与非遗项目有关的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标本或者文物,向游客展示一个区域或者一个民族的文明,对人们进行非遗的科普宣传和艺术熏陶。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即将或已经濒临消亡,或者是难以继续自身传承的,但尚有生存希望的非遗进行开发。

(3)民俗旅游村模式

民俗旅游村模式主要对那些仍保存完好,有传统文化特色以及独特文化研究价值的村落进行开发。例如,榆中青城古镇就是一个民俗旅游村。这种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村落的自然状态为主要内容进行旅游开发。

(4)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主要对非遗保存比较完整的区域进行一系列的整体性、原生态的保护。如即将建设的临夏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庆阳陇东南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张掖肃南的裕固族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但可以给非遗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屏障,同时能够比较真实地、完整地展示当地民俗文化遗产的风貌,促使旅游者有一种必须去亲眼观看、亲身体验一下原生态的文化遗产的冲动。

2.體验型融合发展模式

体验型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利用市场运作,开发非遗项目中诸如民族节庆、现场演艺、民俗体验类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从而体验感知非遗。体验型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节庆活动模式

甘肃也有很多少数民族节日是非遗项目,如舟曲县曲告纳乡天干村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煨桑祭祀,感谢神灵,祈祝吉祥,盼来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天干吉祥节。另外,一些地方婚嫁祭祀很有特色,此类活动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如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平凉西王母祭典、庆阳周祖祭典、天祝土族婚俗和华锐藏族婚俗,等等。

(2)旅游现场演艺模式

旅游现场演艺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依托旅游景区景点,通过一种富有地域特色、表现地域文化、具有鲜明个性、注重体验性的演艺形式,解读非遗文化价值、吸引游客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甘肃推出的《又见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盛典》实景演出效果空前,甘肃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围绕著名景区景点再着力打造旅游实景演出新亮点,努力提升游客观演体验。

(3)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模式

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模式主要对一些具有明显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街区结合历史文化、民俗工艺、休闲娱乐、周边景观等优势资源进行提升改造和综合开发。例如,目前正在推进的“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项目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模式还应当整合文化节、艺术节及一些文化竞赛作为载体举行文旅活动,进一步活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让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以及感悟非遗文化内涵。

(4)工业生态园模式

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适宜采用工业生态园模式。这种模式以原有工厂车间或者现有工业园为载体进行观光或实践,如黄酒制作、铜铸技艺、陶瓷制作等,游客到现场参观厂房、制作流程,达到通过对非遗的观光游览,最终形成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游客通过观光不但可以学习很多相关知识,企业因产品得到推销自身也受益,同时实现了对非遗的保护,达到多赢的局面。

3.创新型融合发展模式

创新型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将非遗的文化元素通过技术融入特色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民族服饰、民族旅游景区(点)中。创新型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结合非遗对商品进行开发要在尊重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开发出的商品不仅要表现出旅游景区明显的特色,而且让游客通过旅游商品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当然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要注重品牌的创建,使商品不但具有非遗的地域特色,而且要表现非遗的文化内涵、非遗的灵魂。

(2)民族服饰开发模式

甘肃非遗项目中有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藏族服饰、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裕固族刺绣等,对于民族服饰的开发要表现出民族服饰的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等特点。民族服饰开发可以通过展示、制作体验、购买得以实现[4]。民族服饰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古朴的棉、麻布料,精美的手工刺绣、挑花一定把好质量关。

(3)饮食非遗餐饮开发模式

对于饮食类非遗的旅游开发,一是建设饮食类博物馆(展览馆),以静态展示、专题展演、情景体验方式呈现陇原大地饮食中蕴含的思想、习俗、礼仪、技艺等。二是创办特色鲜明的饮食节庆活动,如甘南州举办的香巴拉美食文化节[5]。当前,甘肃还可以在面食、食品工艺、茶文化、糕点等方面尝试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三是打造美食文化特色小镇。抓住乡村振兴中特色小镇建设机遇,打造美食风情小镇、饮食文化街区,体现甘肃地域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四是活态开发饮食类旅游商品。这主要开发一些饮食老字号店铺融入旅游之中,利用现场制作的方式,完整展示饮食类非遗技艺,让旅游者了解甘肃饮食文化的非凡。

4.功能型融合发展模式

功能型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将非遗的某些功能通过功能融合手段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诸如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保健、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研学等旅游项目,让游客获得某些功能性的体验和收获。

(1)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保健功能开发模式

传统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要实现宝贵财富的“增值”,结合旅游开发其保健功能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如食疗、按摩等养生保健方法,发挥好维护健康之效。

(2)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研学开发模式

非遗主题研学的旅行,也在非遗与青少年群体之间架设了一座亲密接触的桥梁。在非遗主题研学旅行中将教育与娱乐、文化与旅游、观光与体验、认知与创造融于一体,全方面调动青少年的感官和心智,引导青少年走进非遗学习环境中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体验感受非遗文化,通过研学旅行达到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养成和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以上四种类型的融合发展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可以推进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但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融合发展模式,而是将上述开发模式整合运用,采取综合型的开发模式,这样既可以宣传和传承本区域的非遗,又能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 潇湘晨报.文旅部来甘调研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情况[EB/OL].(2021-05-18)[2021-05-21].https://baijiahao. baidu.com/s id=1700059881727521389&wfr=spider&fo r=pc.

[2] 中国新闻网.甘肃省与腾讯云战略合作 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EB/OL].(2020-05-07)[2021-05-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66016071480784265& wfr=spider&for=pc.

[3] 王敬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的相关开发[J].旅游经济,2013(2):110-111

[4] 何素珩.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初探[J].商业文化,2008(9):190-191.

[5] 彭银萍.甘肃民族特色旅游餐饮开发对策[J].区域治理,2019(40):176-178.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旅游开发文旅融合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