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究

2021-08-09黄婧婷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触媒新天地历史

黄婧婷

摘 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城市设计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历史街区要实现活化与升级,需因地制宜,从所在城市自身寻找合适“催化剂”、提供反应条件,进一步引导更大范围的区域“活化”。本文以合肥老十字街区、台儿庄古城、上海新天地与太平桥地区以及旧金山“渔人码头”片区为例,运用文献调查、对比研究、结果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触媒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可行性及局限性,以期能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触媒理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对老区进行保护及更新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手法过于简单粗暴:有时未充分了解街区文化背景,仅参考已改造成功的案例,进行建筑重修、原住民的集体异地搬迁或场所商业化;有的城市甚至拆除所有历史建筑,在原址上“造了一个假古董”,吸引游客,如此“自欺欺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自城市触媒理论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基于此解决了城市“老区”复兴问题。这一理论的本质是施加合适外力、利用一定的场地条件,让城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激发连锁反应,振兴整个旧区。

合肥、台儿庄是文化名城,上海新天地与太平桥地区、旧金山“渔人码头”是经典的区域复兴案例,四者在盘活旧区的过程中都运用了“触媒理论”,都成功实现了区域振兴的目标。因此,笔者选择上述4个案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城市触媒”概念具体为“有策略性引进新元素,现有的元素将会被复苏且不会彻底改变。触媒激发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城市的构造逐渐改革。”[1]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问题集中体现的地区。因为发展滞后及场地条件限制等诸多原因,此类城市区域内存在诸多社会问题。一旦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功,城市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日常运行的压力和减少其他不确定因素,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种不同的内涵突出,实施改造与复兴,这将是“触媒理论”融入城市设计的一个机遇。

二、理论研究基础与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触媒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与可行性方面,与作用特征有关的文献研究成果较多。从城市设计角度探究,“触媒理论”更多被运用在对城市特定区域的规划设计以及某一类特定功能的实现上。针对旧工业区,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普遍主张利用遗留的工业设施,打造商业、游憩开放空间,并进一步带动整个区块的场地活力,利用相同的场所开发模式,创造具有地块特色的组团游憩地带,如旧金山“渔人码头”片区。历史古街的常见开发手法与此类似。国内外对触媒理论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已有较广涉猎,这为历史街区等老区保护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理论支撑。

本文通过4个案例的分析对比,进一步探究将触媒理論引入老街区振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期为城市老区改造提供新的解题思路,推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达到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兼得的目的。

三、具体内容

(一)城市触媒的作用原理

在城市设计中,触媒一般通过两个方面发挥其“激活”作用。一方面,将某个城市设计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再考虑与其他城市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体现各种物质空间的相互联系。“触媒”可以改变或转换其周围已有元素的价值,其本身较容易辨认、结果易被预测,作用效果的方向和程度不同。

(二)城市触媒的作用过程

触媒的作用过程大致为:充分挖掘某特定元素对其所处环境的塑造作用,使这一特定元素开始发挥作用,或重新获得积聚人气的能力。在被选中的特定元素不断提升自我场所活力的同时,周围的元素也开始朝着与其变化的同向发展。而后所有已被激发为“触媒”的元素开始一起影响周围未被激发的元素,并最终激活整个场所的内部元素,达到盘活空间的目的。

(三)触媒的种类和形式

从空间角度考虑触媒,有点触媒、线触媒、面触媒3种类型[2]。当触媒元素外某范围的其他要素进行设计时,这个元素本身就是点触媒。在该元素自身以内的各个即将被激活的元素也可以视作是点触媒。线触媒主要发生在空间形态的各种典型线性空间[2]。面触媒通常考虑一组或成片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触媒作用[3]。

四、触媒的实际应用

(一)触媒元素的寻找及塑造

1.立足本土历史建筑,探求特色产业模式——合肥老十字街区开发

合肥老十字街区是合肥县城的起源地段之一,承载着合肥的城市记忆,具有大量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根据合肥市最新总体发展规划,合肥市区的城市空间注重“老城提升”,发展办公、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业[1]。

合肥老十字街区的活力因素是特色商业和旅游文化[1,4]。商业开发对应的物质载体是城隍庙历史建筑群,其属于物质形态的触媒类型,需经过进一步地更新、改造,围绕其建设具有特色文化的商业圈;旅游文化对应的物质载体是李鸿章故居、明教寺、逍遥津公园,这类应采用非物质形态触媒开发,融入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定期展览、媒体曝光,带动老区旅游业发展[1]。

2.以古城、历史、红色文化背景为依托,实现居游结合——台儿庄古城重建

台儿庄古城的定位是以大运河历史街区的商业服务、文化经营、旅游观光、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集中打造台儿庄古城运河商业街区、传统人文风貌的运河村落、大战文化设施历史街区[2]。台儿庄历史聚落的实体触媒为“台儿庄古城、运河历史聚落与大战文化设施”。在具有上述3类触媒元素的基础上,利用运河,通过建设“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生机活力的开放公共展览空间”,让人们在其中不仅能看到古迹、感悟历史文化,还能通过亲身体验与场景互动,进入一个集展览、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古城服务区。

此外,古城还布局了民间餐饮空间、文化美食街、工艺品店等一系列通过触媒元素激发出来的系列商业空间。通过保留和修复台儿庄战役时期的历史建筑,强化古城的场所精神。

3.探求功能置换的同时,保留场所记忆和识别性——上海新天地与太平桥地区改造

20世纪末,上海市政府开始探索上海中心城区的改造。太平桥地区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及历史文化底蕴,被市政府列入重点改造复兴地区之一[1]。

新天地在改造过程中,共分3个阶段实施。首先,将街区内的文化、餐饮、购物、旅游进行创新性集中,打造综合功能街区。其次,以旅游为主,建设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景点。最后,结合上海建设大都市的目标,将新天地地区改造为“国际交流和重要聚会的场所”。改造后的新天地开创了新的老区旅游开发模式,获得了可持续发展[1]。

在太平桥地区的复兴中,积极发挥新天地的触媒作用,植入新天地的空间构成模式及宽敞的开放空间。将新天地的触媒优势,进一步移植到太平桥地区。在场地商业化、国际化的同时,利用石库门建筑保留场所记忆及历史文化街区特征[1]。

4.功能置换,换取区域新生命活力——旧金山“渔人码头”片区改造

渔人码头前身是工厂和渔业作业的码头聚集地。改造工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意大利吉拉德利巧克力工厂区的功能置换、建筑保护和环境更新改造[4-5]。

旧巧克力工厂被改造为购物中心,生产功能被零售功能置换,在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休闲开放空间,使得整个工厂周围的环境得到美化,获得利润回报。吉拉德利广场的改造较为成功,其“专卖店”的改造模式应用于不远处的罐头厂区也同样成功。以此改造模式为基础的触媒不断发生连锁反应,最终使整个渔人码头片区成功完成改造,并闻名于世。

(二)对比分析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虽然4个案例都利用了触媒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但是保护与更新的方式并不相同,国内与国外的更新发展理念也有所差别(见表1)。在对历史文化内涵较丰富,历史时期较久远,拥有大量历史建筑的文化街区进行改造时,如合肥老十字街区、台儿庄古城,其改造策略重在更新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主导,寻找合适的触媒载体,结合商业经营、文化体验、居游结合等方式,依托某个具体的物质形态触媒及非物质形态触媒,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产业与场地更新利用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留住人们的场所精神。对于大面积改造、具有较多社会遗留问题的历史街区而言,其更新方式重在产业和功能的置换,由此产生的触媒甚至能够带动整个片区的产业复兴和场地活力,如上海新天地与太平桥地区、旧金山“渔人码头”片区。上述案例运用触媒理论的共同点是对于场地遗留建筑的再利用,较为不同之处是在对触媒个体的利用方式上。國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主张多个触媒个体同时作用,注重场地功能置换与产业结合;以旧金山渔人码头为代表的国外历史旧区则是以某一种改造更新模式为触媒,继而产生形同多米诺骨牌的。

五、利弊评价

(一)触媒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可行性

触媒理论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能充分发挥其“更新”体制的作用。在作用形式上的多样化,让城市触媒理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使得不同地区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量体裁衣,为自己制定最合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

触媒理论适用于一个小地块的改造实践,在较大区域的更新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利用城市触媒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不仅能提升成功概率,还能够留住珍贵的地域特色。

(二)触媒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限制性

触媒理论不是万能的,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原住民的配合。触媒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地域特色,但是就如何让原住民配合街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妥善安置原住民还需结合当地政府的具体政策。城市触媒理论在选择触媒方面具有较强的明确性,一旦选定触媒元素,接下来的连锁反应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区域发展方向将就此定下,街区内的元素也有了主次之分。虽然触媒理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式可行性较高,但是确定触媒元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六、结语

触媒理论脱胎于化学反应过程,完善于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是在对其进行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局限性,需要决策者在实际运用中经过认真思考再进行下一步发展方式的制定和更新保护策略。本文选取的4个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由此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运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丰慧.“城市触媒理论”指导下的古城保护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15-24.

[2] 祖航.基于触媒理论的地铁站出入口周边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8:11-12.

[3] 许晶.城市纹理断裂区的形态织补与功能嵌入:以福州中洲岛为例[J].规划师,2021(1):44-49.

[4] 沈文旭.旧城老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75-79.

[5] 卢轶.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永康市“老城特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22-27.

猜你喜欢

触媒新天地历史
身残志坚 创出“新天地”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四招”唤“四新” 开创新天地
“移”出新天地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