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服饰的基本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

2021-08-09王志越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审美价值

摘要:藏族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深受生产方式、人文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藏族服饰的艺术风格在我国甚至在世界都独树一帜,它丰富多彩的外表下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服饰,探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服与饰两个方面的分析,概括藏族服饰的形态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藏族服饰;美学特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TS9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1 藏族服饰文化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藏族服饰受独特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廓形结构与穿着风格。因为藏民们的生活方式特殊,这些结构各异的服装款式也具有独特的功能性。而在同一种类的藏服中,变化服装面料、色彩、纹样、配饰等,也能形成不同的穿着风格[1]。

另外,饰品是藏族独特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瑰丽的一部分。藏族服饰运用丰富的金银珠宝,如玉石、玛瑙、绿松石等[2]。这些饰品不但能强化装饰感,为服装锦上添花,而且能在生活中充当藏民们的护身符,是藏族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美学特征

2.1 生产生活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限制,康巴藏袍逐渐成为最常见的服装。其结构特点为领口宽松,袖子肥硕,长度过膝,下摆垂至地面,衣服色调一般以黑色和棕色为主[3]。这种结构的精妙之处便是天气炎热时,可以脱下外袍右边的大袖,系在腰间或者揣于怀中。当他们劳动的时候,脱去袖筒,提起下摆,束起腰带,怀中就是一个小行囊袋了。

服饰往往是分辨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4]。藏族服饰经过多年的沉淀,充分展现了一个雪域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别具一格的服饰风格既反映了藏族人民对高寒环境的适应,又通过材质、纹样、饰品等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趣味。藏族风貌在美观又实用的服饰搭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5]。

2.2 形态的多样与统一

艺术美学的关键就是多样与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多样的事物,通过自然规律达到和谐的统一状态,就是美的形态[6]。这也是形式美最基本的法则,其他的美学法则都必须以多样统一为前提。藏族服饰造型设计就很好地反映了多样和统一的和谐美。

藏袍造型简单,轮廓清晰,线条流畅,又具有流动感,能给人一种宽厚的视觉感。藏袍通过袖子、领口和襟的形态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服饰廓形结构[7],藏袍里的短衣和外面的长袍也通过叠加,实现了更丰富的层次变化。热爱美的藏民们会用带有图纹的布料,对领口和袖子进行装饰,这些面料与藏袍的廓形相结合,能形成多样的视觉变化,尤其是不同材质的面料的碰撞,在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增添了华丽的质感,增强了服装外观形态的张力[8]。

2.3 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法则就是协调对比,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是藏族服饰艺术的特色之一,明快活泼的黄色与沉稳大气的紫色等对比色的巧妙结合,加上金线银丝的灵活运用,能形成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9]。

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也反映了热情率真的藏族人民们对表达自我的渴望。在藏族女性的发饰中,经常出现红与绿、粉与蓝的丝线,美观又大方[10]。另外,有些藏袍还会缝制黑色的边饰在袖口和下摆上,这些边饰尺寸往往较大,为了突出黑色边饰,人们还会配上白色的裤子。藏族妇女的“帮垫”也巧妙地运用了强烈的对比配色,有的以一些粗犷的对比色条进行装饰,展现出明快活泼的风格;有的在很多复色色带中嵌入純度相对较高的颜色[11];还有的先确定主要的颜色基调,再组成红褐,紫灰等和谐的色调。在这些对比中,不论是色块对比,还是混色搭配,都体现出了藏族人民独到的匠心[12]。

2.4 饰品的节奏与变化

节奏与韵律是藏族服饰艺术的一大美学特征。廓形结构上大小、方圆、粗细各异的元素形成节奏变化,再经过一定形式的趣味组合来增强韵律美[13]。这种组合的方式在藏族服饰中随处可见,如人们通常会佩戴多串玛瑙、天珠、绿松石等项链。这些饰品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通过大小次序的对比排列,形成了一种节奏变化的装饰美[14]。

另外,图纹的排列也具有层次鲜明的特点,饰品的图纹主要由地纹和主纹组成。一件饰品往往需要叠加三四层纹样,以忍冬纹,云纹为主,排列组合成浮雕的样式[15]。最后,从衣服整体上来看,藏装的平面廓形与饰物的串联方式、数目、大小都具有一种对称的形式美。然而若全身上下都保持这种对称的形态,会使人觉得乏味无趣。因此,藏袍的大襟很巧妙地打破了平衡,一块布像一条斜线一样划过,被分割开的空间发生了微妙变化,具有独特的节奏与韵律[16]。

3 审美价值

3.1 天人合一,取法自然

藏族服饰艺术反映了这个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17]。藏族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相互依存的,他们相信万物有灵,高原上的日月星斗、山川湖泊、飞鸟野兽都被他们看作有灵魂的神物,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是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来源。藏族服饰取法于自然万物,又与人性等因素调和,达到了衣型合一的效果,形成了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独有的审美观念[18]。

藏民们将自己与自然万物融合于生命的共同体里,与万物和谐共处的观念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在人与天的关系中,藏民将自己自然化,与万物和谐共处,在审美活动里,将自我的生命感性认识转化为美的认知形式,把一切事物都当作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正因如此,藏族服饰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生命之美[19]。

3.2 吉祥文化,宗教内核

提起藏族服饰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文化是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来源[20],生死轮回学是藏传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佛教认为轮回的主体是灵魂(神识),他们不主张灵魂永远存在,而主张生命的缘起缘灭。不少图纹中都出现了具有佛教元素的图案,如青海地区的藏族妇女辫筒上的刺绣纹样,一般以吉祥八宝纹、水纹、云纹等为主[21]。

在早期的原始宗教观念中,人们都相信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继而崇拜生灵[22]。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便被他们自然而然地转化到了服饰上。在一些民俗活动里,服饰被赋予特殊的神力,是个体的化身,如人们认为祭司在举办仪式时所穿的衣服有巫术效果,从而对其产生心理依赖[23]。

由此可以看出,原始的宗教文化为藏族的吉祥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先民们自由大胆的民族魅力[24]。

3.3 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

藏族服饰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服装华贵、饰品精美,体现了藏民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原则[25]。藏族配饰中含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玉器等饰品,大部分是祖辈相传的,有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对于藏民们而言,服饰是财富的体现。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把自己世代积累的财富转化成配饰戴在身上,盛装比美[26]。

起初配饰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审美,而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27]。由于长期迁徙,为了方便保存这些珠宝首饰,藏民们把大部分财富转为配饰挂在身上[28]。这些配饰有的是生产工具,经过长时间的变迁成了装饰品,如腰刀。据记载,多年前吐蕃就发现了铜铁,于是人们开始打造腰刀。后来随着腰刀的普及,有的地方开始用牛角和木头包裹刀把,缠绕上铜丝或者银饰,并在刀鞘上镶嵌各种宝石玛瑙,绘制精美的纹样,使腰刀变得更具装饰性[29]。这些物品集功能性和装饰性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30]。

4 结语

服饰艺术是最直接的、穿在身上的艺术。对一个民族来说,不应该单单为了美而创造,而应该重视深厚的内涵。藏族服饰不单单是藏族审美价值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表达坚强乐观的思想精神的形象语言。本文从美学特征的角度分析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力,阐释藏族服饰文化的多重视觉吸引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虽然民族服饰不再与民族环境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但其仍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2] 沈童,孙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3] 周卫臣,孙献华.浅谈敦煌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8):63-64.

[4]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5]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6] 敖寰亚,冯晓娟.浅谈博物馆吉祥物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7] 张彦锋,王小柠.民艺符号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以贝聿铭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8-99.

[8] 王维依,蒋晖.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9]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0] 刘雨柯,茹淑真,骆玮.浅述艺术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8-49.

[11] 曹静文,孙献华.坦培拉与岩彩画在壁画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8):87-90.

[12] 叶慧慧,王颖.清代织绣纹样的文创设计创新探析[J].艺术科技,2020(10):13-16.

[13] 龙雨亭,曹磊.旅游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探析[J].藝术科技,2020(17):111-114.

[14] 许瀚艺,蒋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发[J].艺术科技,2020(19):86-89.

[15]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20):84-85.

[16] 崔晔.极简主义与中国元素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63-164.

[17] 杜昀轩,蒋晖.浅谈中国传统制鞋工艺及其现代传承[J].艺术科技,2020(21):29-30.

[18] 何琲,田晓冬.戏曲盔头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82-83.

[19] 刘云,曹磊,朱宇婷.论民间艺术“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J].艺术科技,2020,33(23):57-58.

[20] 尤心培,李雪艳.梁志天设计符号的批评与评价[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52-53.

[21] 曹亦南,熊瑶.中国传统门窗木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4):110-111.

[22] 王小柠.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景—境”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21(01):24-25.

[23] 施恒,张乘风.闽南古厝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8):120-121.

[24]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25] 江文力,熊瑶.江山蘸绿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徐园造园手法评析[J].园林,2018(03):20-23.

[26] 马媛,蒋晖.论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68-69.

[27] 曹宇鹏.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普罗斯佩罗王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16-17.

[28]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

[29] 陈佳滢,吕向虎,吕兆成.塑料在室内环境中的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0-51,54.

[30] 徐艳铃,王颖.唐代扬州铜镜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69-70.

作者简介:王志越(2001—),女,安徽芜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审美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