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国儿童博物馆互动体验教育的思考
2021-08-09刘雅纪园园任芷伊
刘雅 纪园园 任芷伊
摘要:一百多年前,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建立,之后,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儿童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序幕。本文以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为例,探索美国儿童博物馆互动体验的教育模式,找寻“让儿童科学地玩”的设计方法,旨在推动国内儿童博物馆实践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儿童教育;互动
中图分类号:G26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在国外,儿童博物馆一直被称作“校外课堂”。儿童博物馆能够以生动、探索、趣味的教育形式向儿童传输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对比中国和美国儿童博物馆的展品设计,会发现国内儿童博物馆在形式上还略有不足,而美国儿童博物馆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展馆设计案例。在社会文化不同的背景下,如何引进美国儿童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博物馆,如何让“科学地玩”这一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是当前有关设计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1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人文背景
在美国波士顿国会大街上,原本一个羊毛仓库的所在地,现在矗立着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波士顿儿童博物馆。这是一家以儿童为对象的常设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打破了单一的展品陈设和文字说明等传统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设立了不同的教育体验活动项目,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因此,可以说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既是儿童教育体验中心,也是儿童研究中心,还是儿童教育设计中心。
2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教育实践模式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人们很容易忽视孩子是通过玩耍、游戏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事实[1]。“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认为:让孩子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玩中积累和升华知识,在游戏中发展智慧和培育创新精神[2]。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作为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博物馆之一,其教育实践模式值得国内设计师借鉴和学习。
2.1 趣味性
如果说舒适性是儿童展开环境探索的前提,那么趣味性就是刺激儿童开展探索的诱因[3]。走近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只矗立在馆前空地上的约三层楼高的牛奶瓶,奶瓶外形萌呆有趣,寓意博物馆是向儿童输送营养的精神食粮。进入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大厅,看到的第一个项目是攀爬大迷宫(如图1所示),迷宫里面线路错综复杂,没有游戏规则,孩子可以想象自己是在一个洞穴中探险,或是在秘密通道中躲藏,又或是在悬崖处攀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趣味无限。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天生好奇、敏感、好动[4],所以,在设计中要强调乐趣的持久性,利用丰富的造型、色彩、材质、图案等增强儿童感官系统知觉[5],促使儿童在博物馆中学习。
2.2 互动性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理解事物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儿童是儿童博物馆的主要互动对象,博物馆可以给儿童提供大量亲身体验的机会[6]。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内有个号称永不过时的展品体验区(如图2所示),是孩子非常喜欢且操作简单的一个项目,展区中有不同型号的设备让孩子体验,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吹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泡泡。体验区旁边还提供了儿童护具,这样就不用担心衣服溅湿,免去家长顾虑,孩子们可以尽兴地玩耍。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展品可以通过调动儿童的感官,增强儿童对科学知识“客观存在”的主观感受[7],使他们更容易认知和理解科学,真正做到了玩中有学、学中有乐。
2.3 探索性
要想了解科学中的奥秘,儿童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和研究。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中,多数展品儿童都可以触碰,并可以通过反复试验、比较,找寻差异,增强儿童认知自我的意识,感受客观存在[8]。如轨迹球翻跟头(如图3所示),主要是在高低不等的平滑轨道上,放入小球让其自由滑落,其中在说明文字“LOOP THE LOOP”上,有一个问题“最低从哪个点开始,能够让球像过山车那样翻转过来?”看似简单的游戏项目,实际是帮助孩子学习物理科学知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孩子可以反复尝试玩球,通过“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从而对科学形成初步认知 [9]。这种无限次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会比程序化的预设行为更加锻炼儿童的思考、逻辑以及动手能力[10],达到增强孩子创造力和行动力的目的。
2.4 教育性
儿童博物馆和学校一样,是重要的教育机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儿童博物馆为儿童提供不同种类的教育资源,通过色彩、灯光、音响等形式复原场景[11],让儿童能够真实地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高学习兴趣[12]。儿童博物馆的教育优势主要体现在它比课堂更直观生动,能够分析儿童在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13],让孩子通过实践对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准确判断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培养儿童自信心。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内除了给每个展览项目都配上相应的“家长指南”,在墙上还有很多给家长的提示,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儿童通过互动体验能够接触并学习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 兒童博物馆从美国到中国
与美国“开放”的思想相比,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掣肘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儿童自由发挥、创新的能力,这与西方国家尊重儿童天性,让儿童依据自己的兴趣在“玩”中自由探索的理念不同。同时,我国儿童博物馆创立和发展都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14],在摸索研究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儿童博物馆缺乏正式、正规的独立儿童教育活动中心,大多为科技馆的形式或在博物馆内设置儿童展区[15]。第二,儿童博物馆结构形式较单一,展品多用科学仪器进行展示,且多为大型设备,儿童无法做到在真实情景中参与体验、感知事物规律[16]。第三,馆内项目设施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不能用最新、最先进的设备让儿童认知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17]。
3.1 中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
2013年,在老牛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成立了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稳步前进。2015年,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在京开馆,开馆后受到了参观者的称赞和业界的肯定。与传统的早教有明显差异,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项目主要通过引进欧美儿童博物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公益实践模式,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融入实际情况[18]。展区以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元素为主题,将语言、科学、社会、健康和艺术等教育内容巧妙地贯穿其中,最终建成集创新性、互动式、示范性于一身的儿童博物馆[19]。老牛儿童探索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迎来了儿童博物馆发展的春天,中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既面对着机遇,也将面临各种挑战。
3.2 中国儿童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儿童博物馆不管是在初期建设还是后期运营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意味着博物馆的建立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美国儿童博物馆在运行机制上呈多元化形式,建设和运营基本上都依靠基金会和信托支持、大公司赞助以及社会捐助,并且可以通过政府法定融资机构进行融资。而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为公办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馆内的建设投入和运营成本都由政府统一管理,这导致博物馆在改革模式上受到层层约束,在教育项目开发上难以实现突破和创新,不能很好地实现良性发展。所以,我国儿童博物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要想更好地适用于儿童、服务于儿童,就要对政策扶持、模式改革、教育理论、技术手段等方面有充分的认知,努力改陈,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20]。
4 结语
欧美国家儿童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体验活动融入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知识,重视开发观察、触摸、思考、探索、自我展示等观展环节,从世界文化、生活常识、才艺表演等方面迎合儿童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热情,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好奇心、有全球意识、环保意识的孩子。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儿童博物馆将承担部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社会职能,不再只具备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学术史料的功能,能够在提高儿童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起到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婕.兒童交互电子书的设计原则与感官体验[J].大众文艺,2019(23):84-85.
[2] 吴成炜,曹磊.沉浸式设计理念及应用实践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8):65-66.
[3] 陶蓓蓓,冯狄豪.基于蒙氏环境教育理念的儿童空间室内设计策略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8):115-116.
[4] 沈诗琪,骆玮.浅谈光影在摄影表现力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20-22.
[5] 石鑫,李雪艳.基于Processing平台的声音可视化运用[J].艺海,2020(10):102-103.
[6] 邱天语,管雪松.早教中心儿童活动空间的互动式环境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7):106-107.
[7] 邹淑倩,周杨静.沉浸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8] 曹宇鹏,陈玮.浅谈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7):117-118.
[9] 王颖,陈峰.博物馆互动游戏型文创探析——以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日历设计为例[J].设计,2019(19):22-24.
[10] 石靖敏,徐雷.从益智游戏中培养儿童艺术兴趣[J].大众文艺,2019(13):87-88.
[11] 房赛赛,张乘风.基于受众体验下的智慧展厅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8(03):95-99.
[12] 曹艺馨,周杨静,张琦.博物馆文创中原创IP的应用及推广[J].大众文艺,2019(17):59-60.
[13] 黄婕.“读屏时代”的儿童交互电子书设计方法[J].大众文艺,2018(21):49-50.
[14] 公盛源,吕静.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文创开发模式探析[J].大众文艺,2019(15):129-130.
[15] 丁润怡,吴冬蕾.体验性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80-83.
[16] 张姣姣,汤箬梅.基于行为心理的儿童乐园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52-53.
[17] 岳子楠,李雪艳.艺术向公众延伸——城市公共艺术调研[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6):74-75.
[18] 黄瑞,杨杰.快时尚设计对博物馆文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58-59.
[19] 陆彪,李毅,房华.沉浸于五感中的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4):88-89.
[20]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作者简介:刘雅(1999—),女,湖南常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出口)。
纪园园(198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任芷伊(2000—),女,河南焦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