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及演唱研究
2021-08-09逯权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从由模仿外来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萌发,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逐渐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一代代作曲家薪火相传结合时代背景表达着深厚的情感,一位位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喉描画着作曲家笔下动人的故事。本文从艺术歌曲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繁荣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演唱研究,使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诠释。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况;演唱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148-03
【本文著录格式】逯权.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及演唱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148-150.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通常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歌曲“Lied”,在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创作中闻名世界,他们运用西方著名作家歌德、海涅、席勒等人的诗文作为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其伴奏也同样考究,在作品形象上举足轻重,与旋律和歌词一同构成统一的音乐整体,表达人的心灵世界。艺术歌曲较高的艺术性就对歌唱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演唱方面需要统一的咬字位置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收放自如的音色呈现,良好的完成艺术歌曲也成了歌唱家的“基本功”。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诞生受到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且具有深刻的中国烙印。时至今日,这种体裁已经在专业声乐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演唱的技法和区别于西方艺术歌曲的韵味表现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时代中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同样紧跟时代浪潮,以时间节点为界可以划分为变革之上的萌芽、动荡之下的发展和新时期的繁荣三个时期。
(一)变革之上的萌芽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中国各地创办了一些西式学堂,到20世纪初,这些新式学堂中兴起一股歌唱文化即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的歌曲[1],此时的歌曲创作以“选词填调”为主,多以外国名曲为曲调填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歌词,起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代表人物为沈心工和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在不断的摸索中丰富了形式并在学校和师生中快速传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这种基础之上,现代声乐教育中清晰、自然、科学的歌唱方法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中国迈入近代音乐创作,在声乐教育方式的变化下,作品的演唱变为一种在特定规范的方法下的歌唱,同随意的自然歌唱区别开来。从西方的艺术歌曲演唱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演唱并非随意的自然演唱,而是有着极高的艺术标准的在特定规范下的演唱,学堂乐歌在声乐演唱技法上学习西方的规范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动荡之下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大量知识分子的观念产生了变化,“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中国艺术歌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在20世纪20—40年代进入了创作的高峰,大量的优秀作曲家们创作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爱国主义和“五四精神”充斥了这个时候的创作,代表作有黄自的《养蚕》《牛》,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在创作技法上,此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在和声、旋律和曲调上做中国化的探索;吸取西方音乐形象的创造,将钢琴伴奏视为音乐的整体,给予钢琴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地位;同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还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并且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创作出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此时期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学堂乐歌,作曲技法的突破使得中国艺术歌曲所能表达的内涵更为深刻,一批以黄自为代表的海归作曲家在这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改中国传统音乐的单声创作形象,纵向扩展的思维使艺术歌曲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同时在此阶段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专”的成立也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表演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以萧友梅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家在此时强调因材施教,注重艺术实践,培养了近代音乐界大量的支柱人物。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此时艺术歌曲的创作人才在大后方以1940年创立的“重庆国立音乐院”为代表,其教师也大多为上海的“国立音专”毕业生。抗战期间“国立音乐院”的师生成立“山歌社”,用西方作曲技法编配中国的民歌,并进行民族調式和声的探索,促进了艺术歌曲现代作曲技法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期中的繁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逐步稳定带给作曲家更多的思考,延续抗战时期的民族化进程,作曲家在提炼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创作出如《浏阳河》《乌苏里船歌》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作品。在祖国大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救亡图存,更多的颂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我的祖国》就是这类作品重要的代表。赞美劳动的《采茶舞曲》、歌唱爱情的《岩口滴水》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日新月异后应运而生的产物。此外随着电影的播映,电影中的优秀作品也广为群众传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艺术歌曲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下影响力日益壮大。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艺术歌曲随着思想开放和生活富裕逐渐也体现出丰满的现代风格向上的创作理念,大量作曲家在伟大时代背景下深深扎根群众的优秀创作赋予中国艺术歌曲新的生命。20世纪的中国正大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与时俱进,百花齐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新时代的作曲家创作出有血有肉的新作品,树立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形象。在专业音乐学院和各大高校的音乐系的大力推广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受众逐渐增多,大量的人才涌入使得作品的表演更具艺术价值;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的内容也让中国艺术歌曲在民众的传唱中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分类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众多的题材,可以反映人民生活劳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是由各地域民族的民歌改编而成,可以表现生产劳动的忙碌景象,可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可以寄托思乡。各个时期的作曲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皆能以各种素材为基本创作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按照词作内容可以划分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近代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艺术歌曲。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指以中国古代诗词为歌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深度挖掘古诗词的意蕴,通过音乐创作摹画出诗人笔下的世界,曲调和诗词高度融合,特色鲜明,情感细腻,结构与诗词的结构息息相关。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精练的音乐形象,往往意境深远表达深刻,独特的古典韵味和中国风范浸润人心。
说起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得不提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鼻祖,《大江东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而成,同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西方艺术歌曲和类似歌剧宣叙调的音调表达出了诗作的苍凉意境,又在钢琴伴奏的强烈烘托下创造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场景。
《我住长江头》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则截然不同,同为青主所做在不同词作的内容下作曲家灵活表现情感。该作品采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而成,作曲家借着缠绵悱恻的词意寄托对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三拍子连续进行的钢琴伴奏和分解和弦的手法使得音乐进行如同江水流动,连绵不绝,这种连绵不绝的情感在歌词一练三次的重复中得到升华,也将作品的艺术价值推向极致。
(二)近代诗词艺术歌曲
近代诗词艺术歌曲是指以近代新体诗为歌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相较于古诗词而言近代诗词更易懂,但又不同于白话文有具有诗歌特有的韵味,结构相对于古诗词更为自由,从而扩展了创作的结构形式,催生出了一系列典雅精致又各具特色的作品。由于词作创作背景的原因,近代诗词艺术歌曲也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作用,承载着更大的时代价值。
《思乡》是黄自的代表作品,由韦瀚章作词,作品歌唱与伴奏相辅相成,咏唱中带有中国古诗词的韵味和风格。钢琴伴奏在曲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刻画着“快快回家”的思乡之情,仿佛恰有一只家乡杜鹃落于枝头,诉说着深刻的思乡之情。在写作上,和声的特殊应用使得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有意犹未尽让人回味和沉思,词意隽永,情感细腻全曲虽然不长但内容丰满技法高超。
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则更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该作品由端木蕻良的散文诗创作而成,是典型的抗日救亡歌曲,贴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品为二部结构,前后两段的情绪形成递进关系,作品同时具有朗诵的风格和强烈的戏剧变化,不同于《思乡》的意境呈现,该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悲苦情感和鲜明的叙事特色。多次的“我必须回去”表现了坚定的救亡决心,“枪弹底下”和“刺刀从里”给予听众直接的压迫感,最后逐渐高涨的旋律让全曲的悲愤达到顶点。
(三)现代艺术歌曲
现代艺术歌曲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今所创作出的大量讴歌民族和时代的大量作品,在劳动人民的汗水中成长出来的作品,是作曲家结合民族特色和社会现实再度创作出的优秀作品。
新的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结合民族特色的作品屡见不见,徐振民根据陕北信天游改编成《三十里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结构简单,讲述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苦,真挚感人旋律质朴。在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乌苏里船歌》反映了赫哲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音乐轻快悠扬生活气息浓厚。
刘炽作曲《我的祖国》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唱出了人民志愿军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作品三段歌曲描绘出三个场景,描绘了祖国大好风光无限美好的骄傲。每段的前后半部分都抒情婉转,将一幅幅画面娓娓道来;后半段的慷慨激昂则展现出人民志愿军强烈的英雄气概。自创作伊始就在各大正式舞台出现,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扎根于群众创作的艺术作品,是现代创作艺术歌曲的典范。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诞生受到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其演唱方法也以美声演唱为主,但由于民族性特征和中文语言的音韵结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也存在中国化的转变。具体区别和实际演唱可从民族语言的使用、声音技巧的掌握和中国味道的升华三个方面总结。
(一)民族语言的使用
中国艺术歌曲虽然也是使用美声唱法完成演唱,需要演唱者拥有清晰的咬字,但是中国的汉语却和传统的美声有着极大的区别。众所周知美声随着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语的构成是元音和辅音,其咬字难度和位置统一相对较易完成。汉语的发音构成是字头、字腹、字尾或归韵等,根据尾音的不同发音的结束状态也产生变化。而汉语收尾的过程中易发生声音位置的变动,并且如果有些时候这种位置变动会连带改变歌词含义。这就要求歌者在歌唱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位置的统一,在吐字咬字收尾的过程中精准无误,才能从听觉上有“字正”的感觉,不会因为演唱咬字发生曲解歌词含义的情况。遵循民族语言的语言音韵和声调规律,不能拆解歌词,还要避免具体作品和语言带来的咬字失误才能将民族语言的音乐之美展现出来。
(二)声音技巧的掌握
西方艺术歌曲以美声演唱,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在气息的作用下,均匀连贯的产生,需要精巧的控制力,在一些具有戏剧性的作品中也需要足够的爆发力来完成作品需要,表现歌曲内容。对中国作品来说,除了掌握美声唱法的基本条件还要大量丰富对各民族作品的演唱积累,在不断学习当中加强自己对不同民族风格和音色特质的了解和掌握。在作品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具体的声部特质完成相应合适的作品,不同的声部拥有不同的表现能力也相应的在作品完成上有所体现。相同的作品不同的声部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的声部条件进行具体演绎,不可将千人一声的演唱划为蓝本,而应当将本声部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現。
(三)中国味道的升华
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传统及现代技法创作,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美感,也让人感知了独特的音乐艺术美[3]。这之上也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味道,这味道更多的在细节之处得以体现,并不是说一定掌握了相对纯熟的演唱技术就可以将中国艺术歌曲唱出中国味道,这就需要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完成谱面的轻重缓急还需要注意五线谱之外歌词意韵和语言音韵。提高演唱者的文化修养,加强作品的细节体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在掌握歌唱技巧的前提下把握歌词含义,将自己处于歌词所在的环境下才能更真实的诠释作品。如上文提到的《嘉陵江上》若将自己置身于相同时代背景下被敌人夺走一切珍重的事物的情境中,那么这悲愤的情绪便自然而生,前后的对比也会被内心的体验准确把握到位,那一声声“我必须回去”的呐喊才如层层巨浪般真真切切。中国艺术歌曲的中国味道就存在于体验到每部作品中特定的情境,表达出每部作品中独特的情感,咏唱出每部作品中的画面浮现之中,以情带声,方能给予作品以灵魂。
四、结语
综上所诉,无论是在专业舞台上还是在社会发展中,中国艺术歌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一位位歌者相继传唱的经典之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因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的精神力量,扎根于人民群众,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养料。它的重要价值依然值得继续深入挖掘,从艺术创作中把握时代洪流的方向,为艺术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量。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7):27.
[2]钱京涛.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以四首独唱作品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03):151-161.
[3]付晗.中国艺术歌曲美学价值与传播研究[J].黄河之声,2020(03):9.
作者简介:逯权(1995-),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