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21-08-09乔盼张媛媛
乔盼 张媛媛
摘 要:主要从玉米病害与虫害发生特点出发,提出针对性绿色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9-007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志码: B
1 玉米病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1.1 玉米大斑病
发生特点:高海拔区域气候较为凉爽,种植玉米易产生大斑病,生成大斑病环境为相对湿度超过90%,温度约为23 ℃。玉米抽雄后发生疾病时,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将会产生水渍状斑点,迅速扩散至上部叶片,斑点不会受到叶脉限制,沿着叶脉向上扩展,最终形成长梭状斑块,中间为灰褐色,田间若湿度较高,则发病位置还易产生霉状物,呈灰黑色。
绿色防控:为控制玉米大斑病发生,应当采取生物、农业及化学综合防治方式,借助绿色防治技术控制病害。首先,应当选择抗病品种,如北大1236具有良好抗病能力,可降低病菌威胁。其次,科学施肥,兼顾无机肥与有机肥,确保氮磷钾微量元素平衡,配合应用缓释肥与速效肥,尽量减少化肥对土壤的破坏,提高土壤墒情,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最后,玉米植株上若出现斑块,判定为大斑病后,则可应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700倍液,兑水喷洒在叶片上,可对大斑病蔓延加以控制,为玉米植株生长提供保障。
1.2 玉米粗缩病
发生特点:玉米粗缩病是指玉米感染粗缩病度引发的病症,整体生育期均可能被感染,苗期受害较为严重,幼苗生长6片叶子后即可能产生该症状。心叶基部初期中脉两侧产生透明油浸状虚线条点,长时间后逐渐向整片叶片扩散,使得叶片背部叶脉出现白色粗糙条纹。病苗叶片颜色深绿,僵直,心叶为螺旋状或卷曲状,难以正常展开。粗缩病将会造成植株矮化,仅为正常植株的1/2,且无法结实,主要是通过灰飞虱昆虫传播,潜伏期为20 d。该病传染面积广、危害性大,且会感染高粱、谷子、杂草等植物,导致间接传播,田间管理较为粗放,则易感染发病。
绿色防控:①选择合适植株。粗缩病发生原因之一在于玉米品种抗性不高,需结合本地条件选用多抗病品种,注意合理种植分布,以免大量单一品种种植,导致病毒变异。种植前可采取专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处理,清除田间杂草,将患病幼苗拔出。玉米生长期要保证水肥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用合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自身抗性。②清除病毒宿主。粗缩病宿主为灰飞虱,可引入赤眼蜂等天敌实现生物防治,具有无须人工操作、对自然环境无害的优点。也可使用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大范围喷淋,其属于细菌性杀虫剂,无残留,对人畜无害,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可每隔3 d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即可。
1.3 玉米小斑病
发病特点:地理环境空气湿润、气候温暖则易引发小斑病,其适宜发生温度为28 ℃,贯穿于玉米生育期,特别是玉米抽雄后发病率较高。小斑病通常在叶鞘、苞叶、叶片、果穗上有所体现,病斑为椭圆形,扩散褐色斑块将会受到叶脉限制,中间是同心轮纹,边缘为红褐色。气候过于湿润,则病斑表面还会生成霉状物质,尤其是夏季多雨,田间湿度大、温度高,为发生小斑病提供适宜环境。
绿色防治:玉米生长中,为控制小斑病发生,确保植株实现健康生长,当地应当推广符合本地气候的抗病品种,强化田间管理,拔节期与抽穗期做好复合肥追施工作,将玉米强壮度提高,进而增加其抗病性。同时,动态观察玉米植株生长情况,及时拔出病残体烧毁。已经发生小斑病后,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浓度喷洒叶片,每7 d 1次,连续喷洒3次即可,即可控制小斑病蔓延,减少对植株的危害。
2 玉米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1 地下害蟲
发生特点:玉米种植中地下害虫包含金针虫、地老虎、蝼蛄、蛴螬等,能够咬断幼苗,是导致玉米断垄缺苗的重要原因。其中,金针虫为鞘翅目叩甲科,能够为害幼苗茎基部、根部,主要食用主根;地老虎也可称为切根虫,幼虫能够咬断玉米幼苗基部,轻则缺苗断垄,重则重播;蝼蛄为害发芽或播种的种子,咬食主根,穿行在土壤中破坏玉米根系;蛴螬幼虫喜食用块根、种子,易咬断主根。自6月播种起地下害虫即开始为害玉米,有群居性,幼虫通常聚集在1株下,多为8~10头,白天躲在土缝或碎麦秸中。
绿色防控:①敌百虫诱杀蝼蛄。可用90%晶体敌百虫0.5 kg兑水5 kg,喷拌玉米面50 kg制作毒饵;或用2.5%敌百虫粉剂0.5 kg与50 kg鲜草搅拌制作为毒草。用5 kg/667 m2毒饵、20 kg/667 m2毒草,在发生蝼蛄阶段撒在作物行间即可。②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1 kg兑水30 kg,与500 kg种子搅拌,或用含有辛硫磷、呋喃丹等成分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未拌种玉米田可在播种后使用50%辛硫磷0.25 kg兑水500 kg顺垄灌根。③毒砂防治。40%甲基异柳磷0.5 kg或50%辛硫磷,兑水后拌50 kg细沙,分为1 000份撒在种子附近,或撒在幼苗附近。
2.2 黏虫
发生特点:黏虫作为常见玉米虫害,体长18 mm,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幼虫喜食玉米叶片,虫害严重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叶片吃光,导致减产或绝收。1~2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将会造成孔洞,超过3龄幼虫为害叶片后为不规则状,吃光一片玉米田后,幼虫会群列纵队至另一块田上,通常在杂草丛生、地势低田块受灾严重。
绿色防控:①谷草把诱卵。从成虫产卵开始,田间插谷草把诱卵,诱卵,数量为10个/667 m2,2 d换1次,带离谷草把后烧毁。②药剂防治。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30%速克灵乳油2 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 000倍液向田间喷洒灭虫。
2.3 玉米螟
发生特点:玉米螟2龄幼虫为害心叶,钻穿玉米叶卷,展开心叶后呈现横列整齐的排孔。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雌穗、雄穗及茎秆,导致雌穗下垂或折断穗柄,遭遇风折。当幼虫蛀食籽粒后,籽粒将会变黑腐烂,对玉米品质与产量造成严重影响[1]。
绿色防治:①物理防治。秋收后至春季化蛹前,农户可对寄主根茬、秸秆、苞叶、穗轴等采取封、烧等方式做好处理工作,将卵灭杀。②天敌灭卵。玉米螟产卵的初期和盛期,可在田间放松毛虫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分3次放,数量16万头/667 m2,设置50个放蜂点,以此达到天敌防治效果。③白僵菌防治。心叶阶段,白僵菌每克含80亿分生孢子,与15倍颗粒搅拌后将其撒入心叶内,每株2 g左右。4—5月份堆放好剩余玉米秸秆,以白僵菌土法生产根据130 g/m3含量撒在秸秆上。④心叶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可向喇叭口投3%呋喃丹包衣顆粒或1.5%辛硫磷颗粒,用量为1.5 kg/667 m2,在使用中还可添加3 kg/667 m2细沙稀释后撒入田间。⑤穗期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可用50%敌敌畏乳油700倍液将药剂滴入雌穗顶部花丝位置,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3 绿色防控技术优化建议
3.1 实现科学种植
在玉米种植中,为防控病虫害,将绿色防控技术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环境、自然环境及人文条件等,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方式,适宜本地生长的玉米品种,以此控制病虫害发生概率。并且,在种植中需控制种植密度、时间等,做到合理施肥,早耕种、密种植,提高植株质量。及时检查带病植株,发生病虫害后立即清理,采取带离种植区域焚烧销毁的方式,避免田间病菌扩散。同时,应当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出苗前做好除草工作,保障土壤安全,为植株生长提供安全环境,尽量消除病虫害病源。
3.2 提高检测力度
玉米种植作为精细化工作,尽管病虫害仅为其中一个环节,但其对玉米植株生长具有较大影响,需强化病虫害管理。在播种玉米后,需结合植株生长规律进行田间管理,分类可能出现的病虫害[2],科学防治,结合病虫害不同发病特点与时间,动态性关注植株生长情况,做好检测工作,发现病原体立即采取措施。前期病害较少可采取喷洒农药除虫害方式,病虫害严重则需要做好销毁病株与害虫工作,提高检测力度,为玉米生长提供保障。
3.3 培训防治知识
玉米病虫害应当从预防与治理两方面出发,提高管理力度,在根本上增强防治病虫害效果。在预防病虫害方面,农业农村部与政府需强化人员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宣传讲座、培训讲座,或印刷手册等,加强防治知识宣传,为农户讲解预防病虫害重要性及方法等。提高农户预防意识,在线下线上培训的同时,展开理论结合实际宣传方式,到种植区为农户演示防治病虫害的方式,为其提供全面、直观的指导,提高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玉米生长中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病虫害发生不同,对于种植产量及质量均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且通过科学种植、提高检测力度、培训防治知识的方法,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水平,为玉米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1 ] 李成迁.河北滦平县玉米螟病虫害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12):115-117.
[ 2 ] 黎媛.南方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