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现况调查
2021-08-09吕韵佳赵加奎施佳华
吕韵佳,赵加奎,施佳华
外来务工人员是指户籍地在老家,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1]。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各省市来沪人员为463.3万,平均年龄仅为32岁,是上海职业人群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2]。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卫生意识淡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和缺乏医疗保障,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多项研究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传染病、职业类型病、生殖健康问题和因工负伤的高风险人群[3-5]。
本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了解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现状,为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健康促进相关实践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上海市居住、生活和工作累积达6个月以上,年龄为16~69周岁的外来务工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五类行业开展调查。其中建筑业2家、制造业7家、仓储物流业2家、餐饮服务业3家、生活服务业5家,共有19家企业纳入调查。
1.2.2 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和本地定居时间。第二部分是测评题目,选自“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库(健康部分)”四条基准的26个基准点,共40题,含判断题6题和选择题34题。内容包括“了解人体生理知识”(12题30分)、“知道常见疾病和安全用药常识”(12题30分)、“掌握饮食、营养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9题22.5分)、“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7题17.5分)。每题答对得2.5分,答错得0分,问卷总分为100分,得分在60分及以上视为具备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6]。信度方面,问卷整体Cronbachα值为0.790,信度指标可以接受;效度方面,问卷内容选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库(健康部分),是国家正式颁布的基准题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已经过数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检验。
1.2.3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调查员和质控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开始前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和保密措施等。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填写,填写完成后调查员进行现场质控,不合格问卷重新填写。问卷回收后抽取5%的问卷进行复核。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用率( %)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外来务工人员1 379人。其中,男性965人(70.0%),女性414人(30.0%),性别比为2.33∶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平均(33.34±10.16)岁;农业户口1 070人(77.6%),非农业户口309人(22.4%);文化程度以初中(38.1%)、高中或中专(38.1%)为主;定居本地的平均时间为(5.55±6.14)年;职业类型分布为建筑业153人(11.2%)、制造业324人(23.5%)、仓储物流业508人(36.8%)、餐饮服务业275人(19.9%)、生活服务业119人 (8.6%)。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布
表2 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现状 ()组别 总体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 人体生理知识 疾病和安全用药常识 饮食营养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 事故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性别男45.09±16.39 14.52±5.58 13.89±5.88 9.77±4.96 6.91±4.17女48.74±14.72 15.20±5.65 15.44±5.60 10.59±4.20 7.52±3.77 t 4.079 2.069 4.541 3.134 2.651 P 0.000 0.039 0.000 0.002 0.008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 44.77±14.91 13.77±5.46 13.95±5.47 10.47±4.78 6.59±3.64初中 44.53±15.84 14.47±5.61 13.74±5.59 9.38±4.77 6.95±4.32高中中专 46.41±15.41 14.90±5.51 14.42±5.85 10.13±4.69 6.97±3.70大专 49.10±16.89 15.19±5.65 15.53±6.20 10.58±4.47 7.80±4.34本科 59.82±18.60 17.80±6.20 18.99±6.35 12.98±4.98 10.06±4.43 F 10.761 4.955 9.876 7.430 7.620 P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定居时间(年)<1 40.87±15.43 13.35±5.81 12.91±5.54 8.41±4.35 6.20±4.11 1~ 45.30±15.85 14.33±5.54 14.15±5.70 9.81±4.72 7.02±4.25 6~ 49.83±17.34 15.90±5.85 15.45±6.48 10.77±4.91 7.71±3.85 10~ 48.44±14.23 15.64±5.17 14.75±5.57 10.82±4.542 7.23±3.50 F 11.377 9.503 6.142 9.715 4.09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7职业类型建筑业 46.55±17.39 13.58±5.47 13.91±5.51 11.88±5.89 7.19±3.76制造业 39.06±10.98 11.55±4.22 12.74±4.10 9.19±3.86 5.58±3.49仓储物流 42.14±15.25 14.23±5.28 12.76±5.66 8.57±4.65 6.57±4.21餐饮服务 59.18±14.31 18.60±4.97 18.88±5.91 12.22±4.04 9.48±3.60生活服务 52.33±12.30 17.96±5.25 15.65±5.08 10.90±4.58 7.82±3.69 F 94.046 89.493 70.602 39.745 42.66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偏低,得分为60分以上的仅279人(20.23%)。问卷总体得分为46.18±15.99,知晓率为46.18%。人体生理知识得分为14.72±5.61,知晓率为49.08%;疾病和安全用药常识得分为14.35±5.84,知晓率为47.84%;饮食营养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得分为10.01±4.76,知晓率为44.50%;事故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得分为7.09±4.06,知晓率为40.54%。经统计学检验,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定居本地时间和职业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总体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的总体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5);本科学历人群的总体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群(P<0.05);定居上海5年以上人群的总体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定居上海5年及以下的人群(P<0.05);不同职业类型人群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有显著差异,制造业人群最低,餐饮服务业人群最高(P<0.05)。人体生理知识、疾病和安全用药常识、饮食营养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事故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的各组别差异情况与各组别在问卷总体上的差异分布情况一致。见表2。
2.3 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总体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和定居时间等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本地定居时间和职业类型3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F=37.846,P<0.05)。见表3。
表3 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是影响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健康知识与理念,才能进一步转化为生活中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最终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3.1 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
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整体偏低。从健康科学素质基准的四个方面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对人体生理知识、疾病和安全用药常识掌握相对较好,对饮食营养和良好生活习惯掌握较差。这与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分析结果相同: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最高,基本技能素养水平次之,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最低[7]。此外,研究显示有1/4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过去1年中出现过疾病症状,但去医院就诊的不足50%,像腹泻、发烧等常见疾病的就诊率则更低,近60%的外来务工人员未接受过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8]。应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人健康责任意识,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 《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为依据,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饮食营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常见疾病的风险防控意识,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9]。
外来务工人员对事故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掌握较差,提示他们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防护能力不足。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9%,居死因谱中第5位。意外伤害死亡占流动人口总死亡的64.44%,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制造业、仓储物流和建筑业的外来务工人员[10]。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事故救援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3.2 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模式
文化程度、本地定居时间和职业类型与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有关联。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也越高,这与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一致[11]。定居本地的时间越长,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也逐渐提高。接受公共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12]。随着本地定居年限的增加,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了更多的健康知识并逐渐被城市所同化,他们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也得到提高。制造业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最低,其次是仓储物流业和建筑业,餐饮服务业最高,这与已有文献结果一致[13]。餐饮服务业通常会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和健康体检合格者方可上岗;卫生监督部门会定期组织监督,从业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相对较好。
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在本地定居时间未满5年、文化程度偏低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人特征以及健康需求情况,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14]。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对不同职业类型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3 社会各界共同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健康教育
社会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要从整个社会环境入手,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政策,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社会氛围。政府部门应完善跨省卫生服务体系,注重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与居住地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企业、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等部门应对外来务工人员大力普及健康教育,尤其是对职业类型病、慢性病、传染病、心理健康等知识的宣传,根据不同特点与需求主动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社区应充分发挥基层网络服务体系的作用,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15]。多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知识水平,引导他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是健康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水平受到经济、文化、教育、地域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应以“大健康”为主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入落实《健康上海行动 (2019-2030)年》规划纲要,各方共同协调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帮助其提高健康知识水平,树立健康信念,掌握维护自身健康的必要技能,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最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