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营商5G商业模式研究

2021-08-08应江勇

广东通信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商用时延运营商

[应江勇]

1 5G 产业发展分析

1.1 全球5G 发展现状

2021 年5 月,全球133 个国家/地区的443 家运营商正在投资5G 建设,其中42.4%的运营商在现网上推出符合3GPP 标准的5G 移动或FWA(Fixed Wireless Access)服务,128 家设备商推出822 款5G 设备,其中商用占比62.2%[1],较今年3 月份提高0.9 个百分点[2]。从全球看,5G 部署城市数量排序前三分别是中国(341 个)、美国(279 个)、韩国(85 个)[3]。中国5G 发展全球领先,拥有绝大部分5G 基站及用户;美国全球首次商用5G 毫米波频率组网;韩国5G 商用后发布《实现创新增长5G+战略》,积极打造全球5G 商用样板;日本受新冠疫情等影响,“Beyond 5G”战略(2018 年颁布)执行严重滞后。从5G 推进看,代表性国家发展如下:

(1)韩国:2019 年4 月3 日全球最早推出5G 商用服务,2021 年3 月底5G 用户达到1448 万,其中SK 电讯占比46.5%,KT 占比30.4%,LG Uplus 占比23.1%[4]。

(2)美国:2019 年4 月3 日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 在芝加哥(Chicago)和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开通5G 网络,时间上比韩国仅晚1 个小时,2020 年底美国5G 用户约为990 万(Omdia 数据),较7 月底净增582 万(M-Science 数据),2021 年美国国内运营商5G网络覆盖人口和5G可连接时间占比[5]依次是T-Mobile(2.8亿、30%)、AT&T(2.3 亿,18%)和Verizon(2.3 亿,9.5%)。

(3)中国:2019 年6 月6 日中国政府颁发5G 牌照,10 月31 日5G 正式商用,国内三大运营商5G 套餐于11月1 日正式上线。截至2021 年5 月底,我国5G 手机终端连接数3.35 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37 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20.8%[6]。

(4)日本:2020 年3 月25 日日本最大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 推出5G 商用服务,3 月26 日、3 月27 日、9 月初,KDDI、软银、乐天Mobile 相继推出5G 服务。受新冠疫情及由此导致的东京奥运会延期等影响,日本国内5G 发展乏力,截至2021 年3 月中旬,NTT Docomo 和乐天Mobile 5G 用户依次约为240 万户、300 万户,KDDI和软银暂未公布5G 用户规模[7]。

1.2 国外运营商5G 商业探索

参考2G、3G、4G 及5G 先驱(如韩国)发展经验可知,5G 产业发展是一个生态协同的过程,与张廷权[8]提出的“生态共创”观点一致,5G 产业发展阶段将依次为基础设施规模化、终端降价与用户规模化、内容与应用生态化、产业发展巩固等,从5G 应用来看,目前全球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消费领域5G 应用最先落地,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全球各国5G 商用初期均以增强移动宽带业务为主,重点发展固定无线接入业务以及基于高速接入优势提供超高清视频、VR(Virtual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等应用,关注重心是基于5G 大带宽特性带来的用户体验。

(2)垂直行业5G 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并逐渐与各国优势领域结合向纵深方向拓展。绝大部分5G 行业应用项目均处于技术验证或示范期,暂未跨入大规模移植、复制阶段。

(3)部分国家行业应用中5G 专网渐成热点,但仍处于验证和商业探索期。日本和德国开展的5G 专网实验以行业头部企业为主,我国运营商也在基于5G 虚拟专网探索多样化行业场景应用,如廖晓红[9]就行业客户是否需要部署5G 专网、如何部署以及怎样提升 5G 专网价值进行研究。

从国外5G 行业探索看,韩国、日本、美国等代表性运营商5G 经验剖析如表1 所示。

表1 国外典型运营商5G 商业探索经验

2 5G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0-2025 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 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 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24.8 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8.4 万亿元。具体来看,5G 带来的机遇包括两个方面:

2.1.1 5G 网络能力对个人及家庭市场创造新价值

5G 网络具备高带宽、低时延、网络切片等能力,在个人及家庭市场通过驱动流量、连接、体验等差异化产品及服务进行价值变现。

(1)流量:5G 网络提拉DOU 增长

从国外看,韩国2020 年底5G DOU(Discharge of Usage,每个客户月均流量消费额)接近30 GB,是同期LTE 用户的 3 倍(来自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从国内看,2021 年5 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3.62 GB,比上年同期高1.7 GB/户[6]。由此可见,5G 网络对于提升DOU 效果显著,以5G VR 业务为例,如表2 所示。

表2 5G VR 业务对带宽需求

(2)连接:5G 新形态终端

按照国内外5G 发展趋势,工作和生活场景下的人均终端连接数将超过10 个,5G 新形态终端包括三大类:一是CPE(Customer-Premises Equipment)类产品,含连接型CPE(如智能路由器)、融合型CPE(如智能家庭产品);二是5G PC/平板/STB(Set Top Box,机顶盒);三是AR/VR 产品。

(3)体验:5G 网络能力驱动多样化价值变现

5G 价值变现包括:一是速率变现,如互联网“网红”直播优先级、视频高质量等级服务等;二是切片变现,如体育赛事、音乐会等专项保障等;三是时延变现,如VR沉浸式体验、云游戏、无人驾驶、远程机器人控制等时延敏感类业务。

2.1.2 5G 驱动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带来新增长空间

5G驱动行业转型的应用主要分三批先后落地商用[10]:

第一批:直播、智能识别等5G 行业应用。如5G 高清视频直播、VR 直播、5G 远程医疗实时会诊、能源装备和绿色能源供应商利用5G 实现码头设备远程监控、运输货物实时视觉识别、高精度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制造过程监控等,未来三年内有望成为快速复制推广的5G 应用。

第二批:基于边云协同的沉浸式体验、实时监控与故障监测等5G 行业应用。随着5G SA 网络逐步成熟,云、管、边端协同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基于边云协同的AR 辅助装配、VR 模拟驾驶、超高清/VR 云游戏渲染、“5G 边缘云+低时延+高带宽”增强制造过程云端实时控制、故障检测提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等5G 应用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第三批:远程控制等5G 行业应用。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是5G 技术深度渗透工业应用的发力点,如基于5G+V2X 的无人物流、全路况自动驾驶、联合离散企业打造无线工厂和柔性生产线等场景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落地。

2.1 把所有的传动带拆下,擦洗干净,涂上滑石粉,挂上标明规格与传动部位的标签,挂在库内墙上保存;把所有滚子链拆下,用柴油或煤油清洗干净,沥干后放入废机油中浸煮30 min左右(或在废机油中浸泡48 h),取出后沥净机油,再放入加温熔化了的黄油中蘸一下,然后用牛皮纸或耐油薄膜包好,存放于干燥通风处。

注:V2X 车联网集成V2N、V2V、V2I 和V2P 等关键技术:V2N(Vehicle to Network,车-互联网)、V2V(Vehicle to Vehicle,车-车)、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基础设施)、V2P(Vehicle to Pedestrian,车-行人)等。

2.2 挑战

2.2.1 个人市场流量快速增长但增收难度大

2020-2021 年5G 应用不成熟,拉动DOU 有限,具体来看:

(1)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业务不成熟。终端价格较高,主流CPE 和手机终端单价超过2 000 元,按照3G、4G 时代步入“千元机”才进入快速通道经验看,5G 终端还有下降空间。

(2)4k、AR/VR 业务不成熟,相关设备数量少。IDC 认为2020 年因新冠病毒影响,全球AR/VR 出货量不足千万级,2024 年仍达不到亿级水平;内容成本高,4K电影成本是普通电影1.5倍;体验相对较差,设备相对笨重、穿戴感受差、存在眩晕感;易替代,AR/VR 主要在家庭场景使用,容易被wifi 替代。

(3)5G 流量价格持续拉低。按权益计价的市场模式待进一步验证,极易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如图1 所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roupe Speciale Mobile Association,GSMA)预计2028 年DOU 将达到80+GB,相对2017 年增加20 倍,但收入仅增长5%;从5G 主流套餐资费折算看,中国电信5G 资费维持在1 元/GB,中国联通0.5 元/GB,中国移动3 元/GB。

图1 移动技术及资费策略演进与成本关系

2.2.2 政企市场5G 初期应用场景尚不成熟

基于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和uRLLC(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的5G 业务在发展初期尚不成熟,2G、LTE、NB 等网络能力可以覆盖行业市场绝大部分通信需求,如表3 所示。

表3 政企市场三大通用场景对网络需求及满足度评估

2.2.3 垂直行业对5G 网络需求倾向于碎片化

(1)不同行业或领域对5G 网络需求多样化

以低时延高可靠场景(uRLLC)为例,不同领域对5G 网络时延如表4 所示。

表4 垂直行业/领域对5G 网络时延要求

(2)相同行业或领域不同场景对5G 网络需求定制化

以近年来市场较热的无人机领域为例,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相同行业/领域细分市场场景对5G 网络覆盖要求

(3)企业ICT 系统构成复杂,客户信息化能力参差不齐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类典型客户,具体如表6 所示。

表6 典型客户信息化服务能力画像

3 5G 商业模式

胡世良[11]认为5G 商业模式包括产品模式,专业化模式,切片经营模式,品牌模式,平台模式,生态模式等;李立平等[12]提出基础管道、大众模式、行业模式和端到端全程模式;石立峰等[13]提出“流量+”、“切片即服务(NSaaS)”等模式;王晓霞等[14]等提出B2B 运营模式,包括传统“管道”模式、综合业务模式、平台生态模式等。本文从运营商细分市场角度提出商业模式(论文属于非工作产出),具体如下。

3.1 个人和家庭市场

运营商需要明确在5G 产业链中的位置和角色,加强“长板”为根本[15],立足2C(to customer)基础,拓展2B2C(to business to customer)商业模式,广泛对行业合作伙伴进行赋能,激发其为个人和家庭客户提供具备行业特色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全面促进垂直行业市场、大众市场的“借力”发展,如图2 所示。

图2 5G 背景下的个人和家庭市场典型商业模式

(1)2C 模式:立足运营商流量基础,主打电信级稳定性和保障,探索流量+产品、流量+内容、流量+权益、流量+差异化服务等方面的商业模式支撑个人和家庭用户需求。

(2)2B2C 模式:运营商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为行业合作伙伴提供切片、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等5G 特色业务、“视频+”等特色网络和业务能力,为个人和家庭用户提供行业特色的端到端产品和服务,推进垂直行业和大众市场的融合发展。

3.2 垂直行业市场

运营商应立足网络管道模式,广泛赋能垂直行业合作伙伴,探讨集成模式、业务与平台运营模式,积极拓展上下游价值链。表7 以电力客户进行示例。

表7 5G 背景下的垂直行业市场典型商业模式

4 未来及展望

从全球看,我国拥有绝大部分5G 基站和用户,5G基础设施规模化将持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运营商需要尽快推进终端降价与用户规模化、内容与应用生态化,顺利步入5G 产业发展巩固阶段,消费领域5G 应用最先落地仍是发展及价值提升重点,如5G 高清视频、视频彩铃,5G VR/AR 等,垂直行业5G 应用及行业应用中5G 专网需要市场培育,成熟尚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本文重点探讨了消费领域5G 应用的发展举措,垂直行业5G 应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商用时延运营商
某商用皮卡NVH性能试验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2021年《商用汽车》回顾
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
基于改进二次相关算法的TDOA时延估计
FRFT在水声信道时延频移联合估计中的应用
基于分段CEEMD降噪的时延估计研究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