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迪庆藏族民居特色研究

2021-08-07

山西建筑 2021年16期
关键词:民居藏族屋顶

李 萨

(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300)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拥有丰富多彩、多民族文化融合并存的历史特点。对于各民族不同形式的传统民族建筑民居的研究,云南省起步晚,并且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和不足。探索云南民族建筑民居的特点,对于地域民族建筑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三个县,其他地州市也有零星的分布,不过不成规模。

1 自然条件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东北地区,地域跨寒温带以及温带。

1.1 气候特点

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气候可以概括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迪庆藏族自治州有河流221条,沿澜沧江、金沙江四周自北而南贯穿全境。迪庆藏族自治州海拔最低是金沙江河谷1 503 m,最高为哈巴雪山顶有5 396 m。全境内河谷为亚热带,山地从寒温带到温带,再到亚热带呈现垂直变化,依次有6个气候带。在同一区域内气候类型交叉分布,形成“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1.2 地理地貌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形像两片对称的树叶,地质水文构造复杂。总体地形北边高南边低,连绵起伏。高山地带和河谷地带交叉布置。河谷地带是亚热带气候,干燥且高温,半山腰温度适宜凉风习习,山顶终年积雪。俗称“三山夹两江一坝”,三山指的是由西向东排列的梅里雪山、云岭雪山、中甸雪山。两江指的是澜沧江和金沙江,“一坝”即大、小中甸坝子,整个地形呈现从北到南的跌落,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使境内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

迪庆交通条件的恶劣造成交流的阻隔,不同的地域又形成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民俗习惯与文化特质,从而产生了地区丰富的多元文化、特殊的聚居格局和多样的乡土建筑。

1.3 民族构成

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有26种少数民族,主要为汉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怒族、普米族等。各民族交错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各个民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藏族民居的发展,融合了自然、文化、人文特点要素,形成较为明显的建筑传统特色。藏族民居特色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对因循“天地人神时”的建筑分析,可以找到其具有遗传效应的“地区基因”以及其在进化中的致变力量。

2 民居聚落模式

迪庆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选址遵循“地形与神论”,村落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坝区,或地势平坦的河谷。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是中国藏区唯一保存完整的藏族民居聚落和历史文化城镇,具有国内藏区不可替代的地位。独克宗古城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城镇空间格局和藏式传统建筑格局,整体保存完好。独克宗古城道路以大龟山为中心辐射四周展开,城中有北门街、金门街和仓房街三条主要街道,三条街中心为“四方街”。

霞给村是“香格里拉藏族第一村”,周围被天然原始森林所包围,整个村落具有完整的藏族民居风貌。村内佛塔、玛尼堆、经幡、护法天柱、各式各样的转经筒保存完好。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松赞林寺依山而建与周边优美环境相互融合,建筑结构如一座古堡,是藏族建筑艺术造型的集合,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松赞林寺坐北朝南,是五层藏式碉房建筑。扎仓、吉康两个主要寺院位于最高点,居全寺中央,主殿上设覆镀金铜瓦,殿宇屋角设兽吻飞檐。松赞林寺依围绕着主殿顺地势高低错落展开整个院落,十分壮观。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居聚落模式和聚居特性以地形地貌和立体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呼应,藏族以其独立生存的社区,在平面及垂直立体方向上,交错纵横的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形态。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居聚落模式主要有山地村寨模式和平坝村寨模式。山地村寨模式多位于向阳的缓坡地带,前有农田,后靠青山,周围有河流溪流穿过。山地聚落的形态更多的是体现人们对自然的顺应和适应,如线状走向的布局形式,以灵活自然布局的有机形态来维持人地之间的平衡。平坝村寨模式用地条件好,坝子地势平坦,适于农耕或放牧。空间开阔,具有使周围各分散的山寨部落族类相互连接凝聚的功能。但坝子规模相对较小,自然地理格局相对封闭。

3 建筑形式

民族建筑根据地方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自然资源情况、生产工艺要求、民风民俗等特点进行建造。

3.1 德钦地区土掌碉房

迪庆藏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主要以德钦为代表,藏族的民居主要以土掌碉房为主。土掌碉房为土木结构,一般为3层。地基部分为石砌,用当地所取泥土夯实做成墙,墙面由白泥刷成白色。屋顶用一种粘性极强的土夯实抹平,形成“土掌”。

3.2 香格里拉“闪片房”

迪庆藏族自治州低纬高山寒性季风气候,气候相对寒冷,降水较少,日照较强,主要以香格里拉地区为典型,建筑形式主要为闪片房。闪片房为土木结构,一般为2层~3层。屋顶有一个空间夹层。屋顶用冷彬木劈成薄板状的瓦,铺于屋顶,交错搭接,形态轻盈且会闪光,形似“闪片”,当地居民每年都会将木片翻动一次,用石头压在上面,既留有空隙利于通风又不会漏雨。

4 建筑特色

迪庆藏族自治州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多为石木结构,墙壁非常坚固。

4.1 土掌碉房

土掌碉房外墙勒脚用石材垒砌,墙基厚度可以达到1 m以上。土掌碉房,用素土夯实作墙,墙体厚实,底部厚重,立面向上有收分,墙体装饰少,墙面用当地深层的白土“浇”成。房屋进深大利于保温隔热。天井退台增加通风,利于晾晒东西而不利于快速排干雨水。门窗用木材制作,尺寸小,多窗且设在南、西、东面。屋顶为平屋顶,用一种粘性强的土夯实抹平形似“土掌”。

土掌碉房底层畜牧,中间层住人。顶楼设置堂屋及经堂。整个平面空间以堂屋为中心,堂屋中设火塘、神龛、水亭。土掌碉房平面结构有“L”形、“凹”字形或“回”字形几种,其平面结构围合成正方形,封闭性强,保温御寒效果好(见图1)。

4.2 闪片房

闪片房是寒冷坝区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木质柱梁结构与夯土墙结合体现了汉族与藏族居住文化的融合。闪片房外墙墙体厚实,底部厚重,建筑立面尺寸有收分,开窗小,窗口犹如一个喇叭内大外小,而且窗子数量也少。墙体装饰少,素土夯实,墙面用白土泥把墙面浇成白色。整个屋顶与墙体分离,房屋进深大。2层入口一侧有檐廊。

屋面有中脊,两侧为倾斜屋面。屋顶为双面坡屋顶且坡度小,檐口及山墙出挑较大。这样的屋面结构有利于快速排除雨雪,具有抗寒、抗风化的能力。闪片房的建造是基于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的朴实应对。

闪片房多以“一”字形或“L”形组织庭院,房屋平面近乎正方的矩形,“院”南、“屋”北,人畜均从前院院门进入。底层畜牧,2层、3层楼住人。闪片坡屋顶与顶层有一夹层空间可以保温隔热,通风避雨,用于晾晒粮食,存储杂物(见图2)。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区民居除了不同建筑特色外,土掌碉房和闪片房内部布置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1)堂屋面积大,内设中柱,节假日藏族居民围绕中柱跳“锅庄”以及娱乐之需。水亭、佛龛、经堂是藏族居民居住、进行宗教活动的空间。

2)火塘用于烹饪、取暖、照明。

3)堂屋墙面装饰,吉祥八宝: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白螺、法轮、胜利幢、宝瓶和金鱼。

4)水亭,内设铜水缸,缸上挂铜瓢、酥油,既实用也具有装饰性。

5)经堂供奉佛祖以及佛教典籍,雕刻精细,金碧辉煌。

6)藏族居民内设香台,进行日常祈福。

7)藏族居民屋顶插有经幡,经幡上印经文咒语。

8)玛尼堆设在交叉路口,用刻有六字真言、佛经、咒语、佛像的石头以及牛骨砌筑而成,插上经幡,祈祷健康平安。

9)建筑悬挂有图腾图案的风马旗,祈求人畜兴旺。

10)建筑颜色以蓝、绿、黄、白、红五色作为装饰主色调,集合天、地、水、火、土的学说。

11)堂屋间的柱子上面雕刻有云龙图案,下部设竹子编的外皮。

12)木结构就地取材,做工相对粗糙,承重构件很少进行装饰,节点裸露。

13)夯土内掺杂小石块、木条、树枝增强粘结力。

14)外墙墙基用大砾石堆砌,小砾石填充缝隙,有时也填一些夯土。

15)木骨泥墙,夯土墙内部有木材支撑的使用,减少墙体自重。

藏族民居富于装饰。墙上方画彩色条纹的装饰,下方涂成黄色或浅绿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斗拱彩绘蓝、红、绿三色。门楣印烫金符咒,上方凸出供奉主人崇拜的佛像或圣物。室内经堂、佛龛也装饰的富丽堂皇。

5 结语

迪庆地区建筑在长期的实践充分把藏族民俗与当地气候和地理特征结合起来,具有地区的适宜性和地域的可识别性。迪庆地区民居建筑的梁柱、门窗、屋顶、墙体等构件采用雕刻及彩绘技艺。建筑吸取多民族文化精华,集汉藏建筑风格于一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诠释了当地居民对于建筑独特理解。

猜你喜欢

民居藏族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屋顶屋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