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分期电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2021-08-07王建波周烁
王建波 周烁
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约80%人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1]。研究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运用于偏瘫早期患者的康复治疗,能够显著促进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恢复[2]。瑞典治疗师Brunnstrom 提出了著名的三期六阶段理论划分法。本次研究旨在探讨Brunnstrom 分期电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于江山市人民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2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其中男性182 例、女性138 例;平均年龄(57.62±9.47)岁;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8.04±6.28)d;脑出血74 例、脑梗死246 例;病变部位:左侧153 例、右侧167 例。纳入标准为:①经临床表现、体征与头颅CT、MRI 确诊,均为首发病例,且为单侧偏瘫;②符合脑卒中病中医诊断标准[3];③年龄18~75 岁;④患侧下肢Brunnstrom 分期[4]Ⅱ~Ⅳ期;⑤认知、语言、听力无障碍;⑥发病在6 周内且病情稳定;⑦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梗死,脑干、小脑性卒中;②严重高血压或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③行走、步态与正常无异;④不能坚持配合治疗;⑤精神疾病史。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6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压、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神经促通技术、良肢位的摆放、牵张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强迫性训练、矫形器和辅助工具的使用等训练。每次选择其中1~2 种方式进行,训练时间为40~45 min,每天一次,每日交替训练,每周5 次,连续训练8 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常规消毒后,选取头部运动区、百会、曲池、外关、合谷、后溪、足三里、血海、阳陵泉、丰隆、解溪等穴,待患者出现酸胀感后,取足三里、解溪连接G9805 低频脉冲治疗仪(由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生产)电极,调节参数,持续15~20 min,治疗过程中,以患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为度。当患者逐渐产生电适应性,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采用间歇通电的方法。每日1 次,每周5日,共8 周。
试验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 分期电针治疗。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期):取环跳、梁丘,小腿部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部解溪为主穴。消毒后,采用华佗牌0.3 mm×50 mm 无菌针灸针(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进行针刺至得气,之后选取各部位1~2 个穴位,以足三里、解溪为例,连接电针,以疏波刺激10~15 min,当患者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时,表示刺激强度适宜。痉挛期(BrunnstromⅢ~Ⅳ期):取髀关、血海、阳陵泉、纠内翻、太溪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0.3 mm×50 mm 无菌针灸针直刺1.5 寸,得气后,将阳陵泉穴和纠内翻穴连接电针,以疏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 min,每日1 次,每周5日,共8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标准:Ⅰ期患侧肢体失去控制,运功功能完全丧失,肢体处于弛缓性瘫痪,无随意性肌肉收缩,肌肉无活动;Ⅱ期即联合反应期,开始出现协同运动下的肌肉活动,肌肉痉挛;Ⅲ期肌肉痉挛增强,以肢体的协同运动形式出现主动运动;Ⅳ期肌肉痉挛开始减轻,出现脱离协同运动模式、部分分离运动;Ⅴ期共同运动减弱、分离运动难度加大,痉挛明显减轻,关节运动正常且具有一定协调性;Ⅵ期痉挛消失,能够完成主动的分离运动和协调性运动[4]。
1.3.2 运动功能 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5]中的下肢运动功能部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功功能进行评价。完全不能进行得0 分,部分完成得1 分,顺利完成得2 分,总分34 分,FMA 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1.3.3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3.4 生存质量 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7]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分值范围0~295 分。SIS评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2.0 统计学处理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例(%)
由表2 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Brunnstrom 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治疗后,试验组Brunnstrom 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FMA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分
由表3 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分别=21.49、10.63,P均<0.05),且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由表4 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分别=29.81、24.56,P均<0.05),且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3,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SIS评分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SIS评分比较/分
由表5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S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I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分别=30.54、24.07,P均<0.05),且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P<0.05)。
3 讨论
针灸是通过针法刺入人体的腧穴,刺激患者神经的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经脉、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效果。电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利用电针仪输出微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的一种针灸疗法[8]。电针治疗具有减少传统手法捻针产生的工作量,提高治疗效果的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早期患者运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效果[9,10]。
Brunnstrom 理论由治疗师Brunnstrom 首次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Brunnstrom 认为脑卒中后运功功能障碍的恢复过程呈一条曲线,不能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直线恢复过程来评价[11]。同时Brunnstrom还阐明了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恢复过程的区别。该理论给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在穴位的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runnstrom 分期优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孙定炯[12]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针刺患侧对应神经的经穴,可刺激关键肌群的运动神经细胞,使得大脑皮层细胞电活动增加,促进神经元功能的重建与恢复,从而抑制和缓解痉挛[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应用Brunnstrom 分期电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这可能与针刺能够疏通经络、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循环、促进代谢有关。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患者S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Brunnstrom 分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按照Brunnstrom 分期电针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减轻后遗症;另一方面能够发挥残余功能的作用,通过Brunnstrom 分期理论的指导和运动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具针对性,使患者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所取样本量不足,建议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综上所述,应用Brunnstrom 分期电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延缓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病情进展,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改善脑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