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建设探索
2021-08-07宋欣语
宋欣语
(西安音乐学院 舞蹈系,陕西 西安 710061)
当前,随着国家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音乐课程作为舞蹈教学基础课程,当下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需要适时进行一定的创新与突破。
一、舞蹈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下图是笔者对多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进行调研的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两大主要专业方向是芭蕾舞和编导。在音乐课程设置方面:上海戏剧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只开设了乐理一门音乐课程。地方音乐学院的舞蹈系由于依托音乐学院本身的音乐资源优势,音乐课程相对丰富一些。但是,仅这几门课对于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这些音乐课程能否结合学生自身舞蹈专业方向,在实践中促进舞蹈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现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舞蹈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舞蹈人才的培养的研究多集中在训练学生技能、技巧层面,追求的是舞蹈技术的完善与精湛。而对于“音乐能力”、“舞蹈音乐思维”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思想,是不利于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
(二)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翻看高校舞蹈专业培养方案,可见音乐课程设置达不到专业课的三分之一,课时量也不足,有的课甚至只开设一学期。课程内容与课时量达不到教学要求,学生所学到的也只是皮毛,更谈不上与其他音乐类课程“触类旁通”,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
(三)学生思想上对于音乐知识学习存在误区
部分舞蹈专业学生认为,跳舞就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身体来完成舞蹈中特定的各种动作。不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学习成品舞,他们的关注点只集中在具体的舞蹈动作上,动作熟练后,只要能与音乐合上拍子,学习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思想误区导致专业学习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他们对于音乐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二、音乐教学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自身专业能力的精进与发展,需要多种相关知识的积累。其中音乐知识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等的紧密配合,来展现艺术形象的综合性艺术。在学生舞蹈技能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其音乐能力也必须有所精进,达到相应的高度。
(一)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舞蹈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就是节奏感。良好的节奏感体现在对节奏掌握的“精准度”上。在一段舞蹈当中,学生要能感受到并且通过动作准确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学生在节奏感方面的差异,具体体现在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很快就可以抓住节奏,与音乐配合较好,并在动作熟练之后,能够跟随音乐的起承转合突出舞蹈的表现力;而节奏感较差的学生,经常听错音乐节拍,要靠舞蹈老师帮助数拍子才能找准节奏,更不可能有精力去表现舞蹈了。可见,学生具有良好的节奏感能够极大地提高舞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当然,人的节奏感存在先天差异,经过后天系统、专业的训练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衡量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如何,要看在一部舞蹈作品中,他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甚至自身的呼吸的配合情况,以及能否把音乐的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使舞蹈具有生命力。有些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虽然能够较好地完成技术技巧,但是舞蹈总感觉缺乏感染力。而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较强,他的舞蹈动作是“融化”在音乐里的,能够根据音乐的提示运用身体来表达各种情感。可见,理解音乐是舞蹈表演的前提,这种“理解”不仅是基于多年专业训练的本能和感受,还需要通过对与音乐这门艺术相关的基础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的系统学习,从理性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舞蹈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提升舞蹈编创能力
在高校舞蹈专业入学考试中,通常会有一项即兴编舞环节,它实际上是“音乐命题即兴编舞”,使学生根据音乐的风格类型,运用身体语汇来表达舞蹈的思想情感,通过这种形式考查考生的基本功、音乐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即兴编舞是按照所提供的音乐进行舞蹈编创。学生编舞的基础是抓住音乐的感情基调,通过分析音乐的结构、节奏、旋律等来编排舞蹈动作。实际上,即兴编舞需要借助的更多的是音乐综合能力。
三、建立科学、实用的音乐教学模式
舞蹈专业音乐教学应当分为两个方面,不仅包括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应当把学习范围扩展到日常舞蹈专业课堂上。
(一)舞蹈课堂中的音乐教学
在每天的舞蹈专业课上,不论是芭蕾舞还是民间舞、古典舞,基本都有钢琴伴奏,钢琴老师在完成舞蹈伴奏工作的同时,可以针对部分有难度和特点的伴奏音乐,在舞蹈老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对音乐的节奏型、旋律特点加以简要分析,将这种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结合平时音乐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以此来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在剧目课、性格舞的课堂上,舞蹈音乐基本上是固定曲目,伴奏音乐也多是钢琴现场伴奏。在每一次教授新作品时,钢琴老师都可以先弹奏音乐给学生听,再协助分析乐曲风格、节奏特点等。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舞蹈老师的动作讲解,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音乐课程教学
从音乐课程与舞蹈专业的契合性的角度来说,音乐课程应当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曲式分析、音乐编辑制作。这四门课程分三年学习:乐理-视唱练耳在第一年,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与曲式分析在第二年,学生这时已经对构成音乐的主要元素——节奏、旋律、和声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再进行音乐欣赏与曲式分析的学习更有成效,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备音乐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音乐编辑制作在有了前三门课程的铺垫后,学生掌握起来就相对容易了。整个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互相渗透的过程。以下对这四门课作简要分析:
1.乐理-视唱练耳。乐理知识是视唱练耳的理论基础,它需要通过视唱练耳的音乐实践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层面上的含义,又可以具体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考虑到舞蹈专业的特点,学习素材应以舞蹈音乐为主,重点讲解节奏、调性等与舞蹈息息相关的知识要点,解决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
2.音乐欣赏。由于课时量的限制,音乐欣赏课应主要以经典舞剧音乐作为欣赏对象。通过欣赏一部舞剧,学生可以得到多层次的欣赏体验——舞蹈家是如何通过舞蹈来表现对音乐的精彩诠释的;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舞蹈音乐在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表现形式中如何运用。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等的解读,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音乐对舞蹈作品的影响和作用”上面。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观,并内化到舞蹈表演当中。
3.曲式分析。该课程目前主要是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开设。笔者认为,不同舞蹈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各自的专业学习或艺术实践中都会参与舞蹈编创。所以《舞蹈音乐曲式分析》应列入舞蹈专业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受舞蹈专业学生识谱能力弱的限制,该课程的授课形式不能像面向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以大量乐谱实例作曲式分析,而应采用以听觉分析为主的形式,选取经典舞蹈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乐曲实例,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设计相应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学内容。
4.音乐编辑制作。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需要运用软件技术的课程。这门课程难度不高,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音乐分析能力,能够剪辑出符合自己编创风格的舞蹈音乐,同时,舞蹈动作的节奏韵律与音乐要能够合拍。学生通过之前音乐课程的学习,积累了知识与能力,能将其具体运用到选择适合自己舞蹈的音乐以及音色速度的调整、乐句段落的取舍等音乐剪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