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伞头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2021-08-06于向辉

牡丹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秧歌文化遗产舞蹈

伞头秧歌是山西省临县的传统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们应对其进行保护,让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并采用灵活有效的措施,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伞头秧歌放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中进行展示,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伞头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或建立伞头秧歌保护研究场地和表演场地,培养伞头秧歌的传承人,同时,借助科学技术促进伞头秧歌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商业演出、影视传媒等现代化手段,使伞头秧歌走上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伞头秧歌是一种具有我国传统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与我国古代传统的祭祀活动有关。伞头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民间音乐、武术、舞蹈、杂耍和戏曲等艺术形式,由普通的演唱发展成集体性的歌舞表演。

伞头秧歌有30多种舞蹈场图、10多首舞蹈曲牌和40多种演唱曲调。伞头秧歌的动作极为丰富、风格多变、活泼生动,可以通过舞蹈展现人们心中的热情。伞头秧歌在我国传统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出风格,在秧歌中独树一帜。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伞头秧歌的角色大量减少,曲牌也大量流失,演出的内容和结构出现较大变动,缺乏传承人,这使得伞头秧歌面临传承危机。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伞头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期推动伞头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伞头文化的相关研究

首先,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傩仪也有一定的关联。伞头秧歌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之一,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传承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伞头秧歌也有独特的社会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重视,伞头秧歌的队伍得到了壮大,表演内容上增添了很多新鲜的元素,这促进了伞头秧歌的发展。伞头秧歌逐渐从原始的广场艺术转变为现在的剧场艺术,这标志着伞头文化已经走向成熟。

其次,伞头秧歌受地域的影响,只在晋、陕地区流传,无法实现全国流传。通过深入研究可知,伞头秧歌文化的最终形成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伞头秧歌文化开始具有娱乐性,内涵也更加丰富,表演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可以很好地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伞头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要摒弃一些较为低俗的内容,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理念,实现健康发展。

再次,伞头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政府的重点保护才能顺利且健康地发展下去。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不断丰富伞头秧歌文化的内涵,避免其过于世俗化,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独特的、适合伞头秧歌发展的道路。因为伞头秧歌与我国其他秧歌活动的盛行区域不同,不同地区的秧歌在艺术特点、背景渊源、发展情况等方面各有不同,人们需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特色,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伞头秧歌的保护与发展方向

首先,伞头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因为传统民间艺人对伞头秧歌文化的了解比较少,特别是对于伞头秧歌的未来发展方向、传承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强调伞头秧歌的学术价值有利于全国的伞头秧歌艺人更有针对性地研究这门艺术。伞头秧歌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民间歌舞艺术表演,吸收了我国音乐、武术、舞蹈、杂耍和戏曲等艺术形式,所以,加强对伞头秧歌文化的保护也有利于深入研究相关的民间音乐、武术、舞蹈、杂耍和戏曲等多种艺术。

其次,伞头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深入分析我国各地区伞头秧歌艺人无师承关系的内在原因。伞头秧歌的艺人能够无师自通地将多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不依赖师承就可以掌握这项民间艺术,并具备高超的即兴表演技能,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加强对我国伞头秧歌艺术的保护力度还有助于深入研究解决伞头秧歌保护和传承危机的办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伞头秧歌文化如果固守传统,就会逐渐走向消亡。只有提高伞头秧歌的竞争力,及时解决伞头秧歌表演与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伞头艺人的表演积极性,积极地为伞头秧歌相关活动提供建议,才能让伞头秧歌在我国有效地发展与传承下去。

再次,伞头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可以为当下的非遗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只有充分了解伞头秧歌文化,才能以更好的方式促进伞头秧歌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伞头秧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以伞头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参考。相关人员要深入研究与伞头秧歌文化相关的资料、档案、古籍等,科学合理地利用文献、馆藏实物,结合实地的调研与采访,将查阅的历史资料与伞头秧歌发展现状进行对照,呈现民间伞头秧歌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伞头秧歌艺人的现状。伞头秧歌文化要积极进行创新,具有表演特色与新的艺术思想。

相关部门要以现存历史档案为基础,最大限度促进伞头秧歌的发展,全面、细致地了解伞头秧歌文化以及伞头秧歌活动的内容、表现力、影响力等,既要让伞头秧歌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为大众定期普及伞头秧歌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伞头秧歌文化的接受度与喜爱度。

三、结语

伞头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必须加大保护力度,让其得到传承与发展。相关部门要充分了解伞头秧歌文化的发展背景,并针对伞头秧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丰富伞头秧歌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接受伞头秧歌这门传统艺术,彰显其魅力。

伞头秧歌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古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過这门艺术充分展现出来。伞头秧歌文化能流传至今,足以说明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人们要将伞头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当下的重要工作,让伞头秧歌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文化研究项目“太行山东麓地区民间伞头艺人文化研究”(HB19WH13)。

作者简介:于向辉(1977-),女,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

猜你喜欢

秧歌文化遗产舞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