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封面的多模态视觉语法分析
2021-08-06吴少群
《时代》周刊以一组抗疫群像图片作为封面,通过文字、图像和人物造型的建构,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杂志封面语篇,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角度研究《时代》周刊抗疫群像中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构建,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力量,共同对抗疫情。
艺术工作者能够将强大的共情能力和美学观念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直抵人心的海报和插画等作品,为科普、警醒、鼓励、宣传不断提供新的灵感。本文以视觉图像语法理论为视角,分析《时代》周刊发布的抗疫群像是如何构建意义,从而传递信息、宣扬精神的。
一、视觉图像语法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种符号与他人互动交际,包括文字、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多模态语篇越来越普遍,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我国学者为多模态语篇研究作出了贡献,既推动了国内语言学的研究,又加深了学界对符号学的认识。例如,李战子分析多模态话语的教学意义,叶起昌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网络话语,冯德正阐释了图像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
多模态语篇得到广泛运用并蓬勃发展。克瑞斯和勒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把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元功能延伸到视觉语法理论,从而提出多模态研究框架,即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图像中的要素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杂志封面的视觉语法分析
(一)语料分析
2020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组抗疫主题的群像封面,如图1所示。Ⅰ中的斯坦福女性正在自我隔离;Ⅱ中,已被确诊的母亲与女儿在护理中心一窗之隔茫茫相望;Ⅲ中正在工作的外卖骑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希望;Ⅳ中男主人的检测结果由阳转阴,一家人仿佛重获新生一般;Ⅴ中,德黑兰的俩姐妹在家中隔离,妹妹在阳台上若有所思;Ⅵ中意大利的放射科医师只能孤独地自我隔离。
《时代》周刊挑选了六位普通面孔,展现了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图1 《时代》周刊抗疫群像
(二)再现意义
1.叙事再现
Ⅰ中的斯坦福女性站在窗口,双手扶在窗台上,形成行动过程,展现了其与疾病的抗争;她侧过脸,双眼看向镜头,目光构成一个矢量,当矢量仅仅由图中参与者的眼光方向构成时,就形成反应过程,瘦弱的身躯投射出犀利的目光,警惕着眼前的一切。
Ⅱ中的女儿坐在院子里,脚踩在地上,双手合十,夹在膝盖处,构成两个矢量,形成行动过程,展现了对母亲病情的担忧和紧张;母女俩的目光都正视镜头,构成两个矢量,形成反应过程,目光紧逼观众。
Ⅲ中,北京外卖员正在街上接单,双手扣头盔的动作形成行动过程,展现他在疫情期间忙碌的工作状态;他佩戴口罩,目光直视正前方,落在远处,形成反应过程,眼神充满希望。
Ⅳ中有一系列的行动过程,母亲单手抱着女儿站在门前,对女儿呵护有加;父亲一手护着儿子,一手撑在门上,展现对儿子及整个家的守护;一家四口正视镜头,目光构成多个矢量,父母眼神温柔坚定,儿女眼神里则是孩童的天真和羞涩。
Ⅴ中妹妹双手随意搭在围栏上,站在阳台上,这一行动过程展现了妹妹寄居姐姐家的孤独感;妹妹的目光瞥向远处,该反应过程体现了妹妹对外出的渴望。
Ⅵ中,意大利的放射科医生双手垂在两侧,站在门前,该行动过程展现了医生无所适从的状态;目光看向观众,构成反应过程,神情落寞,展现了当时的状态。
2.概念再现
六幅图中都有表明主人公身份信息的文字标签。
Ⅰ中的斯坦福女性在室內佩戴口罩,表明她是感染者的身份;身着家居服、紧闭窗户表现她正在自我隔离;服装、口罩、窗户以及家具都是白色系,说明了她此时的苍白无力之感。斯坦福女性是这些部分的承载者,但她的目光并不脆弱。
Ⅱ中一窗之隔的母女代表疫情中被迫分开的亲人,疫情无情,但无法分割人间亲情;窗台的盆栽和花坛的一丛绿化是对生的渴望。
Ⅲ中,曾经拥挤热闹的街道因为疫情变得清静,马路上只有零星车辆,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服装上的字样表明了人物身份,疫情之中,服务行业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又保障了就业,体现了担当和责任。外卖员准备出发的姿势,展现普通群众对岗位的坚守。
Ⅳ中只有父亲戴口罩,暗示其曾为疑似感染者;母亲握紧女儿的手、父亲用手护着儿子的姿势象征一家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Ⅴ中姐姐的影子映在窗户上,以虚化的形象位于图片上方,暗示她对妹妹的关爱。
Ⅵ中的人物戴着蓝色医用口罩和手套,表明其医护人员的身份。
(三)互动意义
1.人物眼神接触
Ⅲ和Ⅴ中人物眼神接触为非凝视,说明他们与读者没有交互行为,属于互动意义中提供类,展现了这些群体在疫情中的状态:Ⅲ中的外卖员属于服务行业,疫情时仍在一线奋斗,给予人们帮助和希望;Ⅴ中人物身份是叛逆的妹妹和犹豫的姐姐,她们眼神无对焦,表露出家庭矛盾愈演愈烈。
就凝视而言,Ⅰ、Ⅱ、Ⅳ以及Ⅵ中的人物索取读者关注。Ⅰ和Ⅱ是感染者及其家属对政府抗击疫情举措的质疑,同时提醒民众重视疫情;Ⅳ是与读者分享一家人重获新生的喜悦;Ⅵ是一种求助,渴望外界关注当地疫情。
2.社会距离
Ⅲ使用近景镜头,拉近了外卖员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忙碌的服务人员产生敬佩和感激之情。
Ⅰ、Ⅳ、Ⅵ采用中镜头。Ⅰ和Ⅵ中的人物都在自我隔离,Ⅰ中的斯坦福女性只露出上半身,展现出更加警惕的姿态;Ⅵ中的医生则将全身呈现在镜头前。Ⅳ中一家人整齐站在一起,全身出现在镜头中,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感觉。
Ⅱ和Ⅴ结合中、远镜头展现人物距离。这两幅图中的人物是亲人关系,但展现出不同的家庭气氛。Ⅱ中,母亲为远镜头,因物体遮挡只呈现上半身,女儿为中镜头,呈现全身,母女虽有一窗之隔,但内心贴近;Ⅴ中,姐姐的脸被虚化,以远镜头形式呈现,妹妹是中镜头呈现,只露出了上半身,姐姐的爱实则是对妹妹无形的束缚。
3.视角关系
视角可以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层面,Ⅴ中的妹妹属于侧面角度,拉开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拉开与图像参与者的距离,展现了妹妹对自由的渴望;其余图像均采用正面角度,拉近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关注人物的心理需求。
垂直视角层面,这六幅图均采用平视角度审视图像参与者的内心,呈现了人物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大家都是疫情下的普通个体。
(四)构图意义
六幅图中,人物被置于中心位置,具有显著性,表达了疫情对个人的影响。文字放置边缘处,说明了人物信息。图像与文字构成整体,不仅映射社会现实,而且传达了呼吁人们重视疫情的主题思想。
Ⅰ、Ⅱ、Ⅳ和Ⅴ的文字处在图片右边,属于新信息地带,说明他们受到疫情的影响,身份和心理有了变化:往日辗转朋友聚会的斯坦福女性独自居家隔离;朝夕相处的母女被玻璃窗隔开;曾疑似感染者的父亲更加珍惜家庭和生活;叛逆的妹妹困在家中无法外出。
Ⅲ和Ⅵ的文字被置于图片左边,属于旧信息地带,暗示人物未发生太大变化:外卖员依旧忙碌着送餐,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医生忠于职守,时刻关注家庭及民众健康。
Ⅱ的杂志主题信息被置于图像右下方,属于现实信息地带,说明Ⅱ是最普遍的现实情况;Ⅳ的文字信息上下对半分布,说明Ⅳ是现实情况,毕竟多数疑似感染者并没有那么幸运。Ⅲ的个人信息上下参半,暗示Ⅲ的个人生活状态较理想,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抗击疫情,民众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三、结语
《时代》周刊封面设计中的图像、颜色和文字三种不同的模态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勾勒出普通个体的生活现状,强调疫情对个体的影响。这一组群像图片寓意凝聚社会力量,呼吁全球重视疫情。疫情面前,全球大大小小的杂志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敬意、对新生活的渴望。本文从多模态语篇理论层面分析杂志封面语篇,为读者赏析杂志封面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既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杂志封面赏读能力,又能帮助设计者设计出更好的封面作品,这反映出多模态语篇的社会实践性和实操性。
(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吴少群(1996-),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