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中羊的意象分析
2021-08-06杨子菲
《误杀》讲述了一个父亲李维杰为了保护家人而误杀他人的故事。在影片中,羊一共出现了7次,不但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符号,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羊代表了善良与救赎等情感,导演通过羊这一意象对人类世界进行反观,也是对于人物心理的一种隐喻,代表了群体和个人的一种无意识心理,以此映射李维杰的社会处境。
一、善良与救赎的羊
羊是食草类哺乳动物,由于温顺、温和的性格以及可爱的外形,具有吉祥、祥瑞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不仅可作为肉类,以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而且其皮毛也可制作成保暖品,供人类使用。另外,古人祭祀时的“三牲”中含有羊。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执贽》中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这写出了羊身上所具备的温顺善良、仁义知礼等美好品质。在现代,羊依旧延续着吉祥与美好的象征。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羊都是善良与美好的象征,但同时,羊又是软弱的,人们对它寄予了美好的期待,也把软弱易欺的性格赋予了它。
《误杀》的片名刚出来时,观众就听到一声羊叫,紧接着,影片正式开始,李维杰在寺庙前给僧人布施,僧人的身后就有羊群跟隨。此时的羊代表了善良以及对人类的救赎。作为祥瑞的象征,羊群被赋予了灵性,同时也象征着李维杰对善良与平和的向往,僧人在接受李维杰布施后说的“身体健康,充满力量”也印证了这点。
李维杰回家后,为老婆摘了玫瑰花,家中镜子上的“合家平安”,两个女儿的名字——平平和安安,这些小细节突出了李维杰非常爱家人并且珍惜美好的生活。李维杰布施的行为也寄托了他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异国他乡打拼多年,生活终于有了一些起色,与妻子恩爱有加,两个女儿聪明可爱,此时的李维杰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
随着剧情的深入,李维杰在处理了妻女的误杀事件之后去寺庙忏悔,羊从他旁边经过,此时,羊所代表的含义有了变化,它们非常软弱,在祭祀中代表着救赎,一方面暗示着作为外来者的李维杰一家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另一方面也是李维杰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李维杰来到寺庙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悔过,但是他并不会因此放弃保护家人,想寻求神明对自己的认同,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矛盾的心态,此时的羊折射出了他内心的想法,象征着善良弱小之人的悔过之心以及期望得到神明庇佑的心理。
二、替罪的羊
替罪羊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古犹太教,据《圣经》记载,上帝为了考验亚拉伯罕对他的忠诚,叫他杀死自己的独生子以撒,并献祭给上帝。亚伯拉罕准备拿刀杀儿子时,有个天使阻止了他,让他用一头公羊代替,于是,亚伯拉罕便将小树林中的公羊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祭上帝。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替罪羊”来源于《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齐宣王因为不忍看见牛颤抖的样子,就用更加弱小的羊来代替牛进行祭祀。可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替罪羊一词早就有,并且它的指向往往是弱势群体,指代人受过之人。
替罪羊在电影中有过两次呈现,第一次是警察桑坤因为被投诉,与别人发生冲突,李维杰进行劝阻,随之也与他发生了冲突,桑坤因为暴怒,掏出了自己的配枪,无处发泄的他打死了一只路过的小羊,小羊成为人类社会冲突的发泄口,成了名副其实的替罪羊。同时,羊的身上也反映了李维杰等普通民众的社会处境。
警察可以为了破案捏造证据;警察局长的儿子弄伤了别人的眼睛却可以全身而退,因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就可以胡作非为而不接受制裁,只需赔钱了事;赔偿金被克扣,10万元的赔偿金最后到伤者那里变成了6000元;警察局里存在严刑逼供现象,这些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人们的冲突、矛盾发泄在羊身上。这只被警察桑坤打死的羊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处境的展现,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又敢怒不敢言,只能一直被剥削。
羊被打死之后,李维杰认识到了警察的暴虐,这也让他心生一计。在开棺验尸时,本该装有素察尸体的棺材里却躺着那只被警察桑坤打死的羊,李维杰用羊换了素察。
这只羊因为李维杰与桑坤的冲突而成为替罪羊,也成为李维杰一家“清白”的证据,帮助李维杰承担了罪责,它象征着弱势群体的牺牲。
影片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羊的意象,表达了多重含义,羊的牺牲也暗示最后李维杰为家人所作出的牺牲。
三、羊群与集体无意识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提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个体无意识对应的是情结,而后者就包括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集体无意识就会被唤醒、激活。
影片的英文名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思是“没有牧羊人的羊”,这是《圣经》中对于乌合之众的描绘,乌合之众就是一种群体心理,最终会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这里的羊群指代普通群众,人们因为各种各样欲望的驱使,被卷入一股力量之中,成为羊群的一分子,最终演变成暴力事件。
影片《误杀》中,警察第一次去到平平的学校找她时,教师正在讲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离群,所以会被大型动物吃掉,这说明羊需要在群体里才能更好地生存。羊的视力不好,一方面指李维杰抛车时,有羊群经过,羊群看到了他抛车的过程,但可能因为视力不好,并没有看清,这暗示了帮助李维杰作证的人们可能并不清楚事实,他们通过李维杰有意识的灌输,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记忆状态,并且他们是一起去的警局,彼此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在不知不觉间做了伪证。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当某个心理达成一致形成乌合之众后,便会具有高涨的情绪化和行动化。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构成了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生活模式、职业、性格或是智商相同与否,他们成了一个群体的事实让他们拥有了一种集体的思想,这使他们的感受、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孤立时的状态不同。
在警察带着李维杰一家去墓地准备开棺验尸的时候,群众和记者非常多。当棺材中没有发现素察的尸体,而是一只替罪羊时,人们的情绪高涨并且快速传染,群众与警察之间积蓄已久的矛盾由此爆发,群众丧失了理性,愤怒地冲进来袭击了警察,造成一片混乱,他们希望发泄平日的不满,这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相对平和的社会环境,就像影片最后的街头采访中说的“羊有草吃就足够了,才不会在乎你有没有薅羊毛”,说明弱势群体只求生存的希望都很难实现,也暗示了这场暴乱是由积蓄已久的矛盾所引发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展现。
四、离群的羊与个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个体无意识蕴含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偶然的经验。它表现为一种自主结构——情结,具有自身的内驱力,宛如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对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产生着极为强大的影响。而情结背后可能是阴影,阴影属于原型。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人们的意识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
影片中,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一出场,就展现出父女之间的隔阂,她说父亲是葛朗台、小气鬼文盲,什么都不懂,这是对他们一家困窘的现状和对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嘲讽和不满。李维杰不舍得给安安买钢琴以及对于平平去夏令营的犹豫,都印证了这一点。
平平一回家就将房门关起来,可见平平与父亲是缺乏沟通的。父女之间的不信任让平平随时想要逃离,父亲的形象可能在无意识中已经成为平平的阴影,她不愿意成为与父亲一样的人。平平想去夏令营是因为很多贵族学校的精英都会去,可以认识很多人,机会很难得。
在平平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期待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形成一种个体无意识状态,导致她对父母产生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平平参加夏令营,并受到素察的威胁时,她就像一只離群的羊。离群的羊很容易被大型动物吃掉,这暗示了平平的命运,她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而是自己默默隐忍,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杨子菲(1995-),女,陕西泾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