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记录者
2021-08-06李璐
李璐
虹影和方方作为长江边的作家,都在记录、书写着当地人的生活,展现人们的生存境况,并引发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虹影《饥饿的女儿》与方方《风景》的写作视角,指出两部作品在写作视角上的相同点,即以家庭中最小孩子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及两位作家的不同之处,即虹影的个人化视角与方方的全知视角。
虹影,重庆人,在重庆长江南岸的贫民区里长大,1997年,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出版,引起轰动;方方,武汉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两岁随父母迁居武汉,傍水而居,1987年发表了小说《风景》,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一、写作视角的相同点
(一)以家庭中最小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贫民生活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以家中最小孩子六六的视角展开叙述。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六六的成长环境与家庭境况:腐朽、肮脏、贫穷。长江南岸的山坡上都是棚子,朽烂发黑,几乎没有任何排水、排污设施,垃圾随处乱倒,散发着奇特的臭味。家里八口人住在不到10m2的正房以及一间小阁楼里,恶劣、拥挤的生活环境让一家人都没好脾气,个个暴躁,一点就着。
《风景》同样以家里最小的孩子——小八子的视角展现一家人的贫苦生活:父亲、母亲带着九个孩子住在13 m2的板壁屋子里,屋里只有一张大床和一张矮小的饭桌。孩子们睡在夜晚临时搭的地铺上。每天睡觉前,父亲点点数,知道儿女们都活着就行了。父亲也从来没有好脾气,他从未对儿女们给予过父爱,对儿女们常常拳打脚踢。
(二)为主要人物设置身世悬念
《饥饿的女儿》中,六六不断在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小说一开始,六六就从自己的生日开始解密:“十八岁之前,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意与人提起。不错,是十八岁那年。”小说不断地从六六的视角抛出谜团,结尾才告诉读者,六六是母亲的私生女,现在的父亲只是她的养父,作者不断地调动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跟着作品去探寻真相。
《风景》中的七哥也是方方塑造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身世一度引起父亲的怀疑。所以,七哥出生的时候,父亲根本就没正眼看他。在七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更是粗暴凶残。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不受家人待见、睡在床底下的七哥最后成了人物。读者跟随小八子的视角,探究七哥到底经历了什么。悬念的设置为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
(三)代入厚重的历史
在《饥饿的女儿》里,母亲怀六六时,正是1961年的冬天,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最后,母亲和六六都活了下来,但是饥饿却深深印在六六的脑海里,连她自己都感到惊奇,感觉在母亲的子宫里,她就已经意识到了饥饿的可怕。童年时期,家中贫穷、人又多,六六常常被饥饿折磨,梦里总是找不到饭碗,却能闻到肉香,她甚至愿意給吃饭的人下跪,醒来又开始憎恨自己,饥饿如噩梦一般缠绕着六六。从六六的视角,读者知晓了过往的饥饿岁月。
《风景》中,读者同样能从小八子的视角看到他们一家的饥饿生活:1961年,九个儿女都饿得伸着小细脖子望着父母。小说重点写了小八子的七哥,他常常很饿很饿,看见别人吃东西会忍不住流涎水,时间长了,下巴那里留下了两道白印子。七哥因为饿得受不了,经常会去抢其他小朋友准备送到嘴里的食物。五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的食物不够吃,七哥常常去捡破烂,到菜地里捡菜叶子,到野湖里挖藕。
这两部作品都让饥饿走出了文本,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饥饿的时期。
二、写作视角的不同点
(一)虹影的个人化视角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虹影有六兄妹,她排行第六,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重庆长江南岸贫民区的板房里度过的,所以,她对底层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
小说中,六六的视角就是虹影本人的视角,她对于贫穷、饥饿、腐朽的生长环境抱有一种挣扎与逃离的情绪。而当真正挣脱、逃离后,再回望那段岁月,虹影曾经那种对一切耿耿于怀的情绪有了转变,想要寻求救赎与原谅,因此,她笔下的人物尽管有对抗、有疏离,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对爱的渴望、是亲人间的温情。
从《饥饿的女儿》六六的心理活动中,读者可以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切情感:“在母亲与我之间,岁月砌了一堵墙。看着这堵墙长起草丛灌木,越长越高,我和母亲都不知怎个办才好。其实这堵墙脆而薄,一动心就可以推开,但我就是没有想到去推。只有一两次我看到过母亲温柔的目光,好像我不再是一个多余物。这时,母亲的真心,似乎伸手可及,可惜这目光只是一闪而逝。”作者把那种隐藏在母女心里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虹影的个人化视角体现了她对底层生活的把握与书写的真实性。
(二)方方的全知视角
《风景》是以小八子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小八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刚出生16天就死了,父亲用一口小小的棺材把他埋了,小八子不参与一家人的生活,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着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这样的视角可以从作家的成长环境来解读。与虹影不同,方方随父母迁居武汉,知识分子家庭的背景让她在了解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时,以一种超越生活的目光来反观人们的文化贫瘠与精神空虚,她能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观照底层百姓,作品常显出一种冷峻、批判的态度。
在《风景》中,母亲是一个美丽又风骚的人,她离不开父亲。父亲打母亲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母亲常常会故意挑起是非,这样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并且,母亲在知道自己的大儿子让邻居的老婆怀孕后,没有意识到儿子做错了事情,反而还认为儿子有出息。方方以一种冷峻的反讽批判了底层人的精神麻木。
同样,七哥从小被父亲拳打脚踢,甚至被打到全身灼热、伤口溃烂长蛆,父亲也不管不顾,七哥还被姐姐大香、小香欺负。在这样的家庭,读者看不到亲人之间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屑,关系冷漠。七哥一心想成就事业,最后终于成了个人物。此时,父亲和姐姐大香、小香反而又来巴结七哥,这在七哥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人性的粗俗与丑陋是方方不断揭露的本质,正如方方自己在谈七哥这个人物时说过:那个地方只要你路过时看过几眼,便会知道那里的人们是怎么个活法,尤其你会明白在那杂乱无章、惨淡僻陋的小巷中,必然会走出七哥这样的人。
三、结语
不管是虹影的个人化视角,还是方方的全知视角,都向人们展示了长江边那些贫穷、普通家庭的生存境遇。不论是虹影的底层情节,还是方方的文化焦虑,都值得读者关注。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