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开慧,永远的“骄杨”

2021-08-06隋坤

环球人物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杨开慧长沙

青年时期的杨开慧。

位于长沙城南的识字岭,如今并没有山岭了,是一处繁华闹市中的市民公园。公园正中央的杨开慧就义纪念碑,沉静注视着眼前的欢声笑语,也无声记录着当年的腥风血雨——上世纪30年代,此处是荒郊,有野岭,成了天然的刑场。1930年11月14日上午,杨开慧就站在这里,高喊“牺牲我小,成全我大;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慷慨赴死。行刑之时,她向着井冈山的方向微微侧身,远眺那片被理想照耀的土地。而她身后不到6公里处,便是她和毛泽东年少时见过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橘子洲头。

她是真正能读懂毛泽东的人

位于长沙县东北隅的开慧镇群山环绕,松竹茂密。不远处的飘峰山上,泉水潺潺,怪石林立。潜在山林中若隐若现的玄帝古寺,传来晨钟暮鼓。一切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距离长沙主城区30公里,若要乘坐公交,需转乘4趟才能抵达。即便公交不便,小镇的游客仍以每年20%的增幅快速增加,原因无他,只因杨开慧的故居、祖宅就在这里。她生于此,辗转一生后回到此,又在此被国民党抓捕。

1901年11月6日拂晓,一个女婴迎着万朵红霞出生了。父亲杨昌济感慨中华民族处于苦难深重之时,于是给女儿取名开慧,号霞,字云锦。他期望女儿在这艰难世道中如云霞般灿烂。

杨昌济不是寻常的乡贤。1898年,他进入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读书,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私交甚密,后游学日本、欧洲近10年。这位见过世面、接受新思想的开明父亲,对杨开慧产生深远影响。她7岁那年,父亲特地从国外来信,要求她上学读书。杨开慧纪念馆群工部讲解组组长尹玲告诉记者:“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杨开慧是长沙县第四十初级小学的第一批女学生。”

杨开慧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学善问。在杨家祖宅里,杨开慧卧室的窗前摆着书桌。《环球人物》记者从书桌向窗外望去,目光所及之处是四四方方的天井和斜斜的屋檐。100余年前,杨开慧就曾托腮坐在这里思考心中的问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当时杨开慧在读的横粹女校校长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亲自上课,给学生们讲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等。杨开慧对这些革新社会故事听得格外认真。课间休息时,杨开慧与几个同学谈到长大想做什么,杨开慧说:“我将来只做我愿意做的事,我不愿意做的事,死人也不做。爸爸常对我讲,一个人从小就要有理想,有气节。事情愿不愿意做,要看对救国有没有好处。”

1913年,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教员,教授哲学、教育学等课程。杨开慧跟随父亲来到古城长沙。当时的长沙民生凋敝,啼饥号寒。眼看此景,杨开慧进城的喜悦被冲得一干二净。百姓为何挨饿?长沙为何萧条?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为何还是没有出路?敏锐多思的杨开慧有很多疑问,父亲杨昌济成了她最好的解答者。

恰在此时,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杨昌济的学生。1914年的某个下午,杨开慧在家中读书,忽闻父亲连声叫“好”。她问父亲为何兴奋,父亲递给她一本《讲堂录》,那是毛泽东的课堂笔记,共有1万多字。读到那句“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时,杨开慧不禁对这个胸怀天下的人产生了好奇心。

某个星期天,毛泽东跟同学来到杨昌济家中讨论时事,客气地向杨开慧打招呼:“听杨老师讲,你在家发愤自修,已经读了很多书了。”杨开慧接话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呀!”毛泽东听后一愣,杨开慧笑道:“我看过你的《讲堂录》呢!”毛泽东顿时对老师家的聪慧女儿刮目相看。

杨开慧位于板仓的祖宅,卧室的窗前摆着书桌。(本刊记者 隋坤/摄)

清水塘22号,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第一个家。(本刊记者 隋坤/摄)

此后杨家的师生讨论,杨开慧也加入其中。军阀、战乱、世界大战、中国苦工……种种话题,自由论说,杨开慧的思想日益成熟起来。

杨昌济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随之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生们也多有探讨。毛泽东就在杨昌济讲授的《伦理学原理》课本上写过一段批注:“吾尝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兒之从母腹胎生也。”杨开慧读到这句批注后,誊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杨开慧》系列报告文学作者余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道:“杨开慧思想活跃、眼界开阔,早早有了自己的理想,是那时少有的进步女性。她爱上毛泽东的同时,也是坚定自己的理想。”

1918年,杨昌济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全家北迁。同年8月,毛泽东为筹集新民学会赴法留学费用,也来到北京,一度暂住杨昌济家里。在与杨昌济谈及自己所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时,杨昌济似乎对他“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的论断有疑问,杨开慧却插话道:“人家用枪炮来(侵略)了,你不用枪炮对付又怎么办?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毛泽东感到了杨开慧与自己的思想相通,两个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年轻人不久确立了恋爱关系。“过去更多看到毛泽东对杨开慧的影响,事实上,杨开慧对毛泽东同样影响至深,她是真正能读懂毛泽东的人。在湖南学子赴法国留学前夕,只有杨开慧预料到了毛泽东很可能会选择留在国内。”余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杨昌济卧病在床,杨开慧就在床前给父亲朗读爱国学生的文章。第二天,她与嫂子李一纯来到北大校园,找到了学生代表邓中夏等人,参与了声讨会。

1920年,杨昌济去世后,杨开慧回到湖南,就读于教会学校福湘女中。这个“刺头”让学校高层颇为头疼:她先是以“自由”之名坚持了自己剪短发的权利;随后将《新青年》《湘江评论》《新湖南》等进步报刊在校园内传播;又在校刊上发表《呈某世伯的一封信》,泼辣地揭露不合理社会现象,抨击封建军阀的腐朽,宣传救国救民之道;还在杂志上发表《致某公书》,认为良心的力量像太阳一样大、光像太阳一样亮,呼吁一切有良心的人应该有责任扫除黑暗,使其变成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

“受开明家风和救国理想的影响,无论是否与毛泽东相恋,杨开慧走上激进的革命道路是大概率事件。她的兄长杨开智上大学时就是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创建人。只不过,与毛泽东的相恋让她的革命之路迅速找准了方向。毛泽东与杨开慧从来不是谁依附于谁的关系,毛泽东早年的思想有杨开慧的智慧在闪光。”余艳说道。

1920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了。1921年冬,杨开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自责于小看了妻子的胸怀

2021年6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长沙八一路的清水塘。这里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婚后的第一个家。门前两方明亮的池塘,如今依然碧波荡漾。

1921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清水塘的家成为了湖南支部的秘密机关。1922年,杨开慧协助毛泽东等人在此建立了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杨开慧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身兼秘书、机要、文印、联络、总务等多种职务。余艳告诉记者,毛泽东曾评价过自己所有秘书,结论是“杨开慧最出色”。当年他们手头拮据,连写东西的纸都要一省再省,毛泽东经常将想法写在某张纸的某个角落里,然后各种勾线连接。这些手稿正是由杨开慧整理,才形成了毛泽东的诸多报告。

在清水塘生活期间,他们迎来了长子岸英。平日的清水塘很热闹,但杨开慧还是保持警觉。为了减少响动,她给大门的门环包上了布条,还用镜子做了暗哨。她将秘密文件装在枕头箱里,日日枕着睡觉。她与周围农民的关系十分要好,一旦出现陌生人,农民们会主动跑来告诉她。正是有了杨开慧出色的保密工作,毛泽东才心无旁骛地参与指挥了1922年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

1923年,毛泽东上了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长赵恒锡的通缉名单,只能暂避上海。几个月后,杨开慧回到长沙东乡板仓生下次子岸青。杨开慧十分想念肩并肩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岁月,于是写信给丈夫要求同去上海,没想到毛泽东却在《贺新郎·别友》中写道:“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杨开慧十分生气,认为丈夫觉得自己是只知儿女情长的旧式女子,没有发现自己的革命热情。毛泽东得知妻子生气的原因后,颇为震惊,他自责于小看了妻子的胸怀,很快便将杨开慧母子接到上海。

此后,杨开慧与毛泽东并肩走过上海、湖南、武汉,她曾帮助沪西纱厂的女工们办起夜校,向她们传播妇女解放、无产阶级大团结等进步思想;也曾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冲,组织农民夜校,向农民进行革命宣传。直至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生下第三个儿子岸龙的杨开慧察觉到,与毛泽东分别的日子恐怕又要来临了。8月,为了安全,毛泽东让杨开慧母子回到板仓。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率领工农革命军远赴井冈山。彼时,远在板仓的杨开慧忍不住对毛泽东的思念,写下了大量手稿。“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此后三载,时局紧张,杨开慧只收到毛泽东用暗语写的一封信,说他“出门后开始生意不好,现在好了,兴旺起来了” 。除此之外,杨开慧收到的更多是噩耗:1928年3月,好友郭亮被杀害于长沙司门口;1928年5月,好友向警予惨死在敌人手下;1928年8月,好友郑家奕被装在箩筐里扫射致死;1928年,朱德妻子吴若兰被砍头示众。杨开慧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命运:“不知何解,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好像自死神那里飞来一根毒蛇样的绳索,把我缠着,所以不能不早作预备!”

1929年下半年,杨开慧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信:“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但是倘若真个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風骤雨的侵袭!”

1924年,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在湖南长沙合影。

杨开慧把这些手稿藏在两处墙缝里,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被发现。余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当年发现手稿时,外层用防水材料包裹得很严实,但内部依然发现了被水侵蚀的痕迹。那其实是杨开慧写下这些手稿时流下的泪水。”

2013年,为了创作《杨开慧》系列报告文学,余艳曾在相关单位的配合下,独自点一盏煤油灯,在断电的杨开慧卧室中写了一夜稿件。她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当初杨开慧就是那样度过了无数个夜晚。那一晚我又冷又饿,晃动的煤油灯和昏暗的环境让我害怕到颤抖。我想象不到杨开慧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坐在那里是什么感受。”

危险迫近。杨开慧给堂弟杨开明写的那封托孤信,还没来得及送出,杨开明就不幸被捕,随后被押枪决。1930年10月底的某天,杨家周围忽然多了很多形迹可疑的人,“她从容地在卧室旁边的杂屋里烧毁了数份秘密文件,回到卧室后就被敌人抓走”。尹玲指着杨开慧卧室旁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对记者说道。

国民党当局用尽方法要杨开慧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但即便他们编造出“毛泽东已经牺牲”的假消息,杨开慧依然说:“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我与毛泽东不仅是夫妻关系,更重要的是革命的同志关系、战友关系,要我背叛毛泽东是痴心妄想。”

国民党当局又命令她的好友李淑一去劝说。面对好友,杨开慧泪流满面:“生命的灯火一旦熄灭,一切物质和精神随之消亡。可是,我是妻子,要保存我志存高远的爱人;我是党员,当灾难来了就当叛徒,至少是逃兵,我还是人吗?你去跟牺牲的向警予、郭亮他们说去,如果能唤回他们,我跟你走。你,能吗?”

亲戚的劝说更加直白:“毛泽东人都死了,你搭上性命为‘死人扛名节有何意义?”杨开慧说:“他死了,红军队伍还在,一个红军领导的家属说变就变,所有的红军将士怎么辦?”

在入狱的第九天,软硬不吃的杨开慧磨完了国民党当局的耐心。他们开始对杨开慧动刑,皮鞭、水牢……1930年11月14日,湖南省军阀何健下令枪决杨开慧。那一天,正好是杨开慧过完生日的第八天。“杨开慧是坐着三轮车去的识字岭。她仔细辨认着方位,站了一个角度,面向井冈山。正因为角度稍偏斜,子弹没有当场致命,刽子手又上来补了一枪才离开。”余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道。当天下午时分,有人报告,杨开慧似乎还趴在那里没有死,于是刽子手又来到刑场补了一枪。“杨开慧最后是血流尽疼死的,挣扎时,她用手在识字岭的土地上挖出了两个血坑。”

杨开慧死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在寄给杨家亲戚的信中,他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此后,对杨开慧的怀念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1957年,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直上重霄九。”1961年,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中写道:“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此次,《环球人物》记者在识字岭结束长沙之行的那天下午,长沙天气阴凉,识字岭公园里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孩子们在跑,老人们在笑,一群进行党建活动的大学生在杨开慧就义纪念碑前举着拳头,齐声宣誓道:“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拼搏精神,就是我们当代青年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杨开慧长沙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湖湘红色文化—杨开慧文化创意系列
杨开慧:“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我爱长沙
张伟大的诗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红领巾请杨开慧烈士望党旗
杨开慧烈士就义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