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撇”一“捺”撑起教师梦
2021-08-06陈且
陈且
“家校共育”的种子
1993年7月,单颖华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老师。在单老师的眼里,只要老师心中怀有对孩子的爱,付出十分的真心,孩子们就会亲近你、爱戴你,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执教六年,单老师一直践行自己的理念,深受孩子们的爱戴。
可是,1999年的那个教师节,一个小男孩却狠狠地给她“上了一课”。
那天,单老师满心欢喜地走进学校,孩子们就面色凝重地跑过来对她说:“老师,不好了!小鹏又要发脾气了,要打人了!”小鹏是单老师教的三年级的一个孩子,脾气有些古怪,经常与同学闹矛盾。对他,单老师也是一视同仁、爱护有加,所以单老师有信心小鹏是听自己的话的。
走进教室,就见小鹏骑在一个孩子身上,拳头毫不留情地砸向同学的脸上。单老师制止道:“小鹏,住手!”
他居然完全不听单老师的话,像失控的野兽一样,脸上的怒色更甚。单老师急忙跑过去制止他,谁知小鹏居然大胆到朝单老师的腰上狠狠踢了一脚。单老师一阵钻心的疼,支持不住身子靠倒在了墙边。看到单老师受伤,小鹏停住了,面露愧色,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单老师努力站起来,把被打的孩子抱了起来,再看向小鹏时,他却又恢复了那副暴戾、不可一世的神情。单老师一边把挨揍的学生送进医院,一边在想怎么会有这么顽皮的孩子?看着自己身上的黑脚印,单老师气得想哭,教师节被学生踢,真是又伤心又气愤。
伤心归伤心,但还是要教育小鹏,让他改正错误。单老师把小鹏找到办公室,压住委屈和怒火问:“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冲动,非得要动手打人呢?”
“他动了我的笔盒。”他答得快,脸上丝毫看不出悔意。
“就因为这个?”
“他都没有问过我,就翻我的东西!”他倒生起气来了。
单老师耐着性子说:“凡事都可以沟通,为什么一定要动手呢?”
“我就是这样子的,谁让他们惹我。你也不要惹我,他们都说我傻的。”好像单老师的话戳中了他怒穴,他更生气了,还翻起了白眼。
第一次,单老师觉得“爱”对一个孩子起不了作用,小鹏为什么会这样?她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许久想不出答案的单老师觉得与其一个人在盲目使劲瞎想,不如真正去了解小鹏,了解他的家庭、他的成长。
去了不知道多少次,与小鹏的父母推心置腹才了解了小鹏的所有情况,这才解开了单老师的疑惑。原来他的父母喜欢喝酒,母亲在孕育他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喝酒。小鹏的爸爸比较暴躁,教育小鹏最多的就是拳头。
单老师这才知道是家庭教育影响了小鹏的成长,她劝说小鹏母亲,并一起带着小鹏到医院检查,确诊小鹏得了狂躁症。所幸,只要定期服药,情况会好转,并最终根治。
单老師不仅劝说小鹏父母对孩子要好言相劝,不能总是打骂,一边又在学校客观处理小鹏与学生的冲突,不偏不倚,大家也很信服。单老师还经常找小鹏谈话,关心他、教导他,久而久之,小鹏开朗了,和同学们的相处也和睦了。
毕业那天,小鹏挠着头说道:“老师,三年前的教师节我踢了你,对不起,我——” 单老师握住他的手,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从这件事开始,“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便扎根在单老师的心里,对孩子的爱不能单一。
老师们的互助站
2017年,单颖华老师成为广州市荔湾区单颖华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后,把“家校共育”的理念作为核心,帮助老师们解决了不少问题。
乐贤坊小学的吴老师2017年加入了单颖华工作室,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吴老师负责的班级是小学中年级,孩子爱玩,但是学业却很重。小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小杰贪玩,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成绩直线下降。吴老师非常着急,在工作室里找到了单老师,将孩子目前出现的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细细地说给单老师听,一边说还一边埋怨这孩子不省心,学习上不上进,考试不及格,拖了班级的平均分。
单老师提醒她,孩子调皮是天性,但一般对学习都是感兴趣的,她分析小杰可能是内心遇到了极大的困扰,才出现了厌学的倾向。建议吴老师要与孩子谈心,舒缓他在学习上的焦虑和挫折,同时,也要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内部是否出现变故,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是否催逼得太紧。
听了单老师的话,吴老师觉得有些羞愧,反思自己只是一味地埋怨,并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受他所感受的,或许还给孩子造成了额外的压力。
果然,小杰家长只是简单粗暴地送他去课后的补习班进行补课,补习班增加了不少练习,让本来就疲于应付课内作业的小杰对学习的兴趣更淡了一分,甚至出现了厌恶、逃避的心态。
吴老师建议家长减少补课时间,增加亲子沟通时间,而自己也及时了解小杰的近期状况。在家长配合下,小杰的脸上又露出笑容,成绩也提高了。
经过这次实践,吴老师真正体会到“家校共育”的内涵,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份越实践越有效,越实践越明了的教育方式。
老师们的小课堂
单颖华工作室聚集了来自荔湾区多所小学的老师,还邀请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室主任蒋亚辉主任担任工作室的导师。
工作室积极组织培训和对外交流活动,扩大老师知识面、加强老师理论修养,还及时开展课题研究会议,切实解决老师们的实在问题。
2020年春季学期,乐贤坊小学杨老师班有一个十分调皮的孩子,名字叫作小尹。小尹刚开学的时候情绪很难控制,经常大喊大叫,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又对她非常溺爱,不配合教育。
正当杨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工作室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面对独生子女家庭,班主任应如何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更好地与学校一起做好孩子教育工作”的网上研讨活动。研讨中,老师们认真分析,献言献策,其中一个观点让杨老师茅塞顿开:“对于不配合孩子教育的家长,要去贴近家长的内心,从而让家长有所改变。”
杨老师认为,之前自己总是站在班级和老师的角度去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转变思路后,家长马上接纳了杨老师的意见,帮助小尹转变了过来。
如何让单亲家庭的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如何引导家长关注家风建设和传承的问题?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行?……
像这类的讨论数不胜数,既符合现实需求,又能给同阵线的老师输送经验,老师们愿意讲、愿意学,最后受益是老师、家长与学生。
从教二十余载,单老师始终认为学校教育好比“人”字中的撇,家庭教育好比“人”字中的捺。“撇”与“捺”齐心协力、相辅相成,则“人”就可以迈开大步走向成功。如果其中一笔“短了”,或者“长了”,“人”就成了“瘸子”。正是这一“撇”一“捺”的智慧,撑起了单老师的教育梦想。
在单老师的主持下,凝聚了一帮有共同教育理想的年轻教师,他们的梦想从这里,将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