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照时空的精神脉动
2021-08-06徐朝
徐朝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孕育了光照千秋、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
2021年4月19日,“从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大型主题采访第一分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探寻当年赴东北创建根据地的干部团成员身上的精神烙印,仍能触摸到那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精神脉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站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记者眼前浮现出一副副生动的面孔——他们或许衣衫褴褛,或许瘦弱疲惫,但他们的眼神是那么执着,神情是那样坚定。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胜利召开,毛泽东思想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鲜为人知的是,很多代表是历尽艰辛才抵达延安的。其中,有不少代表来自沦陷区,要通过敌人的封锁区,因为交通不便,有的骑马,更多的是步行;有的化装成商人、小贩或乞丐,甚至走了一年多;有的在路上遇到敌人袭击而身负重伤,甚至牺牲在途中。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在延安时期,党坚持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落实到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使命担当上。尽管这一时期,党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和极其艰苦的内部困难考验,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地把握各种历史机遇,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错误认识,始终保证党所领导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和发展,使得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理想信念与肩负使命的内在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四块两尺见方的题字石刻“实事求是”格外引人注目。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李德迎告诉记者,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
中共中央党校是专门培养党的中高级理论干部的学校,党校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研学马列主义的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党内主观主义学风的存在,常常受到教条主义的严重干扰。1943年,为了给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活跃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党校修建了一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礼堂。礼堂将要竣工时,毛泽东应中央党校同志的请求,叫人拿来四张两尺见方的麻纸,秉笔沉思片刻,即饱蘸浓墨,迅速挥毫,“实事求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
1942年,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整风运动明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任务,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整风运动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回顾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历史,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复杂环境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的依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才使我们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脉搏和契机,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使“几乎不可想象的”胜利变为现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在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唱遍全国的《东方红》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改编的。他对着东升的太阳有感而发,唱出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唱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战士帮助百姓送粪肥、收庄稼、推碾子、修房子、挑水、扫院,老大娘给我军伤员喂饭,新年时百姓扛着年猪劳军……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间,边区160万群众为保卫党中央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全邊区组织了两万余人的游击队和十多万民兵,大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边区的男女老少抬担架、送军粮、做军鞋,积极支援前线,宁肯吃糠咽菜,也要把仅存的一点粮食送给自己的军队。
延安时期,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明确阐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并将其提高到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高度进行深刻论证。由此,“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不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一切组织机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每名党员应该奉行的人生格言。
“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王锦霞介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陕甘宁地区创建人民政权,并将执政区域不断扩大,靠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指针和具体行动,党以解决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己任,办医院、办保育院、办识字班,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实行民主政治的典范”。
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立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并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根本宗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
在延安,记者深切地感受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传家宝的魅力。毛泽东自己种菜,朱德成为种地行家,周恩来、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在昏暗的窑洞中,毛泽东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却诞生了一篇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比如,大家熟知的《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
194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出现极为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1941年开进野草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不到三年,便把这里变成了“陕北江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变的政治本色。当年,美国记者斯诺深入延安采访后,把烙上艰苦奋斗精神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看成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缺枪少弹,但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 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上帝也征服不了”“是无法打败的”。
历史为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无法打败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无法打败的。
“延安是个神圣的地方,在这里,共产党把革命的圣火传递到全中国。”延安市政府研究室原二级调研员闫伟东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当年中央派出赴东北的干部团,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政治坚定、对党忠贞。他们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质,思想灵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他们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带着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延安经验奔赴东北。用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作风开展工作,必然使黑龙江的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后来的黑龙江“四大精神”就是延安精神在黑土地的生根发芽、继承弘扬,黑龙江的“四大精神”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斗转星移,时光流转,延安精神一直伴随着滚滚延河水,超越了时空界限,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编辑:张佳蕊